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愛愛,朱士鳳
(天津工業大學,天津)
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結構的快速變化以及高等院校的擴招,大學生面臨著日益復雜的就業環境和學業競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漸凸顯。高校承擔著育人育才的任務,既要培養學生掌握進入社會所學的知識技能,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201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的通知,明確指出要支持成立大學生心理社團,發揮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作用。2018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培養自主自助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和能力。朋輩心理互助可以有效的發揮學生群體的主動性,助人者和求助者在心理輔導的過程中都得到成長[1]。
朋輩心理互助工作在國內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明顯等效果,朋輩心理互助模式得到認可,但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各級各類學校間,學生基礎、師資力量等差異大,朋輩心理互助開展的情況也參差不齊。尤其在工科類院校,要搭建一支素質合格的朋輩心理互助隊伍,需綜合考慮學生學科基礎、學習特點、參與動機以及學生數量。目前,全國還沒有統一的建設朋輩心理互助隊伍的標準和方案,本文以天津工業大學朋輩心理互助聯盟為例,介紹組建朋輩心理互助隊伍的經驗。
20世紀60年代,美國高校為彌補學生對專業心理咨詢的需求,提出了朋輩心理咨詢(peer psychologogical counseling),既非專業心理工作者經過選拔、培訓和監督向尋求幫助的年齡相當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詢功能的人際幫助的過程[2]。朋輩之間在年齡、生活背景,價值觀方面相似,從社會學習理論角度出發,相互之間更容易建立信任穩定的關系。因為提供幫助者并非專業心理工作者,所以稱之為“準心理咨詢”。朋輩心理互助工作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普遍性與全員性、義務性與相互性、實效性與準專業性[3]。
20世紀70年代,我國港臺地區學校率先引入朋輩心理咨詢的范式,20世紀90年代初,樊富珉教授將“朋輩心理咨詢”這一概念引入我國,朋輩力量有效的緩解了咨詢師不足的情況。2004年,天津大學首次提出了心理委員這一具有我國高校本土特色的朋輩角色[4]。經過30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在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實證研究表明,朋輩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促進作用,尤其在大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的改善作用尤為顯著,在提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5],緩解社交焦慮、促進大學生政治認同方面也有顯著作用[6]。
peer counseling最初翻譯為“朋輩心理咨詢”,后來又有學者翻譯為“朋輩心理輔導”“朋輩心理互助”,朋輩心理輔導主要包含以下幾個特征:“同齡參與”“自助助人”“心理支持”“半專業培訓”[7]。
