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華
(撫順市新撫區北臺小學)
葉圣陶先生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成功的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習慣養成教育,是讓學生受益一生的教育,對于教師而言也同樣如此。2018 年3 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加強師德養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師’標準、‘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和‘四個服務’等要求,統領教師成長發展,細化落實到教師教育課程,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養成教育因其終身學習性、潛移默化性等特征,受到了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廣泛認可。在養成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撫順市新撫區北臺小學的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科學有效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事業良好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順應時代發展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育事業才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育人作用。養成教育作為一種具有可持續性、長效性的教育理念,在當前教育實踐中得到了廣泛認可。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課本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應該從終身教育理念出發,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形成主動探究、持續學習的習慣,從而在點點滴滴的積累中形成強大的學習潛力。養成教育對于學生的終身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在養成教育理念下建設教師隊伍,能夠產生強大的教育連鎖效應,進而促進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
縱觀學校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教師隊伍建設歷程,始終本著養成教育理念發展。20 世紀60 年代,養成教育的核心內容就已經貫穿于學校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學校相關教師和研究人員曾對“小學生德智體綜合訓練”進行具體的實踐研究。到了20 世紀80 年代,學校致力于《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相關內容的踐行,并成為落實這一內容的示范性小學。進入21 世紀,學校緊跟國家教育政策的前進步伐,賦予了小學生綜合素質養成教育的新內涵,即養成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鍛煉和培養學生生存的本領、創造的激情、團隊合作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相關教育政策的推行是一切教育行為得以落地的基礎。學校領導班子從養成教育理念出發,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一系列培養要求,在國家、省市教育政策的指導下,引導教師主動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從而更好地從事教育事業。
首先,學校根據相關教育政策,著眼于課程、教育系統的與時俱進,針對地方課程的實踐需要,組織本地的教育專家、教研員和從事一線教學、有充分實踐經驗的骨干教師,學習國家、省市相關教育政策,并在討論中形成新方案,根據政策要求和學校實際來設計具體課程實施方案、后續測評等工作。“沒有教師的好習慣,難有學生的好習慣。”學校在政策的有效引領下,始終貫徹落實教師良好習慣的養成策略,在教師隊伍建設中始終遵循養成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校本研修模式,以“學習為魂、研究為渠、實踐為體、反思為智”作為教師隊伍研修理念,要求教師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進而以持續性學習成果指導后續的教研活動,使養成教育理念從源頭融入教師的教學工作中,成為其教研工作取得進步的關鍵所在。
其次,學校優化教師專業素質的評價和獎勵機制。科學的評價機制對于教師的教學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在良好的評價和獎勵機制中,往往能更大限度地發揮工作的積極性,更好地投身于教育教學事業中。學校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師評價和獎勵機制,為各科教師設置各具特色的獎勵方式。例如,不論入職時間長短,只要研究出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成果,就會享受綜合獎勵。同時,科研成果向來是受教師歡迎的評獎評優渠道。學校將教師培養機制從即時性獎勵制度轉變為持續性教學能力的獎勵,充分調動教師持續擴充知識深度與廣度的積極性。
學校教學管理部門作為教師隊伍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對于教師隊伍能夠持續向好、向快發展有著推動作用。傳統意義上,大多數學校的教學管理部門傾向于以嚴格的管理條例來督促教師完成相關工作。為了更好地培養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學校以集團化發展來吸引優質教師加入,加強教師學科專業性的分配,增強“校社”合作力度,從而培養持續進步的教師團隊。學校以集團化發展的品牌效應來吸引更多優質教師,以集團化的思維方式來打造優質學校。學校從具體的教學過程、教學方式、學生特色等方面審視自身的突出特征,以其為著力點,加強建設力度,打造獨一無二的教學品牌,從而吸引相關教師加入。同時,獨具特色的校園定位,讓教師專注于特色教學能力的培養。有針對性的校園特色對于教師自身的精準定位有著引領作用,可以鼓勵教師在與校園特色相契合方面不斷優化,從而助力學校的品牌建設。

