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含秋
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在對文章理解的基礎上轉向深層閱讀,因此應該讓學生學會欣賞作品,理解作品內涵。這就要求學生細讀文本,沉入到文本當中去,理解一字一詞背后的含義。
對于文章的細讀,一是要做到關注文章中重要語句的字詞。這些字詞往往會承載著作者的情感,抓住這些字詞,細細品味,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體會作品的內涵。二是關注作品中的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通常能夠更好地體現人物的形象,展現人物的偉大。
《偉大的悲劇》一文用了較多的筆墨來描寫氣候條件的惡劣。“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無情的,千萬年來積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靈似的召喚來寒冷、冰凍、飛雪、風暴——使用這一切足以毀滅人的法術來對付這五個魯莽大膽的勇敢者。”句中的“足以”一詞不禁讓我們感受到自然力量的強大以及在這種環境下人類的渺小與無力。我們不難想象,冷酷無情的自然用盡寒冷、冰凍、飛雪、風暴等手段,而這五位勇士在惡劣的條件中前行,我們甚至可以看見一行人頂著漫天的風雪,每走一步都十分艱難,寒冷也在威脅著他們。對于我們來說,冬天已經十分寒冷,但是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內陸地區還要更低,年平均溫度甚至達到了-40℃至-50℃。通過文章的描寫,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環境的惡劣以及這一行人處境的艱難,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去理解這五位探險者的偉大。
文章在斯科特一行人返程中有一處細節描寫:“威爾遜博士,在離死只有寸步之遙的時候,他還在繼續進行著自己的科學觀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載重外,還拖著16公斤的珍貴巖石樣品。”在前面關于環境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環境已經十分惡劣,寒冷、冰凍、飛雪、風暴似乎隨時都能將他們吞噬。在這樣的處境下,只身前行已經十分苦難,威爾遜博士仍舊沒能放棄重達16公斤的巖石樣品,這充分表明了威爾遜博士已經做好了為科學事業現身的準備。關于奧茨的死,文中開始是這樣寫的,“奧茨已經在用凍掉了腳趾的腳板行走”。這時,奧茨凍掉了腳趾,我們不禁為之揪心,奧茨還能順利地走出來嗎?“奧茨越來越走不動了,越來越成為朋友們的負擔,而不再是什么幫手”,可見奧茨的情況已經越來越糟了。后來,奧茨“要求他們將他留在睡袋里”,這個時候,奧茨知道,帶上自己,大家更難走出去,于是主動提出要與他們分開,但是大家堅決的拒絕了他。在生死面前更見真情,艱難的環境不會消磨他們珍貴的友情,在這個時候,即使困難,他們也不愿丟下任何一個人。甚至在最后一刻,“死去的斯科特還像親兄弟似的摟著威爾遜”,這種情誼讓他們成為了一座豐碑,也正是這樣的情誼,加之惡劣的環境,讓他們的故事更具感染力。
文章中的字詞和細節描寫都是作者深思熟慮后的結果。正是這些描寫,將環境的惡劣、故事的悲劇性、人物的偉大表現了出來。
文章往往會給讀者留出想象的空間,因此,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去補充那些作者未曾描繪的畫面,將這些畫面與文章結合起來,體會文章深意。
以斯科特將日記記到最后一刻為例,文中這樣寫道:“最后一篇日記是他用已經凍傷的手指哆哆嗦嗦寫下的愿望:“請把這本日記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隨后又悲傷地、堅決地劃去了“我的妻子”這幾個字,在它們上面補寫了可怕的“我的遺孀”。” 斯科特起初的時候,寫的是“我的妻子”,“我的妻子”一詞讓我們感受到,英雄也是凡人,也有愛他和他愛的家人,這讓英雄更加偉大。作者沒有具體展開寫斯科特當時的具體心理活動,但是我們可以根據文章展開想象。斯科特會想起自己的妻子,想起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想起出發之前和妻子告別,當時斯科特自己的心情是怎樣的?斯科特也許想到自己即將去完成一項足以載入人類史冊的事情,心中會充滿了憧憬。當下,斯科特被困在這薄薄的帳篷里,外面是兇猛的暴風雪。斯科特自己的手指已被凍傷,根據目前的形勢,斯科特知道自己恐怕沒法活著回去了,但斯科特的家人還在等著他回去。遺孀通常是某人死后,稱他的妻子為遺孀。斯科特清楚地知道,當日記本再次被發現時,他已經死去了,于是悲傷地、堅決地將“我的妻子”改成了“我的遺孀”。
我們通過想象可以補全當時作者未寫出的場景,這更讓我們感受到斯科特是英雄,但也是一個普通人。但正是這樣的人,為了探索自然,離開了自己的家人,甚至讓自己的“妻子”變成了“遺孀”,這種精神力量將會感染每一位讀者。
細讀文章就會發現,人物在相同情況下不同的表現蘊含著內心情感的變化。這些不同之處,強化了作品的表達效果,有助于我們對作品內涵的理解。
在發現挪威人標記前,斯科特一行人的表現是,“出發得比平時更早”,“焦急的心情把他們早早地從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來”,“熱情高漲地”,這些句子將斯科特一行人激動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即將完成人類歷史上一件偉大的事情,他們即將看見世人從未看到過的南極點,他們的事跡將被永遠地留在人類的歷史上。
然而,當他們發現了以挪威人扎營的痕跡之后,一切都破滅了,已經有人在他們前面到達了南極點,文中這樣說道:“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么也不是。”這么長時間的風餐露宿,這一路上的千辛萬苦在此刻都變得可笑。“淚水從他們的眼睛里奪眶而出”,“盡管精疲力竭,這天晚上他們還是夜不成眠。他們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悶悶不樂地繼續走著那一段到極點去的最后路程”,“他們誰也不想安慰別人,只是默默地拖著自己的腳步往前走”。然而他們之前想象的是,“歡呼著沖向那里”。對比之下,反差強烈。之前使他們眼中充滿希望,閃閃發光的地方,現如今在他們眼里,“看不到任何東西,和前幾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單調沒有任何區別”。這種看法,也是他們悲傷心情的體現。前后行為的對比,前面心情激動,充滿希望,后面悶悶不樂,滿懷傷心。對南極點前后看法的對比,前面是無比美麗的秘密,后面是傷心的地方,與前幾天所到之處沒有什么不同。前后強烈的反差,更加凸顯了斯科特一行人此行的悲哀。
文本是語文教學的“源”,一切教學都不能離開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品味文章中的精華語句,字斟句酌,細細品味承載作者感情的字詞,這些字詞是作者深思熟慮后的結果,對于文章的表達至關重要。與此同時,學生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補全作者留白的內容。抓住文本中對同類事物的對比,找出其不同之處,并思考產生不同的原因,深入體會作品的深層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