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荷花
(新鄉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適應所處的環境是事物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職業教育也不例外。何謂適應?何謂職業教育適應性?為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亟需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如何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回答這些問題成為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當務之急。本文從對“適應”的詞源學考辨與意蘊剖析入手,澄明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內涵,探索新時代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之所由以及之所往的方略,以就教于方家,共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要想明確如何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我們首先需要深入理解何為“適應”,職業教育適應性意味著什么,以保證認識、理解與論證邏輯的一致性。
1.漢語語境中的“適應”
在古代漢語語境中,“適”與“應”二字一般是分開使用的。
“適”(shì)為形聲字,繁體字寫為“適”,從辵(chuò),從啇(chì)?!皢悺绷x為“看準的”“照準的”。“辵”與“啇”聯合起來表示“往目標方向走”。本義:走向目的地。清代段玉裁注為:“適,之也。適之往也。逝、徂、往自發動言之,適自所到言之。”[1]相關組詞有:適切;適中;適以相成;適可;適合;適性;適宜;適便;適度;適時;適逢其時;適順;適當;適意;適稱;適興;適應;適歸;適愿等等。其中,“適應”釋義為:①恰巧應驗;偶然應驗。②適合。多指客觀環境或需要等[2]。從中可見,“適”的含義非常豐富。它既表示指向預定目標、方向的動態的“去、往”之行動;也表示相對主動的“節制、調節”和相對被動的“順從、和順、順適”之過程;還表示使“適合、符合”“恰當、得當”的狀態和結果;同時也表達最終達到“善、美好”“正好、恰好”的目標、追求以及行為主體“舒適、適意、適愿”等愉悅、稱心的心理感受與體驗。
“應”(yīng,yìng)為 形 聲 字,繁 體 字 寫 為“應”,《說文解字》注為:“當也。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