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興
(沈陽鐵路實驗中學)
核心素養是我國課程改革進入深化階段提出來的,經歷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理論與實踐的檢驗,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措施。當前,普通高中正處于新高考、新教材、新課程的“三新”時期,推動新高考落地最重要的實施路徑是以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為要求的新課標及新教材的啟用,而新教材、新課程的落實則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實現。筆者結合學校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明確了基于核心素養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在科學分析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關系基礎上,提出重情境創設、重策略選擇、重過程教學、重活動設計、重多元評價的課堂教學優化路徑。
21 世紀是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周期在加速縮短,未來社會需要的是“T”型人才,即文武雙全。“文”是通識,指一個人要有足夠的知識廣度;“武”是專長,指這個人同時具備足夠的知識深度,即未來的人才需要在至少兩個或多個領域有足夠的深度,使個體能在面對社會快速變化時具有彈性和靈活性。這種形勢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課堂教學變革的應有邏輯是人在未來所需的素養決定了學生所需的學習內容,也決定了教師的教學內容。正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說,若今天的教育和老師不生活在未來,那么未來的學生將生活在過去。在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下,具體學科承擔了相應的素養,學科素養的養成在課堂,課堂教學應從“知識的傳遞”走向“知識的建構”,從而有效落實核心素養。
2014 年3 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指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改變應試教育、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要求普通高中以核心素養為主線,對各學科的課程標準、課堂教學、學業質量要求進行相應改革。因此,優化課堂教學、推進教與學的方式轉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推進課程改革的重要抓手。
核心素養是個人素質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英國教育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在傳統的以“目標·達成·評價”為單元的“階梯型”課程之外,構建以“主題·探求·表現”為單元的“登山型”課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當下的中小學生面對的是一個發展迅速、變化莫測的社會。課堂上“知識本位”的教育邏輯已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和需求。2006 年,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基于“關鍵能力的界定與選擇”的研究倡導“核心素養”或“關鍵能力”的概念。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我國界定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起來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這既符合世界潮流,又是我國課程發展的必然訴求,意味著“知識本位”教育邏輯應讓位于“素養本位”的教育邏輯。因此,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表現為以下三點。
一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明確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
二是以關鍵能力的發展為核心。關鍵能力是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能力,它對于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教師要把握“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三個核心,引導學生在現實和未來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有能力做成事,且做正確的事。
三是關注人的發展。教學活動要摒棄“唯分數”的功利主義,要圍繞知識獲得、能力發展、品格塑造、精神成長和價值觀形成展開,充分實現學習對人的發展的價值。要落實好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把培養有道德深度和學識深度的人作為學校教育的價值追求。
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的提出,這是我國課程目標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也是從“教書”走向“教育”的真實目的——育人的不斷發展和深化的過程。20 世紀70 年代,國家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基礎教育階段課程目標與之對應就是落實“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是課程目標的1.0版。2001年,隨著素質教育的實踐和課程改革的啟動,基礎教育階段提出并實踐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即課程目標的2.0 版。這是對“雙基”一維目標的發展與完善,更是教育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在課程及教學上的必然結果。進入21 世紀10年代,知識與信息高速發展,面對未來的世界,今天的學生更需要具備在正確價值觀引領下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由此,核心素養成為我國課程改革深化階段的聚焦點,即課程目標的3.0版。
當前,學校的教學是分科教學,每個學科都有屬于自己學科特色的核心素養,教學就是在落實每個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逐步整體上形成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核心素養來源于三維課程目標,又高于三維課程目標,它是三維課程目標統領和實現的工具。教師要清楚三個不同階段的課程目標間的層次關系,在備課、教學時,頭腦中始終要有一條主線,即在落實多個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課堂教學關注要點
筆者認為,課堂教學需關注四個要點——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實施過程和教學評價。教學目標,就是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要求,給學生設計的方便學生學習的目標;教學內容,就是教師基于教學目標,在科學的教材觀引導下利用好教材,用教材教;實施過程,就是在教學目標導向下,師生在課堂上共同進行的“活動的、合作的、探究的”教與學的過程;教學評價,就是基于目標的作業設計與反饋。
對于課堂教學的關注點,如果基于目標、教學、評價之間的一致性角度,可將其概況為三句話:“我們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去?”“我們怎樣帶學生去,用什么樣的方式去?”“我們怎么知道學生已經到了那里?”這也是每一位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首先要領會的三句話。
2.課堂教學落地設計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設計要關注三個方面的落實。一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目標確定的邏輯起點要基于課標和學情。把對單元教學目標分解到每一節課中,明確每節課、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與標準。每名學生、每個班級都是不同的,要在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與儲備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二是教材的使用。教材是學科教學主要的課程資源。各學科教材基本上是以學術形態來呈現,是按照學科的邏輯體系編寫。教師不能簡單地搬運知識,而要依托教材并超越教材。要把教材由學術形態變為教育形態,把邏輯體系、知識結構“冰冷的美”變成對教育形態的有深度的思考、有溫度的合作、有價值的探究,體現知識的生成性、成長性。三是教學策略的選擇。不同的知識對應不同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學是個性化行為,教師要優化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學風格,以獨特的教學風格感染、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潤澤學生的心靈;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習習慣、學習風格等基礎上,精心設置問題,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來促進學生的成長。
1.重情境創設
創設有價值的情境是核心素養下課堂教學的有效路徑。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內驅力,引領學生在情境中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有價值的教學情境應具備三個特征。一是現實性。教學要解決現實世界與科學世界的聯系,為此,教學情境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二是學科性。教學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體現學科特色、緊扣教學內容、凸顯學習重點的情境,從而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知識內涵,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動力。三是問題性。基于核心素養的情境設計內含問題情境,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問題探討中激勵、喚醒學生的求知欲。
2.重策略選擇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認為,陳述性知識與記憶層次、概念性知識與理解層次、程序性知識與運用層次存在易于結合的特質。也就是說,教授不同形態的知識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國學者吳剛平認為,事實性知識適合在記憶、再現、判斷等中學習,即“記中學”;方法性知識適合在閱讀、觀察、交流、討論、問對、爭辯等中學習,即“做中學”;價值性知識適合在反思、取舍、比較、分享等中學習,即“悟中學”。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形態知識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3.重過程教學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絕不是簡單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要關注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解題思路的探究過程、原理結論的發現過程、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等。教師要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成長性,給知識注入活力。比如面對一個概念,需要思考幾個問題:這一概念原理是怎么產生的,與學生以往的知識有何聯系;這一概念原理是怎樣逐步完善的,學習它有什么作用等。面對教材中的某一知識,教師不僅要明確它的來龍去脈,經歷知識的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粗糙到精致的“生長”過程,還要了解在這一發展的過程中知識是以什么為成長動力,體現了怎樣的學科思想。
4.重活動設計
核心素養下的教學活動設計要遵循“三原則”。一是有序性。根據教學內容,規劃教學環節,設計序列化,這樣才能體現前后關聯、上下統一。二是層次性。根據教學內容分層次地設計每個單元、每一節課的重難點。三是有效性。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清楚設計意圖,明確采用這個活動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要加強過程性目標的評價,確保各項活動目標的達成,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能力,在活動中形成核心素養。
5.重多元評價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要發揮評價的診斷和激勵功能,做到課堂教學實施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多樣性與統一性評價相結合、激勵性與診斷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要多觀察,了解學生的表現并做好記錄,幫助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使學生直觀感受自己的成長與進步。對某學科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運用二次評價與延遲判斷,增強其自信心。此外,還要充分發揮作業對教學的改進作用,作業“質”上要精選,“量”上要適量,批改反饋要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