學校始終以養成教育理念貫穿教育事業發展,培養教師形成深度學習與研究的好習慣。學校加強教師學科教學的專業性,盡可能為每一名教師只分配一項教學任務,避免教師在具體的工作中因為兼顧太多事情而力不從心。在傳統的學校管理體系中,由于教學資源的匱乏、資金的薄弱,很多教師在從事自身專業課教學的同時,還要兼顧班主任、行政人員、生活教師等職位,雖然具體工作任務量相對較少,但需要分散教師專業課之外的很多時間和精力,導致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因而,學校盡可能為教師精準定位崗位,把班主任、生活教師、行政教師等工作交給專門的教師來從事,不僅為教師提供了充分的展示平臺,而且讓每一位教師在自己專業化的崗位中更好地進步。學校在教師專業化分配方面始終積極探索。隨著綜合條件的不斷提升,很多過去需要身兼數職的教師,不僅獲得了合理的待遇,而且工作也更加專注,這有助于學校教師專業能力的持續提升。
學校增強與社會資源的合作力度,充分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例如,學校與能夠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的社會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與展覽館、博物館等單位建立密切聯系,并在學生文化課的學習過程中融入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通過有效的“校社”合作項目,為教師提供了更加自由、開闊的教學場地,增強了教師在實踐活動課程方面的綜合素養,避免教師因為閉塞的教育教學環境而出現“紙上談兵”的狀況。此外,教師通過與社會相關部門的合作,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增強自身溝通與協調能力。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向社會各種館舍伸出合作的“橄欖枝”,向有助于開展社會實踐的企業、展館等單位取得聯合性建設,助推社會相關組織與學校間合作育人。
加強教育理念建設,即為教師隊伍樹立科學有效的教育理念,優化教師自身能力。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是教師行動的源泉,能促進教師自覺進步。教師唯有樹立科學的養成教育理念,才能有效投入到具體的為學生服務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學校積極組織教師開展科學教育理念培訓活動,引導教師充分認識到當前社會中最前沿、最受家長和學生認可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讓教師在參與培訓的過程中深刻理解教育事業的偉大之處。
教師在先進教育理念的培訓活動中能積極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進行糾正,從而發揮優勢,為其他教師樹立榜樣;而當教師擁有了正確的教育觀念,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也能時刻警醒自己、監督自己,從而形成養成教育理念下教師隊伍的良好發展態勢。
學校“養人養心、養魚養水、養樹養根”的養成教育理念是基于師生一體化建設提出來的,目的是培養師生良好品格,促進師生健康成長。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首先要針對教師隊伍、校園文化進行有效建設;其次再培養優秀的教師隊伍進行學生教育工作,實現學校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能更好地推動養成教育建設。學校優化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提升教師隊伍建設,夯實教師專業知識。學校依據養成教育理念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從教師團隊具體的專業學科知識做起。學校鼓勵教師不斷加強自己任課學科的知識體系構建,讓教師形成持續性學習、長效性進步的理念;引導教師認識到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即便自身目前的知識儲備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也不可以止步不前。教師時刻關注教育領域的發展動態,關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認真研究各種優秀的教育教學案例,從中獲取自己可以學習的內容。在平時的休閑時間里,教師不斷擴充知識儲備,不僅要從本專業視角學習更加豐富、更加深入的學科內容,還要從其他專業中獲取有用的知識,從而優化教育教學理念。尤其是面對心理學、文學等知識,每個專業的教師都有所涉足,從而優化自己的教學模式,形成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授課方式。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在“改革教師評價,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部分指出:“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堅決克服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現象,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獎勵首要要求,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考察,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學校完善教師自我評價體系和反思體系,引導教師不斷自我復盤、自我評判、自我反思,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不足。通過規律化的自我評價,教師更加了解自己。學校實施階段性的教學反思,讓教師在集中化的思考中完成教學計劃的設想,并且參考過往的教學經歷、教學問題等進行充分準備。
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事業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養成教育理念是學生培養的重要方式,也同樣適用于優秀教師團隊的建設。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將不斷創新教師培養方案,切實履行終身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