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佳
初中語文全命題作文的寫作歷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題,在實踐中,教師“教”與學生“學”都有很多問題。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對素材的積累和理解不夠,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掌握與應用程度不夠。本文將結合中學語文課本八年級上冊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從素材的積累和寫作方法兩個角度出發,以題目中找素材、文本中積素材﹑用描寫塑形象﹑用線索理結構四個角度為抓手,為初中語文教師全命題作文教學提供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題目的意義與作用是很關鍵的。“題目的意義”與“題目的功能”同樣適用于敘事散文,特別是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是八年級上冊四單元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極具代表性的表現家庭問題的文學作品,是一篇歌頌父愛的經典作品。雖然新教材經過了改革,但《背影》一文仍然作為語文課本中的一部分,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文章中的父子情深,也深深地感染了幾代人。
對于《背影》,學生需要了解文章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的描寫,體會作者樸素的語言風格,體會其中的父子情深。另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在課后“思考探究”這一題中有這樣的問題:“背影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這應當是學生著重思考的內容。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標題的功能”這一認知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反映,而“標題的意義”的考點往往與“標題的作用”考點形影不離﹐所以標題含義和標題作用兩個考點也需要授課教師關注。《背影》一文的標題意義可分為表面意義與深層意義,表面意義是作者四次提及父親的背影,而深層意義則是父親對“我”的無私之愛,最顯著的功能就是在整個文章中充當一條線索。從《背影》的標題來看,不需要閱讀原文,就能猜測出這篇文章的寫作必然與其背后的身影有關。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題目的意義和功能,讓學生從題目中找到有用的素材。假如面對一篇題目為《背影》的全命題作文,學生可以從題目的表面意義上考慮,寫的主要是背影,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過程和結果,都需要通過不斷地積累來完成。其次,根據題目的深刻內涵,可以判斷出作者在哪里,所經歷的事情是怎樣表達的。從標題的功能可以看出,“背影”是貫穿整篇文章的主線,這樣才能從題目中找到素材。
讀與寫是緊密相連的,閱讀能引導學生寫,通過對短文進行縮寫、擴寫、改寫、仿寫、續寫、補寫,從而達到以讀為寫、讀寫相結合的效果。《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還規定了7年級—9年級學生的作文要求:“能從課文中提煉出重要的內容,并將其簡化;能夠按照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來擴展、改變文章的風格、表達形式等。”這反映出讀、寫不能分開。所以,很多教師都很清楚,要寫出好的作文,光有一種語言工具是不行的,要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斷地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背影》是一部以“背影”作為線索進行敘述的敘事性散文。在這篇文章里,父親翻越站臺去買橘子,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選擇了現實的生活,以一位很平凡的父親的“背影”為主線,“翻越站臺去買橘子”成為了文章的主要情節。因此,我們可以啟發學生,在寫親情作文時,可以從家長、長者的身上挑選一些有特色的東西,如手、臉、腿、步伐、形體等。
《背影》是一部寫親情的經典作品。“父親翻越月臺為孩子買橘子”的故事,更是這篇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父親給兒子買橘子,是一種很平常卻特別真實的素材,父親的影像躍然紙上。學生寫的文章里,有很多都是真實的來自生活的素材,而學生的真實的具體的素材卻讓教師覺得“假”和“虛”,就好像是在填數字的流水帳,這主要是因為缺乏對細節的描述。我們就拿朱自清的《背影》來舉例,引導學生把文章寫得“真”和“實”。
劇情一:父親送我上了一輛車。“忙著照看行李”“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講定了價錢”“送我上車”“揀定”“又囑托”等一系列連貫的動詞,是這一段最顯著的特征,突出了父親對于“我”的細心照顧。劇情二:父親去爬月臺給我買橘子。作者在“蹣跚”“探身”“縮”“微傾”等連貫的動作描述中,還詳細地描述了“慢慢探身”“兩腳再向上縮”“向左微傾”“慢慢爬下”等動作,并用副詞來修飾父親的行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朱自清在本文中通過“副詞+連貫動詞”的手法,把父親的無私奉獻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深入人心。
對一個人進行外貌描寫,常常能從他的外表形象中看出他的喜好、身份、生活態度等。“戴著黑布小帽”“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襖”是作者對于父親的外貌描寫,由此可見,《背影》中的父親是一位奔波勞累、良苦用心的優秀父親,他在艱苦的旅途中為自己的孩子盡心竭力的表現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這種具體的教學方式下,許多學生發現寫作并不困難,寫作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文章的立意、結構、選材、語言四個方面是文章的主要內容。作品的結構猶如人體的骨骼,無骨骼的人是活死人,無結構的作品也是一盤散沙。《背影》以“背影”為主線,貫穿于整篇文章。作者在整個故事中抓住了父親的某個地方,使整個故事都圍繞著“背影”展開。文章結構清晰,人物形象鮮明,抒發感情真摯。
我們可以如上面所說,由題目的意思來決定素材的大概內容,把特定的東西當作文章的線索,使整篇文章的結構更加合理。我們拿《有一種甜》做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從所提供的素材來看,“餃子”可以是這篇文章的素材,而“奶奶教我包餃子”則可以是詳細的文章片段,這是模仿《背影》的一部分,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四次提到了“父親給我買橘子的背影”,這給學生提供了啟示,得出了《有一種甜》的結構:第一段,直接提及奶奶做的餃子。而在中間,則是奶奶教我包餃子的過程。吃著吃著,就想起了奶奶做的餃子。這樣的安排使文章的線索清楚,結構明了。
全命題作文是我國初中語文作文的一個重要形式,也是廣大師生心目中最難的一個考試內容。學生面對這種作文不知道該寫些什么,也不知道該如何寫,素材的選取和使用方式,常常會影響到文章的質量。所以,我們就將《背影》這一經典課文作為例子,讓學生在學習名著時,可以從題目中找素材,在課文中積累素材,用描寫塑形象,用線索理結構來提高全命題作文的寫作水平。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學會寫作,這是每個初中語文教師都應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