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玉清,黃婷婷
(1.北京市外文翻譯服務有限公司,北京 100007;2.廣西民族大學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廣西南寧 530006)
大學素有“象牙塔”之稱,是追求真理的地方。而校訓,是大學校園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的表現,如同一所學校的靈魂,它能反映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價值取向,體現學校的文化和精神底蘊,相當于一所大學的精神名片。在中國,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時期的書院就存在“院訓”,雖還算不上是現代意義上的校訓,但是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學校校訓的淵源[1]。
通過對泰國教育發展史的考察發現,佛教在泰國教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近代教育出現以前,寺廟就是民眾接受教育的場所,它承擔著文化教育和道德教化神圣使命。同時,泰國教育更加側重于學生品格的教化,而非片面追求知識的灌輸。此外,泰國學校教育還與時俱進,充分顯示了教育現代化的理念。本論文中選取的25所泰國高校的校訓也體現著這些特點。
王秉欽在《文化翻譯學》一書中指出:“文化定義有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之分,廣義文化包括物質活動(人類活動作用于自然界)、制度習俗文化(如人類活動作用于社會)和精神文化(人類活動作用于人本身)。而狹義文化則專指精神文化”[2],本論文將取文化的狹義含義。
“泰國文化與教育的互動,表現在教育不只是傳播科技文化知識 ,更多的是傳播做人的道德準則,傳播與人為善的精神風貌”[3]。


在強調美德的幾所高校的校訓中,有的直接使用“美德”一詞,有的闡明具體的美德要求,有的則解釋在日常生活中需具備哪些良好行為習慣和精神品質。
“校訓深深砥礪著一所大學一代代學子的人格、品行,他對學校教職員工和學生具有指向和激勵的作用,是對大學精神真諦的深刻揭示”[4]。校訓激勵學校師生努力奮發,將來用己所學奉獻社會、服務人民。

以上高校的校訓使用“人民”“人類”“社會”“服務”的詞匯,體現了“貢獻社會、服務人民”的精神導向。
大學校訓的育人功能是通過建設情感豐盈的文化環境,促進大學生提高知識技能、擺正人生價值觀、發展道德水平、夯實自身修養,在各方面均有所增益的,并通過校訓本身蘊含的文化價值發揮引導、熏陶、激勵等功能對大學人的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影響[5]。
1.自修自律、崇尚美德
個人導向功能側重于強調對學生在知識和品行上的培養。泰國是有名的佛教國家,全國95%以上的民眾是佛教徒。且在泰國男子一生中需要短期出家一次體驗修行,可謂佛教文化已經滲透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在個人品質方面,佛教培養泰國公民的自律性以及堅韌性,并能做到尊重他人,不為他人的批評而惱怒,對他人的意見持以尊重態度,以此來完善自我”[6]。正如瑪希隆大學校訓“愛人若愛其身”摘錄自佛經中的一句話,其整句的含義是希望人們在任何時候都顧及他人的感受,做事三思而后行,愛護而不要虐待、屠殺動物。而泰國醫學院作為瑪希隆大學的前身,其原本也將教育思想定義為“將心比心”,即要體諒病人,不要辜負病人的信任。清邁大學校訓“智者自修”同樣出自佛經,在清邁大學官方網站的宗旨有提到“清邁大學的畢業生非常注重自我培養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其目的就是成為一個勤奮、博學、善思和務實的人,并有能力在道德倫理及社會意識認可的范圍內照顧好自己及他人。”可見其對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在學習上做一個智者,還要在其他方面修煉自己,提升綜合素質。吞武里國王科技大學校訓“訓練有素必功成”也同樣強調人的后天修煉的品行。以上學校側重于學生自我修養、自我提升層面的發展。而朱拉隆功大學校訓“知識與美德”、素羅娜麗科技大學校訓“正直 文明 整潔 節儉——素羅娜麗之品行”、曼谷大學校訓“知識與美德”則強調對外展現出來的品行修養。
學校導向功能側重于強調校訓所闡述的學校定位,以及由此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拉卡邦先皇技術學院重視技術發展,泰國第一個工程博士Chom Kimpan博士就畢業于此,學校與東京工學院合作建立了發展科學技術的研究所。拉卡邦先皇技術學院,踐行其校訓“科學技術教育和研究工作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所倡導的追求,體現著科技類大學在培養優秀科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研究上的責任擔當。北曼谷先皇科技學院校訓“以人的發展促進科技進步”體現著現代教育與技術密不可分的聯系。藝術大學校訓“生命短暫,藝術永恒”表達了對藝術的高度推崇。商會大學校訓“促進商業創新,凸顯泰國智慧”則顯示了學校既注重創新理念,又突出家國情懷的特點。
社會導向功能側重于強調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即學校培養的人才最終承擔怎樣的社會角色。朱拉隆功大學校訓“為人民服務”、農業大學校訓“國家屬于人民,農學是賦稅保障”、宋卡王子大學校訓“人類利益高于一切”、瑪哈沙拉堪大學校訓“智者是社會的棟梁”、蘭實大學校訓“為社會創造美好”、西北大學校訓“因真理,以服務”、華僑崇圣大學校訓“學成服務社會”都直接表達了學校為社會培養服務型人才的理念。
所謂教育,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一條解釋為:“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學校作為現代教育的載體,承擔著傳授知識、培養人才的責任。朱拉隆功大學和曼谷大學校訓“知識與美德”、清邁大學校訓“智者自修”、詩娜卡琳威洛大學校訓“教育即發展”、東方大學校訓“追求智慧,成就幸福”、馬漢科理工大學校訓“知識就是力量”、暹羅大學校訓“智慧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拉差他尼大學校訓“知識與美德”都直接或間接地表達出對知識與教育的追求。
高校會根據辦學定位分為綜合類院校、財經類院校、政法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師范類院校、醫學類院校、農業類院校、科技類院校、藝術類院校等,并結合自身的定位,設計出相應的校訓。泰國高校的校訓注重突出辦學定位:法政大學校訓“追求卓越與正義,引領社會公平”中的“正義”“公平”;師范類院校詩娜卡琳威洛大學校訓“教育即發展”中的“教育”、科技類院校拉卡邦先皇技術學院校訓“科學技術教育和研究工作是一個民族的根基”和北曼谷先皇技術學院校訓“以人的發展促進科技進步”中的“科技”,還有商會大學校訓“促進商業創新,凸顯泰國智慧”中的“商業”都直白地表達出學校的辦學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