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峰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沈英甲創作的一篇人物通訊,其主人公是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在這篇人物通訊中,沈英甲形象、有趣、科學、完美地還原了袁隆平先生的人物形象,同時也成為我們深度解讀袁隆平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據和線索。
人物形象之所以讓人感受到生動與真實,正因為其所采用的語言與詞匯具有恰當的描繪性作用,將人物形象的多面性與直接特征進行呈現,由此達到了立體化效果。正如同在《喜看稻菽千重浪》中,作者不需要處處強調袁隆平農業研究科學家的身份,而透過“稻菽、淤泥、分蘗、講義、選育”等詞匯,自然而然地塑造出農民科學家的形象,這種語言與詞匯既展現了他工作的環境,又體現了他科研的精神,由此才能達到完善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效果。
當然,袁隆平的形象是多元而復雜的,作者在詞匯的運用上也是豐富而多變的。“泥腿子專家”“泥腿子院士”等稱謂既形象又貼切,將袁隆平先生親民接地氣的科研精神進行了充分體現,他讓每一個讀者都能放進心中,并深刻認識到,他并非一個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而是一個樸實無華但又無比熱愛土地的農民科學家。又如“頭頂烈日、腳踩淤泥、彎腰駝背”這些詞匯,看似不像形容一位偉大科學家的詞,但如假包換地展現了袁隆平先生曾經尋求目標植株的形象特點。而“三個有余,三個不足”“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力排眾議,力挽狂瀾”等詞語,又分別展現了袁隆平謙虛謹慎、理想遠大、有責任心的品格特征。這樣的詞匯還有很多,只要我們閱讀時對這些詞有一個簡單的認識,袁隆平先生的形象就會油然樹立于我們心中,他有著堅定的雜交水稻夢想,在工作中嚴謹認真,一絲不茍,能吃苦受累,不畏懼艱難;在生活中他又溫潤如水,平和近人,既能登上世界舞臺,也能腳踩泥土大地;在品格上他堅持科學精神,既強調創新,又要求腳踏實地。如此一來,一個身體有些瘦弱、臉龐略顯黝黑的農業科學家形象就此形成,這就是語言積累對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表現。
當然,詞匯是組成語句的基本單位。而透過詞匯所展現的人物形象,同樣在語句的描繪和表現下更為圓潤豐滿。比如在發現“天然雜交稻株”的回憶中,作者用“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筆灰塵,掖著講義夾,匆匆來到校園外的早稻試驗田”這樣一句話,簡單而形象地呈現了袁隆平當時的工作狀態,“拍去灰塵”說明他剛剛結束課程,“掖著講義夾”說明他并沒有休息就來到了試驗田,而這也充分印證了他不辭辛勞決心戰勝饑餓的理想,一瞬間整個人物形象就立了起來。又比如在反駁報紙提出的“三不稻”說法時,作者將袁隆平的原話放在文章之中,“果真是這樣嗎?我想用事實來回答”,這一句話聽起來語氣平和,展現了袁隆平平易近人的生活態度,但“用事實回答”幾個字就直接否決了“三不稻”說法,并用公開可查的明確數據進行反駁,這正是袁隆平端正科研態度與溫和性格的直接體現,也是使其人物形象更加完整的重要信息。
通過這些語句可以看出,袁隆平的品格高尚、科研精神純粹,但每每讓人感受到距離感時,作者就會通過一些側面形象的烘托,將其拉近與普通人的距離。比如在主持人的提問中,作者用“他高興地回答:他曾經夢見水稻長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掃帚那么大”一句話就將袁隆平院士與我們普通人放在了一起,原來他也會因為夢而高興,也會做夸張的美夢,由此一句話就避免了人物形象的“神化”,而真正體現了人情味與人性化。
在語句的基礎之上,就構成了段落關系。而透過段落可以發現人物形象內部的差異與對照,進而更加全面地理解人物形象下的行為動作、心理神態、語言表達等內容,找到人物自身存在的矛盾與邏輯,讓人感受到形象本身的氣質與本質。比如在第一節的第一段中,作者先交代了時間地點,時間為2001年春節過后的第二天,地點在湖南長沙馬坡嶺,天氣為薄霧有小雨。這段一開始看似與人物形象的塑造并無關系,但結合后續的寫作內容就會發現,袁隆平即使在春節期間,即使在第二天就要領取國家最高科技獎,即使天氣下著雨,但他仍然堅持親自下地查看試驗田,上面的時間地點信息就成為關鍵的要素。一方面為作者創造了反差,通過一個親自翻看土壤的“泥腿子專家”與領取國家主席親自簽署、頒發的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科學家之間的形象對比,展現了袁隆平先生的兩個具有矛盾性的形象。另一方面,通過展現袁隆平走進泥土地中工作的情況,也能進一步突出他“農民科學家”的形象,讓人們相信他是真正依靠自己的雙手雙腳,成為了“雜交水稻之父”,讓人感受到了親切感與真實感。
又比如在第三節的第三段中,作者用一句話就引起了讀者的注意,“前些年一家有影響的報紙在頭版刊登了一篇貶斥雜交稻的文章,說雜交稻是‘三不稻’——‘米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這句話直接為每一個讀者添加了一份厭惡情緒,甚至會與大部分“農業科研人員和廣大農民”一樣在心頭蒙上陰影。但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往往也會同時產生一種猜想,袁隆平會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或許我們會以為他對此謠言痛罵一番,或許我們以為他也可能對這種憑空出現的謠言不聞不問,但事實上他卻通過一封信解決了問題,文章中提到“憑著他杰出的學識和無與倫比的實踐,用事實說明‘雜交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這一句話既解答了我們心中的猜疑,又巧妙地展現了袁隆平注重科學、品性溫和、以理服人的形象,讓人對他產生一種由心的贊美與感嘆。
在段落之上,則會形成文章框架與結構。作為一篇人物通訊,作者設計的文章結構非常鮮明,每一小節都用一個核心語句引起,這既是對章節內容的總結,又是對袁隆平人物形象的概述。比如在第一節中,主題句為“實踐是他發現真理的途徑”,而在這一節中,全篇都在圍繞袁隆平的實踐過程進行敘述,他領獎前冒雨查看試驗田,下課未曾休息就帶著講義夾走進試驗田,一代代的選育過程等,這些內容都圍繞著“實踐”二字。在第二節中,主題句為“創新是他的靈魂和本質”,由此在本節中也展現了他不斷創新的過程,在未知其他國家失敗經歷的基礎上他義無反顧地展開探索,在理論與事實沖突時他不迷信權威,而是用實踐找出一條新的道路,而最終發表了自己的論文,真正實現了創新目標。在第三節中,主題句為“實事求是是他的立場和態度”,而這一節的內容中,也通過袁隆平反駁“三不稻”說法的信件內容以及他對“遺傳工程稻”的謹慎態度展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第四節中,主題句為“引領‘綠色革命’是他的心愿”,作者則用袁隆平的夢、科研成果以及偉大成就進行總結,將他的夢與夢想建立了連接。而通過這四個小節的聯系,可以讓讀者將袁隆平的人物形象用“實踐、創新、實事求是、心愿”四個詞語概括,實現對人物形象精髓的濃縮。
由此來看,《喜看稻菽千重浪》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極其成功的,無論是詞匯還是語句,亦或者段落與結構,都在為人物形象的多元化與立體化服務,這不僅能夠提高我們的人物形象鑒賞能力,而且還能讓我們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真正認識到文章元素中的人物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