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淑楠
新時期小學英語教學改革面臨全新的挑戰,信息技術成為小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輔助工具。在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教學融合的趨勢下,小學英語教師必然會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創意改革,其中教學情境創設屬于其中的一項重要改革形式。如何借助信息技術的各項優勢創設符合小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情境,成為英語教師關心的重要內容。但是,目前很多英語教師雖然認識到了應用信息化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并沒有將教學情境的創設與課堂教學內容和目標銜接起來,導致課堂教學的效果不盡如人意(王燕 2020)。針對出現的各種問題,下面在遵循情境創設的趣味性、氛圍感及認知機構原則的基礎上,探討借助信息技術創設英語教學情境的一些做法。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喜歡一些具體形象的元素。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為了能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將之前理論化的教學方式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情境內容,如一些融入多媒體元素的電子課件,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快速提升小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陳媛媛2020)。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Unit 8 Dolls中出現了很多玩具種類,主要鍛煉學生描述玩具外貌的基礎能力。在這堂課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玩具總動員》的精彩片段,畫面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玩具,如機器人、汽車、飛機、毛絨玩具、手槍等,先利用視覺上的沖擊效果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從《玩具總動員》的片段中選出主人公,并用英語描述他的外貌 特 征 :“His hair is very short,his eyes are very big,he is wearing a yellow coat.”最后導入今天的新課:“同學們,剛才我用英語介紹了動畫片中的人物,你們想不想用這種方式介紹自己喜歡的玩具呢?下面請大家打開書,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種技能吧。”
教師選擇小學生比較喜歡的影視片段,將影視片段與教學內容銜接起來,快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然后導入本堂課的教學主題。在這種自然、有序的背景下,小學生已經開始對所學內容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這對后期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顯著的促進意義。
語言情境是學習英語的一種重要平臺。在傳統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創設的語言情境非常有限,主要通過錄音機播放磁帶或者口頭表述的方式展開。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可以將要學習的新內容、新技能等轉化為直觀、形象的語言情境。這樣一來,小學生可以在較為簡單的語言環境中學習新知識,對英語內容的了解程度也會得到提升,尤其是在抽象、枯燥的英語詞匯記憶方面,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游建華 2020)。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中出現了一些表達方位的重要詞匯,如 beside、between、in front of、in、on等。這些方位詞匯的理解和記憶對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為了提高他們的記憶效果,教師可以在詞匯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的flash功能,開展“形象記憶”詞匯教學活動。比如,將課文故事中的三只小熊作為教學演示的道具,當學習beside時,屏幕上的小熊就會出現對應的位置關系,同理,當屏幕上出現“Bear is in front of the tree.”時,小熊就會通過動態的動作演示出in front of的含義。在有動物元素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有關動物的叫聲,展示動物的生活習性,以此強化學生對單詞的記憶效果。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為例,教師可以從互聯網中搜集相關動物音頻、視頻等資料,并在詞匯教學中巧妙搭配使用。如此一來,之前讓小學生頭痛的詞匯學習和記憶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變成動態的畫面,將一個個靜態抽象的英語詞匯轉化成各種形象、具體的事物,不僅刺激了他們的感官,而且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記憶效率。
英語作為社交場合中的一種常用語言,需要學生突破傳統的理論化學習模式,采用實踐應用的方式鍛煉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然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由于缺乏語言場景,很多學生的學習只停留在書本內容的朗讀和背誦階段,不能將所學英語知識轉化并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游舸2013)。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與仿真技術進行生動的社會文化與自然情境的創設,無論是復制轉化課本上的互動場景,還是重新創設同類生活場景,都可以輕松實現各種場景的自由切換,為小學生提供虛擬化的語言應用環境。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Unit 6 What time is it?主要內容是學習時間的表達方式及如何用英語描述不同時間的行程安排。詢問時間是學生在生活中與同學、家長經常交流的一種場景。課文中以一名小學生的生活經歷為例,給出了一天之內不同時間的安排。在熟悉了課文中關于“What time is it?”“It’s time to...”的具體應用后,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小學生感興趣的交際場景。以“放學后與同學約定好打籃球”的場景為例,多媒體的場景畫面中給出“下午5點半”“籃球場”“同學”等有關畫面,然后組織學生圍繞這個場景展開相應的對話練習:“What time is it?It’s half past five.It’s time for me to play basketball with my classmates.”同樣,教師模擬課文中“一天生活”的場景,創編真實的生活場景片段,將每一個時間點的內容轉化為真實的生活,并組織學生根據片段呈現的內容進行對話練習。當畫面上出現“媽媽叫孩子起床”的場景時,學生生成如下對話:“Good morning.It’s time to get up.What time is it now,Mom?It’s six o’clock.It’s time for breakfast.”當畫面中出現“老師和學生說再見”的場景時,學生生成如下對話:“What time is it now?It’s 5 o’clock.It’s time to go home.Goodbye,teacher.”
除了以上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場景,課文中還出現了交際、購物、用餐等場景。在學習這些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生熟悉的場景,并組織他們模仿課文中的對話內容,展開自由、輕松的對話練習。
新課標理念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強調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練習作為反饋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方式,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內容,同時檢測他們的學習成果。教師可以在課堂練習環節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趣味化互動活動,提高學生在課堂互動中的積極性,還可以采用人機對話的互動模式,利用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和平臺提高他們的英語課堂練習效果。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Unit 4 Where’s the bird?的重點和難點是教會學生正確區分和使用一些常見的方位介詞。針對部分小學生在強化練習中態度不積極的現狀,教師可以在他們掌握了這些方位介詞的含義和用法的區別后,利用信息技術呈現一個動態小游戲。游戲的主角是一只叫湯姆的小貓,它喜歡捉迷藏,可以隨意在不同物體中藏身。學生根據小貓所在的地方,說出它的藏身位置。比如,當它躲在樹上時,學生可以回答:“The cat is in the tree.”然后,教師點擊屏幕鼠標,它又躲在了桌子下面。這時,學生回答:“The cat is under the table.”教師再次點擊鼠標,小貓又爬到了椅子上。學生接著回答:“The cat is on the chair.”借助靈活的游戲互動方式,學生的參與熱情非常高,很快掌握了這些介詞的使用技巧。
又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的課堂練習中,教師設計“走進澳大利亞”的CAI課件,要求學生提取自己掌握的澳大利亞的相關英語資料,直接與計算機進行口語交流,實現人機對話。比如,計算機提出“What are the famous animals in Australia?”的問題。學生根據課文中的內容回答:“There are lovely kangaroos and koalas.”隨著各種靈活多變的提問互動,學生憑借記憶和語言組織能力完成各種練習任務。在英語課堂練習中,學生與計算機直接進行口語交流,可以有效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同時,在人機互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搜集一些趣味性較強的線上游戲,如“猜猜看”“連連看”“我是大偵探”等,開辟各種新穎的英語練習活動,提高小學生在詞匯認知、語法應用、口語交際方面的能力(郭紅英 2008)。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煥發出了勃勃生機,與傳統的英語課堂相比,教學效率更高,教學效果更優。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信息化教學模式可以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模式。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挖掘兩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并將它們有效整合,實現英語課堂的高質、高效。同時,教師要積極探索信息化教學的各種潛能,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搭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