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蓉 吉 莉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將思維品質列為英語學科的四項核心素養之一。思維品質的發展有利于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從跨文化視角觀察和分析世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教育部2020)。課堂教學中發展思維品質最便捷的方式是教師的提問設計(魯子問2016)。然而,在大多數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的問題設計普遍只涉及文本信息的表層理解,探索文本語篇結構與語言修辭特點如何服務于主題,作者的情感態度變化、立場觀點,以及背后的社會、歷史原因等深層次理解的問題并不多。這造成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片段式、淺層次的字面意思上,沒有機會開展促進深度思維的閱讀能力訓練。如何有效地設計閱讀問題,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培養其良好的思維品質,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師應圍繞文本主題、內容、文體、語言、寫作目的五個方面設計關于文本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的逐層推進的問題鏈,逐步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挖掘主題意義,發展其思維的深刻性、邏輯性、靈活性、批判性及創造性。
根據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認知目標包括六個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其中記憶、理解和應用屬于低階思維,而分析、評價和創造屬于高階思維(安德森2008)。梁美珍、黃海麗等(2014)在上述認知層級模型的基礎上,提出基于批判性閱讀視角的問題設計原則,把教學中的問題分為展示性、參閱性和評估性三種。
展示性問題主要凸顯文本脈絡,強調以一條清晰的線索串聯文本信息。此類問題主要是為了實現文本記憶、理解的認知目標,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辨識、分類與分析等邏輯思維能力。參閱性問題主要拓展文本內涵,引導學生挖掘文本字里行間的信息,并引用文本內容加以佐證。此類問題是為了實現文本分析、應用的認知目標,能夠培養學生的推斷、概括、構建等思維品質,促進其思維的深刻性與靈活性。評估性問題則要內化文本思想,把讀者放在作者或文本主人公的位置上進行反思和評價。此類問題是為了實現文本評價和遷移創造的認知目標,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與創造性有重要作用。
設置不同類型的問題,能在閱讀過程中為學生發展思維品質搭建階梯,引導他們的思維從低階向高階發展。以英語短文The Vows(該文本是“江蘇省無錫市教學能手評比”中的教學內容,見附錄)為例,展示閱讀中如何設計問題,促進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思考,深化思維品質的發展。
1.學情
授課對象英語基礎中等,具備基本的在閱讀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對文本的寫作特點、寫作意圖、主題意義等缺乏主動探索的意識與能力。
2.文本解讀
【What】The Vows 的主題語境為“人與社會”,主要講述了作者與妻子從相遇、相知到結婚,婚后妻子突然離世的故事。
【Why】作者通過回憶與妻子凱茜(Kathie)的往事,表達了對妻子的想念,抒發了真摯感人的愛情信念。
【How】文章圍繞明、暗兩條線展開,明線按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回憶與妻子的相遇、相知,語言生動、形象,多處運用類似的短句過渡,節奏感強;暗線則是作者對妻子的情感發展,運用暗喻、重復等修辭手法。作者使用銜接段落將不同事件串聯起來,實現語篇的宏觀銜接;通過代詞、省略句、替代等手段實現語篇的微觀銜接。標題The Vows 有兩層含義,既是作者在婚禮上對妻子的誓言,又是作者在葬禮上對妻子的誓言。
3.教學目標
基于文本解讀和學情分析,將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1)學生通過閱讀,梳理故事情節發展,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2)學生基于情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文本的寫作風格和寫作意圖,闡釋標題的含義;
(3)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主題并進行續寫。
1.讀前預測文本內容,培養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
預測是一種重要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圖片、標題對即將閱讀的文本進行合理推測,培養其邏輯思維與想象力。在本堂課中,教師首先以展示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標題The Vows的內涵:
Q1:Who will say vows? When will they say vows?
Q2:Can you guess what kinds of vows they are?
Q1 將學生帶入話題,以“頭腦風暴”的方式激活他們關于vows 的已有知識和經驗,便于之后對話題進行延展。一名學生回答:“The couple will make vows at the wedding ceremony.”另一名學生回答:“Friends will make vows when they want to honor their friendship,for example they will say‘even though we are not born on the same day,hope we can die on the same day’.”這些回答顯示學生已經開始對vows 的具體內容進行積極的探索,能為后續的閱讀作鋪墊。在之后的文本處理中,教師引導學生繼續對the vows 進行預測,使他們帶著懸念閱讀文本,不斷證實或修正自己的預測,鍛煉了其邏輯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
2.讀中挖掘文本內涵,培養思維的邏輯性、深刻性
(1)緊扣主題提問。
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其學習語言的最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其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教育部2020)。提問設計應緊扣文本主題,從預測到驗證,從推翻預測到調整理解,一步步揭開事情的真相,一層層推進思維的發展。教師從the vows 展開一系列提問:
Q1:Who made the vows?
Q2:To whom the vows were made?
Q3:Can you infer what kind of vow it is?
Q4:What was the vow the author said at the wedding ceremony?
Q5:If you were the author,what vows would you say to Kathie?