朋輩隊伍到底如何界定,并沒有明確的概念,朋輩隊伍的模式還在探索中,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類:“志愿者”模式,“工作室”模式,學生社團模式。因為“朋輩心理輔導”容易和“朋輩輔導”混淆,造成“隨時隨地誰都可以開展心理互助”的觀念,這樣的觀念會導致不重視朋輩力量,常見以下兩種情況:第一種空有朋輩隊伍,但實際上有名無實,以班干部兼任心理互助人員,缺乏必要的選拔和培訓過程,沒有能力開展心理互助工作;第二種隊伍太大組織松散,所有的心理委員、班委、學生輔導員等都包含在內,但隊伍太大導致管理低效。這兩種情況歸根結底都是缺少對朋輩心理互助隊伍的頂層設計。
隊伍結構不穩定,就會導致培訓缺乏針對性。研究顯示大學生對朋輩心理輔導的意愿較強,但是對朋輩心理輔導的知曉度較低,對朋輩心理輔導的內容也比較模糊,不合格的朋輩心理輔導甚至會損害心理輔導的形象。心理委員是朋輩互助隊伍中的典型代表,但心理委員勝任力是否滿足學生預期,研究結果并不一致。心理委員勝任力包括組織能力、自我認知、工作動機、團隊合作、性格特質、工作態度、專業知識7個維度,調研結果顯示心理委員認為在專業知識維度的儲備不足最明顯[8]。心理委員屬于班委成員,受過一系列的選拔和培訓,尚且覺得自己的助人能力不足,角色認同感不強,整體隊伍成員,助人能力更需提高。
朋輩心理互助這一概念外延寬泛,形式多樣且沒有明確的邊界。朋輩心理互助是依賴學生的力量去影響學生,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這樣的工作是滲透在日程學習生活中的,容易導致“什么也沒做”的感覺,工作邊界模糊又會導致認同感缺乏。工科院校內這一問題尤其突出,學生沒有心理學基礎,朋輩心理互助意識弱。從學生層面看,對于什么是朋輩心理互助、為何要參與朋輩心理互助團體,作為朋輩心理互助團體成員該如何開展工作,這些問題都是模糊的;而學校層面,對于朋輩成員對選拔標準、獎懲機制、培訓模式都不清晰[9]。
朋輩力量能發揮良好的榜樣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朋輩互助隊伍是學生團體,在有心理學相關專業的院校,學生有組織朋輩互助團體的迫切意愿,但是在工科類院校朋輩互助力量容易被忽視。朋輩互助隊伍必須有牽頭組織者,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師作為組織者和管理者,朋輩心理互助聯盟容易與心理健康協會成員重疊,因此在校心理健康協會下設立二級朋輩部門,依賴校心理協會,對朋輩互助聯盟進行選拔、評價、培訓、監督是比較合適的。
助人工作既需要學生本身具有樂于助人的素質,又需要基本的心理專業知識,在組建隊伍時,一方面想要擴大隊伍、加入的學生越多越好,因為學生越多影響力也越大,但同時要考慮對隊伍的管理效果,因為學校的培訓師資、時間、經費都是有限的,需要對隊伍有明確的頂層設計,考慮清楚人員規模、人員結構、人員能力。朋輩心理互助發揮作用的方式多樣,要求的能力也不一樣,打造一支梯形隊伍,既能滿足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的需要,又能滿足開展專業性強的活動都需要,對不同層級的學生,安排不同的學習和職責,避免“無事可做”“任務太重”“能力不足”等情況出現,讓朋輩群體能夠在隊伍中獲得歸屬感與成就感。如何建立一支梯形隊伍呢?
以“心護員”為基礎擴大朋輩聯盟的規模。“心護員”是宿舍內心理健康的宣傳者與關注者,每個宿舍一名。新生入學后,會收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印發的心理健康相關的小冊子,在該冊子內對“心護員”做一定介紹,讓同學們對“心護員”有一定的了解,擔任“心護員”的同時,也就加入了校朋輩心理互助聯盟,每一位“心護員”都在相應輔導員處登記,便于之后的管理。
以“心理委員”為主體發揮榜樣作用。心理委員作為班委成員之一,每個班級有男生、女生兩名,心理委員的定位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橋梁'。心理委員這一概念2004年才提出,而且在初高中階段,班級里一般不設心理委員崗位,因此,相對于其他班委崗位,心理委員的概念比較新鮮,同學的了解不多。為了避免“盲目競選”“無人競選”的情況出現,在競選前期,先做好宣講,以班級為單位或以學院為單位開展,宣講的同時也是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有效傳播。宣講者由上一屆心理委員擔任,既保證內容貼近學生又鍛煉了心理委員的能力。宣講過后選拔有助人素質的學生加入。在選拔時要關注到學生的助人素質,同時要關注到學生的加入動機,筆者在本校朋輩隊伍中連續做過三年調研,結果顯示,想成為心理委員最主要的三個原因是: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擾,想幫助身邊的人,對心理學感興趣。所以在納新后,對每一位同學至少有一次入選談話,了解加入動機,及時提供必要的心理資源。
