林秋平 趙春景 黃重銘 全克違 王乃平
1.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廣東廣州 510405;2.廣州中醫藥大學東莞醫院婦產科,廣東東莞 523000;3.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廣東廣州 510405
在全球女性惡性腫瘤中,宮頸癌的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且近幾年有年輕化的趨勢[1],已成為嚴重威脅女性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的持續感染是宮頸癌及宮頸上皮內瘤變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2-7]。在宮頸感染HR-HPV 后,積極進行干預,可以及時阻斷感染部位惡性病變[8]。目前西藥治療以增強局部或全身免疫力、抗病毒為主要手段[9]。研究表明,中醫藥在HR-HPV 感染的治療中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轉陰率、減少宮頸HPV 感染復發風險的作用,且用藥多樣靈活,療效確切,副作用小[10]。故本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現代醫家治療HR-HPV 感染的用藥規律進行總結,以為臨床用藥提供理論依據,為后續中藥新藥研發提供參考和借鑒。
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以“HPV”“人乳頭瘤病毒”“中藥”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文獻檢索時限為2000 年1 月至2021 年2 月。
①納入中藥湯劑內服治療HR-HPV 感染的臨床研究及病例報道;②研究對象為HR-HPV DNA 檢測陽性的患者,感染類型為HPV 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 中的任一型或混合型,宮頸病理學診斷為炎癥或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③有明確的療效評價標準,包括HPV 轉陰或病毒載量下降、臨床癥狀改善等,且研究提示治療有效;④治療上采用或包含中藥湯劑內服,并可合并其他中西醫治療方法。中藥湯劑有具體的藥物組成及藥物劑量,且用藥種類不少于2 種。
①文獻類型為綜述、系統評價、理論探討、經驗介紹、動物或細胞實驗等;②并發尖銳濕疣的患者;③中藥湯劑組成相同的文獻,或重復發表的文獻,只納入其中1 篇。
雙人交叉核對將處方數據錄入Excel 2016,建立數據庫。使用古今醫案云平臺(V2.3.5)對處方中的藥物進行標準化,如“烏賊骨”規范為“海螵蛸”,“淮山”規范為“山藥”等。但對于因炮制方法不同而功效不同的藥物則分別錄入,如“生甘草”和“炙甘草”。
①運用古今醫案云平臺對納入處方的中藥頻數、中藥屬性(四氣、五味、歸經)進行統計;②使用SPSS Modeler 18.0 進行聚類分析、關聯規則分析,并構建中藥復雜網絡。
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最終篩選獲得95 篇文獻,共包括95 首處方,具體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納入的95 首處方共涉及中藥152 味,累計頻次達1103 次。在95 首處方中,出現頻次>10 次的高頻中藥有31 味(表1)。頻次排名前10 的中藥分別是白術、黃芪、黃柏、薏苡仁、甘草、白花蛇舌草、黨參、土茯苓、茯苓、蒼術。

表1 治療HR-HPV 感染處方中頻次>10 次的中藥
運用古今醫案云平臺統計治療HR-HPV 感染處方的中藥屬性(圖2),發現中藥歸經以肝經(47.87%)、脾經(45.69%)為主,四氣以寒(28.11%)、平(24.30%)、溫(19.40%)為主,五味以甘(57.03%)、苦(52.86%)為主。
對高頻中藥系統聚類獲得譜系圖(圖3),聚類結果可將藥物分為7 類(表2)。

表2 治療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處方的高頻中藥系統聚類組合
以置信度≥80%、支持度≥10、提升度>1、前項數≤2 作為中藥組合關聯規則篩選條件。提升度越大,提示中藥組合的關聯性越強,提升度前20 的中藥組合見表3。

