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曉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60)
關鍵字 石油精神;石油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2019年3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進一步說明了思政教育對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大歷史意義。石油化工類高職院校作為行業特色型院校,因石油而生,因石油而興,與其他高職院校相比,具有石油精神的豐厚積淀和特有優勢,如果能將其融入思政教育中,則能豐富思政課的內涵建設,充分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
石油精神是中國石油人為石油事業執著拼搏而孕育出來的精神財富,是廣大石油職工對老一輩石油人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傳承和發展,也是我們黨建設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在石油工業建設實踐中的產物。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工業基地——玉門油田落成,在這個過程中培育出了“一厘線”精神、“窮鼓搗”精神、“找米下鍋”精神以及“小廠辦大事”精神為主要內容的“玉門精神”。
20世紀60年代,石油工人發起了大慶石油會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數萬名石油會戰大軍在極端艱苦而惡劣的條件下,苦戰三年開發出了大慶油田,一舉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大慶石油會戰的勝利,也形成了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內核的大慶精神;“黑天和白天干工作一個樣、壞天氣和好天氣干工作一個樣、領導不在場和領導在場干工作一個樣、沒人檢查和有人檢查干工作一個樣”的“四個一樣”的工作作風。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石油工人充分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進一步弘揚和豐富了石油精神的精神內涵。在柴達木盆地上,孕育了以“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勇于創新、團結奮斗、科學務實”為精神內核的柴達木精神;在塔里木會戰中繼承和發揚大慶精神,提倡“三種精神”,即“艱苦奮斗、真抓實干、五湖四海”為內涵的“塔里木會戰精神”;在長輸管道建設過程中,管道人秉承“管道為業、四海為家、野戰為樂、艱苦為榮”的“‘八三’管道精神”等。
石油精神正是在歷次石油會戰和石油工業建設發展過程中不斷形成和豐富起來的,是得到了黨和國家精心培育的寶貴精神財富。包含了愛國主義精神、創業精神、求實精神以及奉獻精神。
愛國精神。石油精神中的愛國主義情懷表現為石油人為國分憂、為民族分憂的一種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它超越了個體和家庭,為了民族國家的利益可以拋家舍業的一種博大胸懷,具體表現在崇高的理想主義情懷,知難而上的奮斗精神,為國爭光的時代價值追求。
創業精神。中國的石油工業是在艱難的條件下起步的,當時石油工業面臨艱難的困境,老一輩石油人充分發揮聰明才智,表現出空前積極的創造活力和舍生忘死的奉獻精神,不論是初期的恢復建設,還是后來的發展開發,不論是科技工作者,還是普通的一線工人,他們身上都體現著昂揚的斗志,沖天的干勁,不服輸的創業精神。
求實精神。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史是一部艱苦創業史,也是一部奮斗史。之所以取得后來輝煌的業績,與石油人踏實做事,老實說話,誠實做人的品格是分不開的,這就是求實精神,它是石油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
奉獻精神。國家利益至高無上,人民利益至高無上,這是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的堅定信仰;為祖國加油,為國家奉獻,為民族爭氣,這是石油行業始終如一的執著信念。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一方面,深入開展石油精神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國革命史,自覺建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充分挖掘和利用石油精神文化資源,并有機轉化為思政課的教學素材案例,以故事、案例等方式,讓大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革命史、建設史和改革開放史,更深入地把握國情和黨情,從心而生鑄就“四個自信”。
另一方面,通過開展石油精神教育還可以促進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石油精神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石油精神不僅包括職業精神,更包括個人的行為處事態度,它能夠促進大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目標。
一方面,深入開展石油精神培育可以促進優良學風建設,一代一代的石油人用自己勤勞、靈巧的雙手開采出一桶桶寶貴的石油,不遠萬里地匯入祖國的經濟脈搏,把自己的青春熱血都奉獻給了石油。要讓艱苦奮斗、敢拼敢做的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體現出來。在石油精神潛移默化的濡染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為人民、為石油、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貢獻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奮斗目標,從而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艱苦奮斗,永葆石油人的紅色積淀和奉獻情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另一方面,通過開展石油精神培育能夠促使大學生深入體會石油精神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從而成為指導大學生思想的精神向導。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方向,是人生發展的內在動力。石油精神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開展石油精神教育,讓同學們以石油人為榜樣,約束自己的行為,牢固樹立大局意識、憂患意識和使命意識,用青春和汗水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篇章。
