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孝亭
(東北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24)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強化了地理課程的育人導向,凝練了地理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貫穿于課程目標、內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學業質量標準以及教學實施與評價之中。因此,要求教師對核心素養的內涵、育人價值及目標要求要有準確的理解與把握。本文以區域認知為例進行解析。
地球是一個表面積達5.1億平方千米的巨大星球,“地球表面沒有兩個地方是完全相同的”,形象地告訴人們地球表面是極其遼闊且復雜多樣的。如何認識如此巨大、復雜多樣的地球表層呢?地理學家認識到,地球表層范圍太大了,可以采取將其區劃成便于研究的較小區域(或塊塊)的方法加以認識;“地球表面沒有兩個地方是完全相同的”“但整個世界的組成部分的某些重要特性有其內在的相似性,又有不同于周圍地區的獨特性”,因此,可“將地球表面復雜的現實狀況分類成可以處理的各個部分”——即不同類型的區域來分別加以認識??梢?,劃分區域是為了方便人們進行空間概括,從而便于理解地球表面的復雜多樣性?!兜乩韺W與生活》將地理學中的“區域”與歷史學中“年代”做了這樣的類比: 區域相當于歷史學家的“年代”或“時代”的空間等價物,它是一種把極其復雜多樣的地球表面劃分為可識別組分的策略。這一策略“旨在使地球表面無限的多樣性井然有序”。因此,課標對區域認知做了這樣的界定:指人們從空間—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環境及人地關系的思維方式和能力。
從空間—區域的視角看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是對學生在地理思維方式上的學習要求。美國國家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視角是一個框架,可以用來解釋經驗、事件、地點、人、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含義。地理視角為提出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評估行動的后果提供了一個參考框架。地理學與人類經驗的空間維度(空間和場所)相聯系。
空間視角為提出和回答諸如“它在哪里?”“它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時候發生的?”“它產生了什么作用?”等具體問題提供參考框架。據此將空間視角定義為,在觀察現實世界時,著眼于事物、現象背后的地理空間因素,根據具體地理空間背景認識問題的獨特視角與思維方式。在一般意義上,從空間視角看問題,是指在認識區域地理環境時,習慣于從空間格局(如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大小、形狀、數量、類型及空間組合等)的辨識,空間聯系、空間過程等的解釋、說明、分析等來認識世界。在初中地理階段,要重點關注如下空間視角的培養。
即從地理事物和現象空間位置關系的角度觀察、認識世界。培養的重點在于,在引導學生描述地理位置特征的基礎上,依據地理位置進行分析、推理。分析、推理在認識區域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特征上,又有不同的維度與路徑。例如,從空間位置與水分、熱量等關聯性的角度觀察、認識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從一地與具有經濟意義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等的關聯性的角度認識與思考人類的經濟活動等。
即從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空間排列狀態及其規律性的角度觀察、認識世界。培養的重點在于,在概括地理空間分布特征、景觀特征等的基礎上,從空間地理事象的大小、形狀、數量、類型和空間組合,以及其形成原因與機理等角度認識與思考問題。
即從地理事物和現象間的空間聯系與區域內地理要素和物質、能量和信息等交流的角度觀察、認識世界。培養的重點在于,使學生具備從“調和”“互關”“因果”的視角看聯系的意識與習慣,善于從地理要素之間的能量、物質和信息等的空間交流特征,認識要素間的聯系、區域間的聯系、局部與整體的聯系、人與地的聯系、因果之間的聯系等。
即從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空間演變與時間進程、動態變化等相關聯的角度觀察、認識世界。培養的重點在于,使學生具備從“動態視角”看地理過程的意識與能力,從時段劃分、不同地理過程的驅動力分析、不同地理過程的標志性特征的辨識、不同地理過程的地理意義的分析與概括等角度,認識與思考問題。
顯然,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初中學生實在是太高了,因此課標用“初步形成”來加以限定,一方面要求培養學生“從空間視角看待和分析區域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強調了該項要求需要把握的尺度:不宜超過初中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學生能“初步形成”就可視為達成預期目標了。