表3 治療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處方的藥物關聯規則分析
使用SPSS Modeler 18.0 對高頻中藥進行復雜網
絡分析(圖4),獲得治療HR-HPV 感染的核心處方:黃芪、白術、黃柏、薏苡仁、白花蛇舌草、黨參、茯苓、甘草。
HR-HPV 感染的患者常無明顯癥狀,或表現為同房后出血、白帶增多或減少、外陰瘙癢等,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于中醫學“帶下病”“赤白帶”范疇。《靈樞·百病始生》記“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濕為陰邪,濕性重濁,易襲陰位發為帶下。《諸病源候論·帶無色俱下候》載“帶下病者,由勞傷血氣,損傷沖脈、任脈,致令其血與穢液兼帶而下也”,帶下者因氣血勞傷,沖任不固,津血與濕濁合并而成帶下,甚者出現赤白帶,故現代醫家多認為HPV 感染的病機為脾氣虧虛,復感濕熱邪毒導致[11]。多項研究也表明,HR-HPV 感染的患者以濕熱體質為主[12-13]。
高頻中藥出現次數最多的補氣藥為白術、黃芪,均可健脾利濕,正氣不足主要體現為脾虛,脾健運則內濕不生,從源頭祛濕;在清熱藥中主以黃柏清熱燥濕,若濕熱釀毒則加用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等清熱解毒之品;祛濕藥既有利水滲濕、健脾燥濕之藥,又有祛濕解毒之藥。由此可見,HR-HPV 感染治療圍繞“濕”邪展開,如《傅青主女科》所言“帶下俱是濕證”,治療既要清熱解毒祛濕治其標,又要補氣健脾助運調其本。
中藥歸經以肝經、脾經為主,一是由于HPV 感染主要部位在宮頸,《靈樞·經脈》“上腘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宮頸歸于陰器,位于厥陰肝經循行所過而屬肝;二是由于女子稟賦以肝為用,《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在治療上,應注重調和肝脾;三是由于濕邪為帶下病關鍵病因,故健脾以化濕,用藥以脾經為主。中藥四氣五味以寒、平、甘、苦為主,提示治療HPV 感染多為濕熱毒邪。甘味補中扶正以健脾,苦味清熱燥濕以祛濕熱,標本同治。
聚類分析將高頻中藥分為7 組,均以祛濕為法,但各有其側重。C1 適用于瘀熱重、濕熱輕、正氣尚足的證型;C2 適用于熱毒正虛夾瘀者;C3 適用于病程較短、瘀毒并重、正氣充足者;C4 為完帶湯合柴胡疏肝散化裁而來,配合健脾藥物可用于久病脾虛肝郁濕盛的患者;C5 為四君子湯化裁,功善健脾祛濕;C6 以五味消毒飲化裁而來,可解毒清熱兼活血,適用于正虛毒盛而濕少者;C7 適用于熱盛傷陰者。7 類組合主利濕、燥濕、健脾、疏肝、活血等法,均可使濕邪得去,解決了HR-HPV 感染中以濕邪為主的核心病機,病邪以濕熱瘀毒互結,治療輔之活血化瘀,可提高臨床療效。
金銀花-野菊花、土茯苓-龍膽為提升度最高的藥對,可針對患者本虛標實、濕熱毒邪內蘊的病機靈活配伍。當歸在藥對中出現頻次最多,推測當歸在治療中一則調攝沖任,補養肝血以扶正;二則引藥入肝經,活血行瘀,這提示適當配伍養血活血藥物可以增強療效。
核心處方緊扣“健脾祛濕、清熱解毒”治法,方中黨參、茯苓、白術、甘草、黃芪為四君子湯加減,功善益氣健脾,黃柏、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則能清熱祛濕解毒。朱建楠等[14]發現,黃芪注射液能明顯抑制和誘導宮頸永生化細胞生長,其機制可能與Bcl-2 蛋白表達降低、Box 和p53 蛋白表達升高有關。慢性炎癥已被證明是加速HR-HPV 感染致癌進程的重要因素,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有助于細胞轉化、增殖、侵襲及血管生成等多個過程[15]。在HPV 感染者的血漿中,包括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8、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在內的多種促炎性細胞因子顯著增加[16]。現代藥理學表明,白花蛇舌草具有抗炎、抗腫瘤的作用,并通過NF-κB、MAPK、VEGF 等通路干預“炎-癌”轉化[17]。張培影等[18]研究發現,白花蛇舌草對宮頸癌HeLa 細胞移植瘤生長有明顯的抑制及細胞凋亡作用。小檗堿是黃柏的主要生物堿成分,可通過降低磷化ERK/JNK蛋白表達水平而產生抗炎作用[19]。薏苡仁提取物可以降低促炎因子的水平[20]。
綜上所述,治療HR-HPV 感染的中藥以補虛藥、清熱藥、祛濕藥為主,以“健脾祛濕、清熱解毒”為法,輔以養血活血,符合現代醫家對HR-HPV 感染“脾氣虧虛,復感濕熱邪毒”病機的認識。本研究初步剖析了現代醫家治療HR-HPV 感染的用藥規律及核心處方,對臨床用藥有一定的指導價值,但其臨床療效及作用機制仍有待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