展示性問題Q1 和Q2 是關于the vows 的發出者和對象。當讀到“Jessica and her husband will be there today. She’ll cry. I’m certain that she’ll cry.”時,參閱性問題Q3 引導學生推斷the vow 的場合。學 生 一 開 始 回 答:“It’s the vow at the wedding ceremony.”但是隨著文本內容的推進,學生開始質疑自己最初的判斷。當讀到“You’ll be there,so peaceful and lovely.”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單詞peaceful,繼續提問:“What kind of occasion would it be according to‘peaceful’?”學生開始意識到這可能不是婚禮而是葬禮。Q3 設置了閱讀懸念,并激發了學生的閱讀驅動力。學生在不斷概括、推理文本信息的過程中可以提升高階思維能力。展示性問題Q4 的答案較明顯,信息很容易辨識,與評估性問題Q5 形成對比,鼓勵學生假設自己是作者,發揮想象,思考作者在妻子葬禮上的誓言,培養其邏輯性與創造性思維。
(2)圍繞主線提問。
問題的設計應有貫穿始終的主線。對于記敘文來講,明線為故事情節的開始、發展、高潮與結尾,暗線為主人公在事件中思想情感的變化。該篇文本為回憶性記敘文,教師以作者回憶與妻子交往過程的時間順序為明線,以作者對妻子的情感發展為暗線,設計出以下參閱性問題:
Q1:How did the author feel when he first met Kathie?
Q2:How did the author feel when he proposed to Kathie?
Q3:How did the author feel at the wedding?
Q4:How did the author feel at the funeral?
學生通過分析作者回憶與妻子交往的不同片段,推斷出不同階段作者的情感為like、love、be crazy about、happy、nervous、heartbroken 等。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領下既把握了故事情節發展的明線,又探索了作者對妻子感情的逐步加深,以及妻子去世后難以接受、心痛萬分的感情暗線,從而深刻領會作者對妻子刻骨銘心的愛情。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運用了分析、綜合、歸納等高階思維,發展了思維品質。
(3)分析寫作手法提問。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寫作手法,從文本的體裁特征、語篇結構、文本特征、修辭等方面引導他們分析、鑒賞、評價文本,培養其對文本的評判能力。
作者在文本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描寫對妻子的愛,蘊含豐富的信息。分析修辭手法如何服務于寫作目的,能夠發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與靈活性。
①It was you,you,always you from the moment I saw you...
②How was I to know?
How was I to know there was another speech to write,another vow to make?
③But the stars in your eyes were confirmation enough.
You are among the stars...
Q1:What rhetoric devices are used in the sentences?
Q2:Why are they used here?
文中運用重復(repetition)和暗喻(metaphor)的修辭方法。重復是為了強調作者對妻子的喜愛之情,以及妻子離世后的悲痛心情。隱喻使語言表達變得形象、生動。參閱性問題Q2 促使學生思考修辭與寫作目的的關系,培養他們的深層思維能力,從而使其成為具有評判能力的讀者。
3.讀后深化拓展文本內涵,發展思維的批判性、創造性
(1)基于寫作意圖提問。
Q:Why did the author write the article?
在讀后環節,教師圍繞寫作目的提問,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觀點與態度,將思維活動從表層信息向語篇的深層內涵推進。該參閱性問題要求學生從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并進行分析和歸納,從整個語篇把握寫作重點與目的,培養其思維的深刻性與全局性。
(2)基于文本留白提問。
文章最后寫道:“I don’t need a memory to say goodbye. I only need to remember the vow I made then,and the vow I’ll make now.”因為作者并沒有描述the vow I’ll make now 的具體內容,所以教師設計如下評估性問題:
Q:If you were the author,what vows would you say to Kathie now?
該問題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是主人公,會對已故妻子說出什么誓言。這需要學生結合整篇文本進行合理的推斷與想象,構建與上下文內容、寫作風格相一致的內容,培養創造性思維。
(3)評判標題提問。
Q1: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title The Vows?
Q2:The original title of the article is Immortal flower.Which title is the better one?Why?
本堂課從根據標題猜測內容出發,最后結合已獲取的信息再次對標題進行解讀,從語篇整體思考標題的內涵意義,評判其合理性與準確性,從而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評估性問題Q2 促使學生對文本的標題進行評價,進一步分析和思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圖。標題The Vows 緊扣主題,言簡意賅,意味深長。
課堂提問設計直接影響學生對語篇的理解程度。只有基于對文本的精準解讀,教師才能設計出高質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推理、概括、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提升思維品質(易愛平、易嬌艷2018)。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依據文本體裁、語篇、語言特征,在讀前、讀中、讀后設計一系列具有層次性、互文性、整體性的問題。讀前引導學生根據標題、小標題、圖片等預測文本,激活已知信息,發散思維,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與邏輯性;讀中設問緊扣文本主題和主線,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逐層推進的問題,引導他們深入探究文本內涵與主題意義,培養其分析、推斷、概括與構建能力;讀后設問關注寫作意圖、寫作手法、文本留白,回歸標題,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與創造性。
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成要及時作出反饋,并進行適當追問,以問題鏈的形式推進教學活動,促使其深度思考,達到不同層次思維的進階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