從區域的視角看問題,是指理解人們劃分區域是用來解釋地球的復雜性的需要,習慣于嘗試通過使用地圖、心理地圖劃分區域來認識地理環境及人地關系,善于采用認識區域的方法概括、比較、推理區域的特征、差異與聯系。
“把世界劃分為區域”,通常有兩種主要方式:一是以“尺度大小”為劃分基準,將世界劃分為大陸、地區、地方和地點等“不同級別”的區域;二是以“地理事物的基本屬性”為基準來劃分“不同類型”與“不同功能”的區域。“不同類型”的區域如氣候區、地形區等自然區域,語言區、行政區等社會文化區域,工業區和農業區等經濟區域等?!安煌δ堋钡膮^域如城市里的中心商務區、住宅區、工業區等,還有為了某種或某些特殊目的而組成的區域,如地表水資源富裕與匱乏地區所組成的調配區域或為了環境保護而改善某種再生資源的質量所組成的功能區等。
在探尋地理事物和現象潛在空間秩序、規律時,區域視角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皡^域就是地球上顯示了重要元素的內部一致性與周圍地域的外部差異的地方”。人們通過運用適當的方法,篩選區域的特征,比較和揭示區域差異與地域分異規律,發現區域之間的關聯,評價區域開發的條件與方式,探討區域協作和交流的機制,去發現、總結地理事物和現象潛在空間秩序、規律,從而實現對地球表面的復雜多樣性的理解。篩選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發現區域關聯,認識區域發展的條件、問題與發展方向,都要用到區域視角,通過借助地圖、圖表以及信息技術等手段,從中獲取相關信息,得出結論或用以進行空間表征。因此,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還應善于創造情境和機會讓學生經歷解決有關總結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發現區域關聯,認識區域發展的條件、問題與發展方向等問題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學會透過區域視角分析和解決問題。
對中學生而言,知道區域是怎樣被劃分出來的,懂得劃分“區域”是認識、解釋、概括空間的需要,嘗試在地圖上通過“劃區”這種認識方式認識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是體驗劃區認識的重要方式和路徑。因此,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就應當要善于創造情境和機會讓學生體會 “劃區”是認識地球表面復雜多樣性的方法,幫助學生形成將地理事物和現象置于特定空間加以認識的意識、習慣與思維方式。
對區域認知的育人價值,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加以理解。其一,有利于學生形成從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現象的意識與習慣。學生能夠逐步體會到劃分“區域”是一種重要的地理學認識地球表層復雜性的方法,劃區認識的本質是將“地球表面復雜的現實情況分類成可以處理的各個部分”,認識區域的基本途徑是進行相應的空間分析與概括,認識區域的基本目的在于使“地球表面無限的多樣性井然有序”。其二,有助于引導學生采用認識區域的方法與工具認識區域。認識區域,通常要涉及認識區域的特征,比較區域的差異,分析區域間與區域內的聯系等內容,認識這些內容是有其認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的。例如,認識一個區域的地形特征,要選擇適宜的地形圖,從地勢的傾斜狀況(對一個區域內不同地方的相對高度大小進行比較)、地勢的起伏狀況(對一個區域內不同地方的相對高差大小進行比較)、地形類型的構成狀況(對一個區域內各類地形構成比重大小進行判斷)、地形的空間排列狀態(各類地形在一個區域內的空間分布狀況的描述)等若干方面把握區域地形的特征。其三,有利于學生學會正確解釋、評析區域開發利用決策的得失。學生能夠為贊同或質疑某一區域決策提出相關論據,較全面地評析某一區域決策的得失,提出較為可行的改進建議。提供人們如何針對區域發展的條件、問題與發展方向,提出相應的區域開發利用的對策、措施的情境,進而引導學生評析這些對策措施的合理性與不足。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人們所提出的區域開發利用的措施、對策等,能夠秉持正確的地理觀念和一定的評價依據對其合理性與不足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在課程目標中,目標3對區域認知“達標”水準進行了如下規定:“學生能夠初步理解地球上有人為劃分的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區域,每一個區域都有自己的特征,不同區域之間會產生聯系;能夠運用多種地理工具獲取區域信息,歸納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理解區域聯系,初步形成從空間—區域的視角看待和分析區域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能夠激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進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
其中,“初步理解地球上有人為劃分的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區域”,側重對 “劃區認識”方式的理解。需要學生知道所認識的區域是人們根據認識的需要劃分出來的。要達成這樣的目標要求,需要創造情境和機會引導學生在地圖上進行“劃塊(區)”的練習。當然這種“劃塊(區)”并非嚴格意義上的、通過確定具體指標的“劃塊(區)”。而是像課標中給出的學習活動參考示例“通過‘劃區(塊)’認識地理環境的復雜性”那樣,在圖上根據顏色、方位、疏密等易觀察的明顯特征進行“劃塊(區)”,進而認識劃分出的“塊(區)”的特征,發現和總結相應的地理規律。