以“心理教練員”為核心開展朋輩活動。在連續擔任兩年心理委員的成員中,選拔心理教練員,選拔標準包括:過往工作表現,心理素質,綜合學習成績以及個人意愿。心理教練員是朋輩隊伍的核心,主要職責包括兩方面:管理朋輩心理互助隊伍,組織成員開展心理輔導、宣傳互動。心理教練員需要具備比較強的組織能力,由心理中心老師直接指導培養,因此心理教練員的規模不宜太大,綜合以往經驗,一位指導教師培養的人數控制在10人以內,效果比較好。
朋輩心理互助發源于朋輩心理咨詢,容易將工作形式局限在“一對一的咨詢”形式中,但是在工科院校,對于沒有學科背景的學生進行一些培訓就開始接待“咨詢”并沒有優勢,相反學生開展咨詢,更需要專業的督導,導致工作量成倍增加。因此在工科院校,朋輩心理互助的形式可以跳出“一對一的咨詢”這樣的模式。重點放在宣傳、連接師生上,充分發揮學生的數量多、滲透面廣的優勢。
利用網絡資源開展心護員培訓。心護員的數量大,培訓可以借助網絡資源,比如“全國高校心理委員平臺”“雨課堂”“學堂在線”等平臺,有非常豐富的心理學課程。網絡培訓的弊端是學生可能會為了培訓而刷時間,因此為了保證培訓的效果,需要結合小組學習共同開展,由大二的心理委員作為組長,帶領大一的心護員進行學習,以此保證培訓效果。
借助體驗活動提升心理委員助人能力。心理委員對心理健康資源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有宣傳力。比如心理委員至少要自己對心理中心、心理咨詢有了解,才能更好地向同學們普及。心理委員需要體驗過基本的個體咨詢和團體咨詢。一萬名學生心理委員有上百名,集中到心理中心體驗也不現實,可以讓大三的教練員帶組大一的心理委員,開展個體咨詢、團體咨詢的體驗活動。
巧用小組練習方式鍛煉教練員的素質。教練員接受中心老師的指導,首先教練員需要掌握“準咨詢”的理論與技巧,一屆教練員為一個小組,由中心老師帶領定期開展組會,學習個體咨詢以及團體輔導的內容。方式多樣,如觀摩咨詢視頻,小組之間兩兩結伴練習等,在練習中領悟助人工作要點,提升助人素質。不論是參與團體還是帶領團體,都是有效促進學生成長的方式[10]。
朋輩心理互助工作需在專業人士的督導下進行。明確的工作職責是非常必要的,工作職責明確了,勝任力也就清晰了,勝任力清晰了培訓更加有針對性,學生自然有了學習動機。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指導教師需根據朋輩隊伍的能力,“定制”工作內容,而不是依靠學生自己開發助人途徑,那樣勢必會成為一盤散沙。
在心里中心值班,承擔接聽電話、安排咨詢、接待來訪等工作。在這些細碎的工作中,成員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來訪者的需求,心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更深的體會。
大部分高校都開展了心理學相關的必修課、選修課,可以與授課教師對接,讓朋輩隊伍的學生當助教,幫授課教師組織活動、管理課堂、準備課程資料等,在做助教的過程中,了解到更多的心理學知識。
中心老師經常會帶一些團體輔導,可以在團體輔導中做助手,在幫助老師帶領團體的過程中,體驗、觀摩、學習,之后在自己的班級或宿舍開展“準團體輔導”活動,促進形成良好的校園心理健康氛圍。
工科院校學生平時學習的內容和心理學關系比較小,可以鼓勵朋輩互助隊伍中的學生開展一些研究。一種是鼓勵開展科研研究,在做課題的過程中,同學們能夠接觸到一些社科類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另一種是鼓勵開展“準研究”,鼓勵學生們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事件,比如“社交恐懼癥”“拖延癥”等,結合心理學知識,輸出科普類型的內容,包括公眾號文章、小視頻等。
搭建梯形朋輩心理互助隊伍,以老生帶新生打造自我培訓體系,既鍛煉了學生,又服務了學生,真正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