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東
歌劇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形勢,需要劇本、音樂、舞臺、表演等多個要素有機結合,才能夠保證最終的藝術效果。《茶花女》是一部著名傳統歌劇,在當今時代背景下也具有比較突出的藝術特色,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層次研究。
《茶花女》是威爾第“中期三部曲”中的經典作品,除了首演失敗以外,在后續時間里引發了非常顯著的社會反響。很多歌劇作品都改編于文學名著,歌劇《茶花女》也不例外,由小仲馬的長篇小說改編而來。這也使得歌劇《茶花女》具有非常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深厚的思想內涵,在歌劇藝術體系中取得了較高的地位。針對歌劇《茶花女》的藝術特色分析,可以深層次挖掘歌劇藝術的內在元素,在演唱過程中更好把控歌劇藝術的情感走向。
西方歌劇藝術在產生之前,藝術領域中已經出現了很多優秀文學作品。這些優秀文學作品可以直接充當歌劇的劇本,這也使得西方歌劇藝術在產生之初就有了堅實的基礎。歌劇《茶花女》也是由經典同名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歌劇家威爾第在觀看《茶花女》以后就大受震撼,并且邀請好友修改劇本,并且在極短時間內就完成了整部歌劇的譜曲工作,將其改編成為了歌劇作品。歌劇《茶花女》在1853年進行首演,但由于男女主演的現場演繹比較一般,導致歌劇的觀看反響不高。兩年后,這部歌劇更換主角以后重新上演,這一次則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了一部經典之作。歌劇《茶花女》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飲酒歌》《永別了往昔的美夢》等。這些歌曲也成為了很多聲樂音樂會的必唱曲目。
歌劇《茶花女》描述了女主角之間的愛情悲劇,同時利用戲劇沖突藝術化處理,并貼合民眾的真實生活體驗,使得劇目中的愛情故事可以真正走到觀眾心中,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歌劇主角維奧莉塔是社會底層人物,整部歌劇以“小人物”為視角,展示了“小人物”的人生軌跡和情感生活,更能夠牽動人們的心靈。由于“小人物”的出身卑微,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較多磨難,因此歌劇的悲劇結尾也具有更高的接受度。相較于同名文學作品來說,歌劇《茶花女》通過生動的舞臺布景、動情的聲樂演唱、精美的服飾道具等元素,給觀眾帶來了更加真實的觀看體驗,使得觀眾能夠沉浸在主人公的生活環境中,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強化了戲劇沖突的力量。歌劇《茶花女》中的愛
情悲劇不同于傳統“苦命鴛鴦”模式,在結尾的時候進行了藝術升華。在歌劇的前幾幕中,主要描繪了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萌芽、產生與發展,以及父親強迫女主人公放棄幸福等橋段。在最后一幕的時候,女主人生命垂危離開了污濁的塵世,徹底點燃了整部歌劇,升華了愛情的主題。觀眾此時在接受愛情悲劇的時候,整體心情卻是快樂與激動的。
威爾第的很多歌劇作品都存在歌唱性旋律特點,歌劇《茶花女》也不例外。特別是在詠嘆調《沸騰的激動心靈》中,引子部分就使用了十六分音符下行模進、八分音符跳音等元素,給觀眾帶來一種抒發激動心情的感受。在宣敘調開始的時候,整體旋律的朗誦性也比較顯著,主要集中在同音的重復與遞進,速度相對來說也比較慢,進一步凸顯了音樂旋律的抒情性,表達了主人公之間的濃烈愛意。在詠嘆調出現的時候,音樂節拍從4/4拍變成了3/4拍,同時也出現了大的連線。事實上,威爾第在很多歌劇作品的詠嘆調中都進行了此類設計,使得樂段的歌唱性旋律更加顯著,同時也能夠表達更加濃郁的情感。
歌劇《茶花女》采用了全劇套曲化結構。事實上,套曲化形式在很多大中型器樂曲中都非常常見。對于歌劇作曲家來說,需要靈活處理音樂與戲劇的關系,并且使用分曲體制、連綴體制等方式進行藝術編排,并巧妙使用全劇和分幕結構,最終形成了套曲化音樂布局。歌劇《茶花女》不僅使用了常見的單一部、單二部、復二部等常見結構,同時還使用了分節歌曲式、回旋與變奏性等多部曲式。比如樂段《飲酒歌》就是典型的分節歌曲式結構,前兩節使用了單二部曲式,第三節則使用了單三部曲式。這種曲式結構使得整個樂段的情感表述更具有層次感,推動音樂情感達到了高潮。這些多變的曲式結構極大程度豐富了歌劇《茶花女》的音樂藝術內涵,更容易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歌劇《茶花女》的重唱主要出現在關鍵人物的情
