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經偉
(北海職業學院 廣西·北海 536000)
新時期,應該通過人才市場調查,掌握人才市場需求導向,了解與專業相關的崗位要求以及主要工作內容,并在已有的專業課程建設體系的基礎上,建設專業實務課程,用工作過程引導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與完善,建設一個以電子信息技術工作崗位需求為導向、培養綜合性素質人才的新型電子信息技術專業課程制度,從人才培養方面創新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實現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步提高,使學生的工作崗位能力達到企業的人才需求標準,為社會培養一批專業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完備,職業素質高的創新型人才,通過建設應用型課程,促進素質教育的穩步推進,革新高等學校教育發展。
(1)專業課程建設與工作需求脫節。各個高校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要加強與社會企業的合作,積極將課程內容與工作崗位需求相融合,實行“嵌入式”的工學相結合的新型學科體系,有針對性地在基本技能模塊、綜合技能模塊以及崗位技能模塊中嵌入專業理論知識課程、專業實務能力課程以及職業素養課程,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實現學生的知識與工作實務的自然銜接,從而有效地促進畢業生順利就業[1]。
(2)確定新的課程開發的思路。各學校要擺脫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設計思路的影響,積極創新高校專業課程建設,打造一個與企業銜接、與工作崗位需求相匹配、引導學生創新創業以及線上線下授課的課程體系。同時,要拓寬視野,在學習其他院校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創新自身的課程體系建設,將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作為中心任務。同時,要轉變課程體系方向,促進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體系向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體系過渡,教育教學從教師主導向學生主動的方向轉變,教學的安排的導向由單純的課本知識向工作崗位要求轉變,教學總目標由單一的傳授知識向培養學生工作技能轉變。未來專業課程建設,需要以工作崗位要求為導向,建立一種師生民主、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
要想打造應用型課程體系,就必須研究與電子技術專業相關的崗位以及工作能力要求,由此展開崗位能力分析,并在分析的反饋的信息基礎上,打造電子信息專業應用型課程體系。(1)為了有效地把控工作崗位的要求,可以通過專業市場調研、專家學者座談會以及高校與社會企業合作等形式對專業的就業方向以及工作崗位人才要求標準有一個初步的把握。同時,從職業規劃的角度規劃課程建設,可以根據發展情況把職業生涯劃分為3-5個重要階段,并根據一般發展規律,預測每個階段可能遇到的挑戰性工作問題。此外,通過分析企業的崗位工作要求,了解專業相關崗位的人才需求標準以及工作能力要求,制作崗位任務分析表。以此調整課程體系建設方向,使人才培養方案達到企業崗位需求標準[2]。(2)崗位任務分析表作為重要的崗位調查報告。在建設專業課程體系時,可以從企業事業單位工作流程入手,通過不同的崗位的工作對比,將那些技術難度高、工作內容綜合強以及一些特殊的工作任務歸納記錄。根據難易程度對其進行歸類,再結合學生的學習規律以及遵循課程循序漸進原則,對這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任務進行命名,并以案例或者專有名稱的形式融入到課程設計中,提高課程建設質量,打造應用型課程體系。(3)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要以典型性工作任務為導向,打造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課程內容。為了更加直觀地展現專業應用知識,可以向學生展示工作過程中的一些企業事業單位的典型案例,通過情境化教學,將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任務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分解成多個學習任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帶動學生主動學習。
在未來的工作中,實踐操作技能是十分重要的,電子技術專業學生要通過了解與使用一些常見的儀器設備的使用,認識不同電子元件的用途以及安裝要求,達到正確繪制電路圖以及選擇合適電子元件組裝電路,在基本的電子設備的操作過程中,具備電路故障檢查與預測能力,針對一些高頻電路,還需要實驗高頻儀器對電路的影響,并掌握相關數據。
學生要在學習與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掌握常見的電路布局,并達到正確繪制各種電路圖平面圖的標準。在認識各個零部件的基礎上,掌握各零部件的安裝要求。根據專業訓練,正確熟練地電子計算機軟件。同時,要增強學生的檢測能力,熟悉各個電子設備的檢測與相對應的調整辦法。
學生要熟練掌握各個設備的工作原理:(1)掌握視頻顯示系統信號處理、視頻顯示系統接收機的信息接收原理以及處理原理,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故障排查以及突發情況的應急維修能力。同時要不斷學習最新電子技術,與最新技術接軌。(2)要著重掌握一些家電的故障原理以及對應的維修技能,有較高的電路圖理解能力,在復雜的線路環境下,具備較高的電子設備的維修以及調試技能[3]。
任務型教學法主要是學生根據老師布置的實驗任務,通過收集資料,展開分析,并設計實施方案。并將方案按照構想在現實中實驗,檢測結果。在此過程中,老師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并在最終環節予以點評。
直觀型教學可以減少教學難度,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實地學習企業的生產經營崗位工作以及通過連線視頻的方式,直觀地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與銷售各個環節的操作技能,了解相應的工作流程,并對不同工作崗位的專業要求有一個初步理解,以此提高學生未來學習的積極性。
同時,學校要組織相對應的訓練課程,針對不同的課程要求,安排不同的實訓場地進行實踐技能訓練,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實訓規劃以及實行的任務中,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步發展[4]。
目前,信息網絡技術不斷發展,所以,要在教育教學中引入互聯網技術,打造“互聯網+”網絡共享型教學模式,其具有良好的資源共享性,可以滿足教與學的各個方面的需求。“互聯網+”技術具有VR圖像視頻、三維圖像以及動態圖像等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的直觀性。此外,“互聯網+”技術通過線上佳偶資源的共享,可以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同時,老師可以依托此平臺,可以為學生答疑解惑,分享教學資源、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并針對不同模塊的反饋信息,有針對性地改進教育教學,提升教學水平,創新教學辦法,通過趣味性地展示重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教與學的效果。
要加強實驗室的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大對該模塊的資金投入。打造知識、技能與職業素養同步發展新型課程體系,通過理論聯系實踐課程模式,培養創新實踐能力。比如:組織電子產品的設計小活動、要加大實驗實訓室的開放共享性,在課外時間將實驗訓練室對學生免費開放。學校在建設電子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時,要積極與社會企業合作,建設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切身體驗真實的工作崗位活動[5]。
建設工作崗位導向型課程體系,就要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將工作過程融入到課程開發中,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以及職業素養的同步提高為根本任務,加強專業課程與實際工作的連接性,創新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體系,通過增加學生的現實操作的切身體驗,增強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具有極強的綜合教育性,有利于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的工作崗位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