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翠崗幼兒園 卞紅琴
每逢新學期開學,各幼兒園都會上演驚心動魄的史詩級災難大片——這幾天,所有的幼兒園門口必定是家長聚集,幼兒哭得撕心裂肺,“哇”聲此起彼伏……而這些層出不窮的狀況引發了一系列不良后果:父母擔心、老人傷心、老師費心。那么孩子入園時為什么哭得這么厲害?我們仔細觀察幼兒入園前后的表現并進行記錄,最后再進行分析總結,力圖破解其中的真相。
剛入園的小班孩子第一次離開熟悉而溫暖的家庭,進入幼兒園這個“小社會”,難免會出現情緒波動的情況;再加上孩子語言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夠成熟,無法用一種平和而愉快的心情與家長告別。此時,哭是孩子與家長告別的最直接的方式。
解決策略

圖1.孩子與家長哭別
如果家長能堅持用平和而愉快的情緒狀態送孩子入園,在路上不焦慮、不指責、不提孩子根本領會不了的要求,然后到了班級門口時能開心地和孩子說再見,堅持“放下就走”的原則,再加上老師親切、溫情的接待,很快孩子就能學會愉快地與家長告別,從而替代并終結過去的“哭別”。

圖2.與家長分離后孩子玩得很嗨
孩子入園的焦慮與不安除了來自于陌生的人和環境,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同樣焦慮的家長——不信你看,每年新生入園這幾天,無論你到哪家幼兒園門口,很多帶著孩子入園的家長都是一臉的緊張和牽掛,哪怕已是中午時分,依然會看到為數不少的家長在幼兒園周圍朝里張望,有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甚至彎著腰躲在幼兒園門口、班級窗外偷偷觀察,有時還會出現孩子在教室哭、家長在外邊抹淚的情景。這說明面對幼兒入園問題,家長比孩子表現得還要焦慮。其實,孩子能讀懂家長的情緒,也知道歇斯底里地哭泣、尖叫以及絕望的表情足以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心撕成碎片。
有時候孩子來園時一路都很高興,但當家長要離開時就會哇哇大哭,他們會不斷提高哭聲的分貝,不愿松開家人的手……一位老師拉著孩子進班,一位老師安慰家長,家長則在安慰聲中猶豫不決地帶著一顆酸楚的心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但當這位安慰家長的老師進入班級后,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剛才那個哭得昏天暗地的孩子不哭了,只見他安安靜靜坐在座位上開始玩玩具,有的孩子還和同伴互相交換玩具,好一派祥和的景象。其實,這種分離時的哭是哭給家人看的,孩子不愿離開家人,也知道家人會牽掛自己,于是就用這種哭的方法博得家人的同情。但當家長一走,老師堅決不妥協,孩子自然會在老師的引導下借助玩具、游戲來轉移自己的難過情緒。事實證明,不是孩子離不開家長,而是家長離不開孩子。
解決策略
要想讓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安下父母的心。那如何安父母的心呢?秘密武器就是老師及時將孩子在園的實際情況用合適的方式反饋給家長,如電話溝通、家訪面談、發微信朋友圈、推送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家長無論何地何時都能第一時間了解到孩子在園的情況——“哦,孩子沒有哭,在幼兒園和老師、小朋友玩得還不錯!”“孩子午睡和吃飯都表現得很好!”家長的心和孩子的心是相連的,家長放心了,其情緒狀態自然會放松,當他們再對孩子進行疏導時言辭會更加堅定、態度會更加明確,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孩子入園時的哭鬧問題。
有些家長常常對孩子說:“離開爸爸媽媽是非常危險的,會被壞人帶走,帶走了你就永遠看不見爸爸媽媽了……”類似這種出于安全教育角度的話語無意中會給孩子一種可怕的、消極的心理暗示,導致孩子對陌生的人和環境表現出排斥和不適應的現象。
解決策略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積極糾正之前不當言語給孩子造成的影響,轉而用溫情的話語來舒緩孩子的情緒:“老師會像媽媽一樣愛你。”“老師就是你最好的朋友,有任何事情都可以跟老師說。”“在幼兒園可以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游戲、唱歌、跳舞哦!”“幼兒園里有很多家里沒有的玩具。”“每個小朋友都會來幼兒園學本領,上幼兒園不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只有從心理上消除孩子的顧慮,才能讓他們開開心心地融入幼兒園生活。
目前,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且入園前一直由媽媽或奶奶一個人帶,很少接觸到其他小朋友。所以孩子對一直以來照顧他的人依戀程度非常高——照護者一旦脫離孩子的視線范圍,其反應就會表現得特別強烈。
解決策略
針對這種情況的孩子,教師應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而注意力轉移包括情感轉移、言語轉移和游戲轉移。如,教師可以在孩子哭鬧不止時引導其注意新鮮的物品、好玩的玩具或是欣賞其他孩子的勞動成果;在孩子入園初期多安排一些游戲活動,提高孩子入園的積極性,進而逐漸過渡到各領域活動的均衡組織。活動的安排一定要科學合理、動靜交替,防止孩子在活動過程中因為枯燥乏味而失去興趣;教師通過肢體語言親近幼兒,如抱抱、親親、摸摸、扮演孩子喜歡的動物,從而使孩子的依戀對象由家人轉向老師,減緩因失去依戀而引發的哭鬧。
剛入園的時候,孩子對幼兒園沒有安全感,尤其是家人送孩子入園時,孩子心里會想“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這種被遺棄的想法讓他們萬分害怕和焦慮,從而引發歇斯底里的哭。
解決策略
家長需要找一個合適的時機明確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白天你要暫時離開爸爸媽媽去幼兒園與老師、小朋友一起生活,因為小朋友們都要上幼兒園,而爸爸媽媽必須要上班,下午放學了爸爸媽媽會準時接你回家。”給孩子吃一個“定心丸”,也斷了孩子因缺乏安全感而用哭來讓家長妥協的念想。一段時間過后,孩子會在老師有意創設的環境和趣味游戲中適應集體生活,并愉快地與家長告別。

