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三實驗幼兒園 田文娟
下過雨之后,幼兒園地面上出現(xiàn)了許多大大小小、形態(tài)各異的水洼,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可天晴之后,水洼里的水很快就被蒸發(fā)掉了,于是孩子們開始自己動手嘗試在地面上制造各種水洼。一天戶外活動時,孩子們對幼兒園的水系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也想做一個這樣的!”最先提出這個想法的是辰辰。老師對辰辰的想法給予了肯定,并決定跟隨辰辰和他的小部隊到沙坑小水洼旁“觀戰(zhàn)”。辰辰將兩個水洼之間的沙子挖走,做成了一條長約1米的“河道”。辰辰給大水洼里加滿水,但水并沒有匯集到挖的“河道”里,而是從大水洼的四周漫出并消失了。辰辰左看右看,指著水洼中塑料桶的側(cè)面,說:“老師,我想把這里打開一個大洞。”


老師拿來刻刀,問道:“什么形狀的洞?”
辰辰說:“方形、很大的、能流很多水的。”
老師挖好方形的洞后,辰辰提了一桶水倒入改造后的水洼,水快速地從側(cè)面方形的洞中流出,流到大約三十厘米的地方后就不見了。
這時小羽又加了一桶水,可是水還是沒有流出多遠,就消失了。
辰辰說:“這樣不行,沙子會把水都吸光,得在下面加一個東西才行。”辰辰邊說邊四處尋找,可是并沒有找到合適的工具,此時的他顯得非常焦急、無措。
老師提醒道:“咱們幼兒園哪里的材料最多呀?”
聽完老師的話,辰辰笑瞇瞇地拉起小羽就走,從資源庫里拿來了塑料管、PVC管、紙殼、塑料袋等材料。
辰辰首先嘗試的是塑料管,將塑料管一端放進側(cè)面的方形小洞里,可是太短了。辰辰又拿了PVC管,將塑料管的另一端套進了PVC管中,可管子還是不夠長,就又拿了一段PVC管進行拼接,終于1米長的通道做好了。小羽向大水洼加起了水,但是水依然沒有從管道中流出來,辰辰馬上檢查“事故原因”,看來看去卻一無所獲。
看到辰辰一籌莫展,老師對一旁的小羽說:“小羽,再加一桶水。”

邊加水邊觀察,辰辰終于有了發(fā)現(xiàn):“這個洞太大了,管子很小,水都從旁邊流走了。”說著他抓起一把沙子堵在了洞口,可是手一拿開,沙子就散落下來。
突然辰辰將手邊的方頭小鐵鏟插在了管子旁邊的洞口,小羽又倒了一桶水,這時從洞口流出來的水已經(jīng)很少了,可是水還是沒有從管道的另一端流出來。“問題又出在哪里了呢?”
辰辰在小羽不解的眼神中,拿掉了兩段PVC管,決定逐一排查。
“水!水!水!”辰辰喊道。
小羽立刻明白了自己該做什么,馬上又提了一桶水倒了進去,水通過塑料管道,流向了另一端。
確保第一段管道沒有問題之后,辰辰就接入了第二段管道,小羽加水后,水也從第二段管道的末端流出。放入第三段管道之后,新來的澤澤負責加水,第一桶水加進去,管道末端沒有水流出,第二桶水加進去,末端還是沒有看到水的影子,而第二、三段管道之間卻流出了水,原來是兩段管道之間縫隙太大了,水通不過去。辰辰拿起第三根管道仔細與第二根對接,澤澤繼續(xù)加水,終于水通過管道流到了“河道”另一端的小水洼里。一次一次地加水,小水洼終于滿了。這可把一直按著管子的辰辰累壞了,可是辰辰一拿開手管道之間的裂縫就會出現(xiàn),這可怎么辦?
小羽說:“我們把它埋起來試試。”
說著,小羽和辰辰一起把沙子蓋在了裂縫上方。澤澤再次加水,水從大水洼中流出,緩緩地通過管道流入了小水洼。
“小水系”大功告成!
之后,辰辰和澤澤又合作用紙殼等材料做了許多不同的小水系。


教師的思考
沙水是大自然賜給幼兒的禮物,是幼兒身邊最直接、最常見、最易于感知的天然材料。擁有豐富流動性的沙與水能夠帶給幼兒非凡的感官體驗,受到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喜愛。
在探索過程中,幼兒使用耙子、鏟子等材料進行挖溝、挖洞、挖渠等挖沙活動;使用管子、塑料桶等材料在沙子上進行拼插搭建。幼兒參與其中就涉及到如何使用工具,對手部肌肉、手部力量、手的靈活性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幼兒是帶著無限的好奇和極大的興趣參與其中的,他們通過嘗試、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分析等不斷解決問題,在反復的操作、比較中總結經(jīng)驗,提升了自身的探究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教師應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支持幼兒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幼兒自己的事情盡量放手讓他自己做,鼓勵并給予一定的指導。”在水洼變水渠這一階段,教師并未有太多干預,而是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雖然孩子們沒有一次性成功,但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是不斷思考、不斷調(diào)整方法的。作為教師應該為幼兒提供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探索。只要幼兒仍然在用不同的方法嘗試解決問題,教師就不用強行介入。如果幼兒習慣將教師當作資源,會導致他們一遇到問題就尋求支持。辰辰在附近沒有找到合適的輔助材料時沮喪的心情讓教師看出了他對“活動是否要繼續(xù)”產(chǎn)生了疑問,教師適時的提示讓辰辰欣喜不已,繼續(xù)積極地投入到接下來的活動中。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積極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對于幼兒來說,在游戲、學習、生活中主動配合、分工、協(xié)商解決問題,從而確保活動順利進行,同時每個人都在活動中有所收獲,這就是合作。學會合作是兒童進入社會、成為未來主人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也是促進幼兒社會化發(fā)展的一個基本途徑。小班幼兒的合作意識剛剛開始萌發(fā),合作對他們來說是一項非常復雜的行為,所以需要教師適時的引導;幼兒之間的合作常常會帶來積極愉快的結果:活動成功、事情做成、增進友誼;活動過程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專注投入地做一件事情,學會了主動尋找合作伙伴,懂得了討論與分享,而這些品質(zhì)和方法的習得都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