感交融和矛盾沖突中,具體分為抒情性和戲劇性。通過重唱藝術的表演方式,可以展示不同角色的情感變化和心理狀態,進一步提高了歌劇表演的藝術效果,比如第一幕就出現了阿爾弗萊德與茶花女的重唱片段。合唱也是歌劇《茶花女》音樂表演的重要部分,相較于樂器演奏來說雖然顯得單調,但是可以通過不同組合方式提高合唱的變化,并且也具有較為獨特的人聲美感。在整部歌劇中,威爾第頻繁使用重唱與合唱的烘托作用,推動歌劇《茶花女》劇情的發展,增強了音樂的內在感染力與藝術表現力。
威爾第在歌劇創作中一直都強調管弦樂是為聲樂服務的,但是在歌劇藝術表演過程中,管弦樂也起到了非常顯著的襯托作用。通過簡約鮮明的配樂可以刻畫不同人物的音樂形象,立足于音樂藝術來彰顯劇中人物之間以及事件之間的戲劇沖突,使得歌劇表演引人入勝。比如在歌劇前奏曲的第一主題中,就是用小提琴分成幾個聲部進行演奏,能夠給觀眾帶來凄涼悲慘的情感體驗。再比如說《永別了,過去的一切》中,使用了雙簧管演奏詠嘆調的前奏。這種管弦樂的音色非常適合茶花女的人物形象,同時也能夠更加真切的表達茶花女此時的內心情感,顯著增強了藝術烘托效果。
為了提高歌劇藝術的沖突性,使得劇情變得跌宕起伏,創作者需要靈活搭配力度與速度,在歌劇《茶花女》中也不例外。比如樂段《沸騰的激動心靈》中,引子速度為快板,并且力度從弱變強,最終呈現為f。這也使得樂段具有欲揚先抑的音樂情感表述特點,在前期不斷壓制與累積過程中得到了后期的全面爆發。在宣敘調部分,速度也為快板,但到了第25小節的時候逐步變慢[1],轉變為行板,在第28小節的時候變為慢板,音樂力度也變得更加舒展,更好過度到后續的詠嘆調。在詠嘆調部分,演唱力度變化較大,先從p降到ppp,又上升到ff,接著又降低到ppp。這種力度上的巨大變化也顯著增強了戲劇的沖突性,表現了男主人公阿爾弗萊德的激動心情。
在演唱歌劇《茶花女》的時候,演唱者應該深層次理解歌劇內容,加強自身對整個歌劇的認知水平。特別是《茶花女》本身是西方歌劇,在演唱的時候存在語言不同的問題,導致演唱者很難準確把握演唱情感傳遞。這里演唱者可以在積極學習意大利語言文化的基礎上,深度挖掘歌劇內容,使得歌劇演唱更有韻味。如果使用中文演唱,也要結合意大利語的發音特點進行中文歌詞標注[2],明確每一個樂句的重音位置,并在中文歌詞上做好標記。這樣以后,演唱者就可以更好演繹歌劇內容,提高歌劇演唱的情感效果。
1.宣敘調
在演唱歌劇《茶花女》宣敘調部分的時候,演唱者應該逐步控制好自身的演唱節奏。宣敘調的速度相對來說比較自由,需要演唱者維持朗誦性特點。在具體演唱的時候,應該注意歌詞的語氣和強弱控制,同時還要揣摩主人公情感變化,找到情感的爆發點。在演唱氣息控制方面,則應該控制好節奏,并且提高氣息的彈性。特別是在慢板之前,演唱者可以合理利用休止時間調整呼吸。此時演唱者口鼻一起呼吸,使得氣息充滿腰腹部和后背,借助于后背的壓迫力將氣息傳達出來,避免出現聲音擠卡等問題,提高聲音的柔軟性。
2.詠嘆調
前文提及,歌劇《茶花女》的詠嘆調中出現了大量的連線,這也是威爾第大部分歌劇的共同點。演唱者在處理這些樂句的時候,應該關注三拍子“強弱弱”韻律,切實提高演唱的連貫性與流暢性,不能出現聲音斷開等問題[3]。在詠嘆調中還出現了很強和極弱的轉變。此時演唱者的上腹部應該維持收緊狀態,使用腹部的肌肉群來控制氣息流量,使得力度變化更加流暢。在換氣的時候,演唱者可以在休止時間里從容換氣,同時還要注意演唱節奏,避免換氣變得太多突兀,起到反效果。
演唱者在歌劇表演的過程中,本身就是對歌劇作品的二次創作。同一部歌劇由不同表演者進行演繹,最終的效果也大不相同,這跟表演者的二次創作能力也有很大關系。在歌劇《茶花女》的表演過程中,演唱者應該揣摩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并融入自己對歌劇作品的理解,立足于自身的情感經驗和生活環境展開二次創作,使得歌劇中人物具有鮮明的特色。通過高質量的二次創作,歌劇《茶花女》就能夠取得更加突出的藝術效果。
綜合來看,歌劇《茶花女》的藝術特色比較顯著,不僅在曲式結構和音樂旋律等方面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同時也升華了愛情悲劇主題。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歌劇《茶花女》依然在歌劇藝術中擁有一席之地。通過深層次研究歌劇《茶花女》,可以給當代歌劇藝術創作提供較好的參考與指引。在演唱歌劇《茶花女》的時候,演唱者也要充分把控這部歌劇的藝術的特色,同時還要在加強自身對于歌劇藝術理解水平的基礎上,融入自身的情感元素進行二次創作,最終取得歌劇表演的成功。
注釋:
[1]張曉飛:《威爾第歌劇“茶花女”二重唱鋼琴伴奏的音樂分析——以父親喬治和茶花女維奧列塔二重唱歌劇片段為例》,《音樂生活》2017年第2期,第78-81頁。
[2]郭瑤池子:《談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的藝術特色》,《音樂生活》2018年第11期,第86-87頁。
[3]凌風、牛小北:《威爾第歌劇“茶花女”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人民音樂》2021年第5期,第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