圖3.沉浸在活動中的孩子們
孩子出生以后會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所以準確的說是家庭氛圍造就了孩子的性格。有時,家長本身就比較內斂、沉默、不擅與人交往,孩子也受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了與之相似的性格特點,而這種性格的孩子很難適應新環境所以哭鬧也在所難免。
解決策略
老師主動與這些孩子聊天、組織游戲活動時有目的地靠近他(她)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式。這樣不僅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還能讓他(她)覺得老師很在意自己,從而拉近老師和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進而建立對老師的依戀情感。如蹲下來和孩子面對面交流,態度要和藹可親,還可以附加相應的肢體動作,如抱著孩子聊天等。教師和孩子聊天時所表現出來的真誠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母親般的被尊重、被關愛,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逐漸適應幼兒園生活,并和老師、同伴產生良好互動。
首先,孩子入園之前在家享受的是家人無微不至的愛護;其次,現在的家庭結構就像一個金字塔,孩子生活在最頂端,他們既尊貴又孤單,突然入園,和老師、同伴都不熟,更無感情可言,這時孩子便會對幼兒園產生畏懼情緒,同時會因為排斥同伴、害怕老師而哭鬧。
解決策略
教師是孩子入園后接觸的第一人,在很大程度上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通過十幾年的工作實踐,我覺得在孩子入園前帶著愛心、帶著真誠、帶著禮儀、帶著智慧對班級孩子進行家訪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首先,教師在家訪中詳細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自理能力、興趣愛好、有無挑食偏食習慣、有無對食物過敏等情況,力爭對孩子有全面完整的了解;其次,教師家訪時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趣味游戲,輕松而親密的游戲過程是教師和孩子建立良好依戀關系的第一步——孩子在游戲過程中和老師充分互動,自然而然會產生親近感。臨別之時再送給孩子一個小禮物,相互抱一抱,并相約下次再一起玩,如此不但可以和孩子建立初步的師幼感情,更為良好的家園共育工作添上了精彩的一筆。

圖4.提前家訪,與孩子增進感情
以上所述皆是筆者對幼兒“開學哭潮”現象的一些解析和解決策略,且在實踐運用中有效解決了孩子的入園焦慮問題,從而使其順利適應了幼兒園并喜歡上了幼兒園生活。這樣的適應和喜歡不僅為孩子在幼兒園健康成長打下基礎,而且讓孩子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為孩子終生發展及完整人格的塑造奠定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