石化行業是我國重要的支柱型產業。一方面,作為未來石油行業主力軍的石油學子要真正了解石油行業,就需要深入了解石油精神。開展石油精神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深入體會石油行業的艱辛,在此基礎上成為“學石油、愛石油、獻身石油”的石油人。同學們深刻理解石油化工類行業的工種特點和職業精神之后,對將來更好地投身適應石油行業工作具有巨大的幫助,也能夠更加了解自己身上的職責,增強職業責任感。
另一方面,深入踐行石油精神教育有利于石油基因的傳承,石油精神在石油行業發展的各個時期發揮無可替代的精神引領作用,能夠促進石油行業的穩定發展。石油行業的發展是牽動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能源命脈的重要支撐行業,只有將石油精神、石油基因傳承下去,才能促進石油行業長期穩定發展,使石油精神得以有效相承。
推進石油精神融入思政課理論教學,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地引入石油精神案例故事,使之與理論內容深度融合,發揮潛移默化的學習效果。
首先,在教學中充分掌握和運用“互聯網+”的新形式。按照《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內容要求,到2022年要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2]。對于思政課的教學來說,可以充分利用慕課、微課等在線課程及混合學習模式。可先自行構建或利用如中國大學MOOC(慕課)這樣的網絡教學平臺,把石油精神相關的課件、文檔、多媒體等資料和老師錄制的微課視頻上傳到平臺,歸入不同的專題。這種“混合式教學”與“翻轉式課堂”改變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固有方式,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思政課的教學改革。教學過程中,在充分利用資源庫的同時,還可自主探索進行在線課程、試題庫等資源開發,構建起教學互動、考試評價、實踐實訓、教師發展一體化的思政信息化教學模式。
其次,系統、有機地將石油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避免把案例素材以碎片化方式添加進教學內容中。先要在各門課的教學大綱中融入石油精神,大綱中不要求每個章節都體現石油精神,但一定要做到緊扣每門課的核心要求和教學重點,有一個一以貫之的精髓所在。如講大慶精神,同樣內容的案例,四門課都能用,但“基礎課”重在進行人生觀和理想信念教育,“綱要課”重在講述社會主義建設歷程與成就,“概論課”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背景,“原理課”重在介紹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的理論指導作用。
再次,打造情景課堂。在運用石油精神案例的時候,注重挖掘示范典型,通過組織“石化行業優秀畢業生訪談錄”的社會訪談活動,充分挖掘優秀畢業生自身的特點,注重形式的多樣性,讓學生從情景中融入課堂,感受真實的石油精神。除講授外,還可用講座、演出、播放視頻音響原聲等多媒體形式,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最后,在課內實踐環節融入石油精神。四門主干思政課的課內實踐學時在形式上可考慮:閱讀一本石油精神的相關書籍,寫一篇讀書筆記;觀看一部石油精神內容的電影、電視劇或紀錄片,寫一篇觀后感;走一個地方,進行以市場調研為主的社會實踐活動,參觀考察一處與石油精神相關的企業、紀念館或博物館等,寫一篇考察報告。
高職院校大力推行定崗培訓、訂單式培訓、定向培訓等與企業緊密聯系的培訓形式,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各個實習基地,讓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提前走進企業,切實感受生產工作環境和工作方式,在工作環境中體會石油精神的作用發揮和真實存在。例如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2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校企共建研發機構12個、產業學院12個,同時在校內建成天然氣化工、國內石油化工、煤化工等石油化工類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培訓基地。學生在校期間可以直接學習操作最頂尖的設備機器,從學校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進行實訓學習。
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政策,安排專業課及公共課教師在假期期間到石化企業進行進廠鍛煉,幫助教師與石油行業職工實現“面對面”對接,把企業文化和石油精神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校期間感受企業文化和石油精神的熏染,提升綜合素質。充分發揮教師在企業精神和石油精神傳播過程中的作用,在講授專業課知識的同時,將“石油精神”“鐵人精神”“工匠精神”帶進校園,教導學生形成奉獻石油、職業成才的觀念,成為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組織大學生參觀校史館也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如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校史館,校史展覽共分五個部分:光輝歲月、今日風采、工匠搖籃、金色名片和再續華章。館內采用80余塊展板,10余個展柜、展箱,3個電子展示屏,2個雕塑,800多張照片和一系列與學校發展相關的實物組成。布展綜合應用了文史資料展示、音像視頻、場景復原、觸摸互動機、沙盤模型、新媒體技術等多種手段,全方位展現了學校60多年的光輝歲月,再現了一代代蘭石化人艱苦奮斗的歷程和60多年滄桑巨變的歷史畫卷。透過校史館展示的每一張照片、每一件實物以及每一組數據,學生們都可以深刻感受到流淌在蘭石化人血脈中特有的石油精神情懷,可以深刻感受到“為石油而興,為石油而息”的家國情懷和“艱苦奮斗,力爭一流”的精神品格。
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形成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石油精神,石化類高職院校參與鑄就和親身見證石油精神的形成。石油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不但是石油人共同的精神根基,而且是石油類高職院校特色辦學和文化育人的文化積淀。將石油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將石油精神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各個方面,是石油類高職院校區別于其他高校的根本魅力。石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充分挖掘石油精神的案例,形成體系的課堂教學。積極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實現理論育人與實踐育人、校內教育與校外實踐同向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