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英
思辨,即思考與辨析,對事物的真假、美丑、好壞、多少等進行思考與辨析,做出合理的判斷。思辨類作文,題目或材料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有某種邏輯關系的概念,立意時需要對這些概念進行思考與辨析,從而判斷出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并由此找到最佳立意。
思辨類作文有命題作文,有材料作文,題目或材料涉及的概念(觀點)之間或二元對立,或多元并列,或構成條件因果等。較為常見的關系有:是非選擇關系,如《自負?自信》《發光與沾光》《守舊與創新》;并列關系,如《理想與現實》《一切都會過去與一切都不會過去》《沒有什么與擁有什么》;矛盾關系(對立統一關系),如《經驗與勇氣》《自由與紀律》《平凡與偉大》《美與丑》;非絕對關系,如《名師與高徒》《文憑與水平》《學歷與能力》;因果關系,如《可為與有為》《付出與收獲》;條件關系,如《磨刀與砍柴》《魚與水》。
所謂辨明關系法,就是根據邏輯常識,用辯證思維的方法,辨明構成題目的兩個或多個概念(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再根據關系確定立意的審題方法。思辨類文章的主題或論點,一般就是構成題目的概念(觀點)之間的關系。
運用辨明關系法審題立意共分兩步。 第一步,辨明概念間的邏輯關系; 第二步,根據邏輯關系,確定立意。
第一類:是非選擇關系。題目或材料涉及的概念(觀點)明顯分“是”和“非”兩個方面。 立意方法:立意時要做出明確的選擇,肯定是的,否定非的。要A,不要B。
例1,《自信與自負》: 第一步,辨明概念間的邏輯關系。“自信”與“自負”是是非關系。 第二步,根據邏輯關系,確定立意。肯定是的,否定非的。要A,不要B。即要自信,不要自負。
例2,《守舊與創新》: 第一步,辨明概念間的邏輯關系?!笆嘏f”與“創新”是是非關系。 第二步,根據邏輯關系,確定立意??隙ㄊ堑?,否定非的。要A,不要B。即不要一味守舊,要敢于創新。
第二類:并列關系。 題目或材料涉及的概念(觀點)之間沒有高低主次之分,是并列關系。立意方法:可以任意肯定一方,不管另一方。即任意要A或要B。
例1,2011年上海卷作文題目《一切都會過去與一切都不會過去》。 第一步,辨明概念間的邏輯關系?!耙磺卸紩^去”與“一切都不會過去”是并列關系。第二步,根據邏輯關系,確定立意??梢灾豢隙ㄊ茿,也可以只肯定B。①一切都會過去;②一切都不會過去。
例2,2012年江西卷作文題目《沒有什么與擁有什么》。 第一步,辨明概念間的邏輯關系?!皼]有什么”與“擁有什么”是并列關系。 第二步,根據邏輯關系,確定立意。可以任意肯定A或B,既可以只寫“沒有什么”,也可以只寫“擁有什么”。
例3,2014年江蘇卷:有人說,沒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說,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會老去,這種感覺其實是天真的,我們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種像自然一樣長存不朽的信念。
第一步,辨明概念間的邏輯關系。“青春不朽”和“長存不朽的信念是自欺欺人的”這兩種觀點是并列關系。 第二步,根據邏輯關系,確定立意。 青春當不朽; 青春亦朽,當珍惜生命。
第三類:對立統一關系(矛盾關系)。 題目或材料涉及的概念(觀點)之間是對立統一(矛盾)關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立意方法有兩種: ①既要A,又要B,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例1,2013年課標卷:“經驗與勇氣”: 第一步,辨明概念間的邏輯關系。“經驗”和“勇氣”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第二步,根據邏輯關系,確定立意。既要A,又要B,二者缺一不可。要想做事成功,既要有經驗,又要有勇氣,二者缺一不可。
②沒有A,就無所謂B,A與B相反相成。 例2,2014年上海卷:穿越沙漠的“自由與不自由”。 第一步,辨明概念間的邏輯關系?!白杂伞迸c“不自由”是矛盾關系。 第二步,根據邏輯關系,確定立意。既要A,又要B,二者相反相成。生活中既有選擇的自由,又有無法選擇的不自由,其實每個人都是帶著腳鐐跳舞。 有限制的自由才是真實的生活; 在有限的空間舞美人生。
第四類:非絕對化關系。 按照常理,兩個概念之間會存在某種特定關系,但也不是絕對的,如《名師與高徒》《文憑與水平》等。 立意方法:一般說來,有A就有B,但也未必盡然。有時有A,沒有B;有時有B,卻沒有A。
例1,《名師與高徒》: 第一步,辨明概念間的邏輯關系?!懊麕煛迸c“高徒”是非絕對化關系。 第二步,根據邏輯關系,確定立意。常言說,“名師出高徒”。有“名師”就能出“高徒”。但未必盡然。有時有了“名師”,未必就有“高徒”;有的“高徒”也未必出自“名師”。
例2,《文憑與水平》: 第一步,辨明概念間的邏輯關系。“文憑”與“水平”是非絕對化關系。 第二步,根據邏輯關系,確定立意。一般情況下“有文憑”就“有水平”。文憑是水平的證明。但也未必盡然。有的有文憑,未必有水平;有的有水平,卻未必有文憑。
例3,《學歷與能力》: 第一步,辨明概念間的邏輯關系?!皩W歷”與“能力”是非絕對化關系。 第二步,根據邏輯關系,確定立意。一般情況下“有學歷”,就代表“有能力”。學歷是能力的證明。但也未必盡然。有的有學歷,未必有能力;有的有能力,卻未必有學歷。
第五類:因果關系。 題目或材料涉及的概念(觀點)之間是因果關系,因為A,所以B。如《可為與有為》《付出與收獲》。立意方法:因為A,所以B。
例如:2021年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第一步,辨明概念間的邏輯關系。“可為”與“有為”是因果關系。第二步,根據邏輯關系,確定立意。因為我們的時代大有可為,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所作為。
第六類:條件關系。概念之間構成條件關系,一方是另一方的條件。沒有A,就沒有B,如《魚與水》。要想A,就必須B,如《磨刀與砍柴》。 《魚與水》,首先判定概念之間的關系為條件關系,沒有A,就沒有B?!棒~”和“水”是條件關系。沒有“水”,就沒有“魚”。 《磨刀與砍柴》,首先判定概念之間的關系為條件關系,要想A,就必須B。“磨刀”和“砍柴”是條件關系。要想砍柴,就必須先磨刀。
一是要準確判定命題作文或材料作文涉及的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二是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就是文章的主題或觀點,判明了邏輯關系,就有了準確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