“能夠運用多種地理工具獲取區域信息,歸納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理解區域聯系,初步形成從空間—區域的視角看待和分析區域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該項目標的邏輯關系十分明確:運用多種地理工具獲取所學習區域的信息(工具運用及其目的)——依據獲取的信息來歸納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理解區域聯系(要學習的核心知識)——形成從“空間—區域”的視角看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應培養的地理思維方式與能力)。其中,“能夠運用多種地理工具獲取區域信息”強調在學習與認識方法上要達成“運用多種地理工具”的培養目標。其中的地理工具包括地圖(紙質地圖、電子地圖)、地球儀、地理圖表、航空和其他照片、遙感圖像、地理信息技術等,運用的重點在于“獲取區域信息”。
“歸納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理解區域聯系”既有對核心知識的明確界定,又對學習這些知識的“行為”層次提出的明確要求,能夠“歸納”“比較”與“理解”。初步形成從空間—區域的視角看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是對學生在地理思維方式的學習要求。在一般意義上,從空間視角看問題,是指在認識區域地理環境時,習慣于從空間格局(如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大小、形狀、數量、類型及空間組合等)的辨識,空間聯系、空間過程等的解釋、說明、分析等來認識世界;從區域的視角看問題,是指理解人們劃分區域解釋地球的復雜性的需要,習慣于嘗試通過使用地圖、心理地圖劃分區域認識地理環境及人地關系,善于采用認識區域的方法概括、比較、推理區域的特征、差異與聯系。顯然,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初中學生是重要的目標導向,課標用“初步形成”來加以限定,一方面要求培養學生“從空間—區域的視角看待和分析區域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強調了該項要求需要把握的尺度:不宜超過初中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學生能“初步形成”就可視為達成預期目標了。
“能夠激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進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是對學生在區域認知的基礎上,所應具備的情感、觀念、態度、價值觀等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的目標要求。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具體體現在對家鄉的認知與依賴,對國家的認同、忠誠與熱愛。地理學科是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重要陣地。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是由家鄉、祖國等對象引起的。只有感悟鄉情、地理國情、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日益增長的綜合國力,才能產生家鄉認同和國家認同。在教學中要緊密聯系諸如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和優越性,家鄉與祖國經濟發展,與領土、領空、領海權有關的內容,以及資源、人口、民族、生態文明等內容,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悟與感受鄉情、地理國情,產生民族自豪感、責任感,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激發學生對家鄉、祖國的認同、忠誠與熱愛。“增進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思想在地理課程中的具體貫徹。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到:“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宗旨是“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地理課程將“增進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作為課程目標,就是要以目標這樣的“剛性要求”,精選和配置有助于“增進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的地理課程內容,探尋在地理教學中有機、自然滲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教學方法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