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龍梅
微型小說講究短小的篇幅、奇特的構思、凝練的行文、于小中見大世界。如何引領學生感受這些特點,體會微型小說奇妙的藝術境界就成為閱讀教學的重點和亮點。下面,我們就以于松建、虞大明執教的《在柏林》為例,談談兩位特級教師是如何在課堂開頭、中間、結尾引領學生感受微型小說奇妙的藝術境界的,他們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
于松建老師的導入不僅定下了文章的感情基調,更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 他在課前出示了兩組詞語, 要求學生讀一讀這兩組詞語,分別能想到什么,并選擇最喜歡的一組進行交流。

第一組

第二組
稍作思考后,學生有了自己的答案。選擇第一組的同學原因不外乎是讓他們感到舒適、心中溫暖、自由自在。選擇第二組的同學想到戰爭、可怕、家破人亡、血流成河。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于老師展示了第一組詞語接下來的畫面卻是警報!海嘯來臨!看著海水淹沒了海邊的樓房、椰樹,孩子們驚訝得合不攏嘴,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有了前車之鑒,孩子們不太敢堅持第二組詞語想到的畫面了。有位同學猜測第二組詞語接下來可能是半夜圍著篝火跳鍋莊,唱歌跳舞??吹贸鰧W生的猜測開始美好起來。事實確實如此,第二組詞語接下來的畫面是禮炮轟鳴,煙花四射。于老師小結道:“無論是生活中,還是文學藝術創作中,都需要來點這樣的意想不到。而就是這樣的意想不到,往往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經典。”
帶著于老師的這份提醒,學生走進了課文的學習。我想,對接下來教學中將會出現的一個個反轉,一個個意想不到,在情感上孩子們已經有所準備,在思維上甚至覺得理應有變,微型小說的藝術特征也就不言而喻了。
著名科學家牛頓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猜想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虞大明的猜想不是讓孩子預設下面的情節,推理事情的發展,而是大膽猜測前面遇到的疑惑。
在讀完第一自然段之后,學生陸續提出了三個問題:①為什么車廂里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②這個老婦人究竟在數什么?③為什么身體虛弱的老婦人數數的聲音大得能蓋過車輪的“咔嚓咔嚓”聲?
這時,虞大明老師從自己的習慣說起,傳授一種學習方法?!爱斘业哪X海里產生問題的時候,我不先往下讀。我會先干嘛?我會先猜。然后我帶著猜想的答案往下讀。當我發現我的猜想跟故事情節的發展差不多時,我會很興奮。當我發覺我的猜想與故事情節發展不一樣時,我不是很失望,我會更興奮。這就是微型小說它的魅力所在。這種閱讀很爽,叫邊猜邊讀。想不想嘗試一下?”在虞老師的鼓勵下,學生一猜老婦人在數火車駛過多少個站;學生二猜男子都去當兵了;學生三猜可能要去一個地方做女傭;學生四猜老婦人很痛苦,用虛弱的聲音喊一二三,是可以蓋過車輪聲的。孩子們進行了大膽的猜想,有些甚至與課文內容相去甚遠,但合情合理。虞大明不急著表態,而是安慰孩子,如果能全部被猜中,這就不是小說,更稱不上經典小說,讓學生有個心理準備。在看過第二、第三自然段之后,同學們的笑容不見了,問題一猜中了,問題二應是老婦人在數戰斗中戰死的兒子,問題三應是這個老婦人神志不清,非常痛苦,聲音反常,很大。文章讀到這里,后背讓人涼颼颼的,孩子們沉浸在作品的痛苦中。但跳出作品,同時也為自己感到興奮,因為他們只猜中了一個,他們讀到了經典。
虞老師帶領學生邊猜邊讀,無論猜中猜不中,孩子們都沒有輸的挫敗感,而是一種樂趣,一種對經典的敬意,我想這種教學方法遠比蒼白地告訴孩子“這是經典小說”來得有力,這是孩子們用自己的“失敗”證明來的經典。這就是虞大明老師的高明之處。
虞大明的《在柏林》這節課,我認為最大的亮點就是他對文章結尾的教學,方法獨特,讓人意猶未盡,拍案叫絕。 因為孩子們沒有預習,對文章并不熟悉,即使學了一至三小節,也不知道結尾是什么。此時,虞大明老師別出心裁,出示了四個結尾,讓學生自我判斷,自我選擇。①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②車廂里一片寂靜,唯有老婦人的“一、二、三”仍在不時響起。③車廂里都安靜了。不一會兒,老婦人又開始數了:“一、二、三、四”。④讓所有可怕的戰爭早日停止吧!
虞老師先引領學生采用排除法,挑出最不可能的結尾。有了之前的教學,孩子們感受到,這篇文章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從頭到尾都是以小見大,都是側面描寫戰爭,所以不可能出現第四句喊口號似的結尾,孩子們異口同聲排除。接下來就出現了兩種分歧,一部分人選③,一部分人選②。選③的認為,比之前的那個“一、二、三”多了一個“四”這是對戰爭的控訴,這就是指有去無回的她的丈夫。戰爭太可怕了。只可惜,這個最像結尾的結尾不是原文結尾,而是虞大明老師自己寫出來的。選②的同學言之鑿鑿,因為可以和文中的開頭構成首尾呼應,老婦人的聲音不時響起,也就意味著她的悲傷在延續,痛苦在延續,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只要戰爭不止,帶給人類的痛苦就不會停止,合情合理。當學生得知這也不是原文結尾時,驚呆了,這個是虞大明老師的學生寫的,不可思議。所以,只有一個結尾,那就是①。有了這兩句話的選擇錯誤,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和斗志,這時,學生再重新審視①,充滿了主動性。它究竟好在哪里?經典在哪里?此時,虞老師再趁機引領學生跳出作品,看問題。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車廂外,戰爭仍在進行。只要戰爭不停止,整個家園,整個世界都會靜得可怕,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都在戰爭中灰飛煙滅。此時無聲勝有聲,虞老師用自己的智慧引領學生看到了世界經典文學作品的意義——讓和平之花開滿全世界。
除了開頭、中間、結尾處提到的這些亮點,整個課堂還有很多亮點之處。比如,于松建老師以《橋》的結構遷移引領學生發現《在柏林》的結構之美,虞老師多次創設情境,以視頻、歌曲作為背景,在課堂高潮部分插入一首深情的歌曲《Tell me why》和詩歌《和我們一起享受春天》來引領學生體會戰爭的傷害,震撼心靈。
總之,微型小說故事內容懸念百出,跌宕起伏,需要教者環環相扣的預設和安排,才能引領學生感受到它的“精”“巧”‘絕’,才能帶領學生感受“柳暗花明”后“又一村”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