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云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歷經時間的淘洗,父親的“背影”不因時間的流轉而褪色,父親的形象也依舊讓人淚目。這篇散文之所以達到如此的高度,與作者寫人之“匠意”分不開,不失為鑒賞之作,也值得學生借鑒。
感人的文章往往善于渲染,《背影》這篇散文也不例外。作者創作時,在寫背影之前就造成“曲調未成先有情”之勢,定下文章的感情基調,搭建行文背景。
1.定一個基調
感情基調對讀者具有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作者在創作時如果定下了感情基調,就給文章注入情感的因子。《背影》這篇文章就非常注重發揮“感情基調”的燃情效應,文章開頭作者寫道:“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一個“最不能忘記”,讓讀者對“背影”的分量有了深刻的認識,認識到這個“背影”不平凡、不簡單。盡管這種情感是朦朧、模糊的,但足以激發學生閱讀與探勝的興趣,讓讀者對文本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讓“背影”提升到一定高度。
2.搭一個背景
《背影》是一篇敘事散文,敘事離不開講故事,故事如何感動人心?作者注重給故事搭建一個背景,讓“背影”置于具體、直觀的場景之下。“背影”的背景是怎樣的呢?作者先從家庭屢遭變故寫起,“祖母死了”是其一,“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是其二,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作者不止于此,還基于這樣的背景寫“家中光景很是慘淡”。通過搭建背景,不難看出此時父親的境況。然而,此時的父親卻不顧自己,安慰著自己的兒子,還要送兒子,父親的“背影”要讓人忘記也很難。
層層渲染,巧妙地進行烘托,讓讀者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脈搏,也使學生對“背影”產生的背景有了全面了解,此時,引入父親的背影就顯得自然而然。教師在引導學生借鑒時,不妨讓學生定下文章感情基調,交代清楚故事發生的背景,為人物進行有效的鋪墊,也使讀者對文本產生強烈的期待。
一篇優秀的文章往往從表達入手,打破單一化表達方式,將敘事、描寫、抒情、議論等結合起來。《背影》這篇敘事散文也在表達上下功夫,將敘事、描寫和抒情融為一體。
1.講好故事
寫人需要將人物放在具體的事件之中,讓人物自己動起來,自己去表現。這樣才能改變文章的空洞乏味,使之變得有血有肉。《背影》這篇文章善于講故事。如第四段的送別,作者先從“不送”寫起,父親事忙,并且“說定不送”,再三地囑托茶房去送“我”,結局似乎沒有懸念了。然而,故事卻以“送”結局。從“不送”到“送”的轉變,我們看到父親的“婆婆媽媽”。然而,細細品讀,父親“細膩”的一面充分表現出來,濃濃的父愛也潛藏在故事里。
2.工于描寫
寫人的文章一般離不開人物描寫,《背影》這篇敘事散文抓住“背影”這個細節表現人物,塑造人物形象,自然工于描寫。作者在層層鋪墊基礎上,抓住父親“為子買橘”這個細節,對父親的背影進行描寫,頗具匠心。首先,工于“色”。作者抓住父親的衣著,重點突出父親“黑布小帽” “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通過“黑布”和“深青布”兩種顏色,表現出父親境況之窘迫。其次,工于“形”。作者抓住父親“肥胖的身子”,突出父親買橘子之行動不便,為背影的重量蓄勢。第三,工于“行”。作者將父親翻越月臺的動作描寫作為重點,連用幾個動詞“攀”“縮”“微傾”等,充分揭示出父親愛子的形象,讓人不禁淚目。
3.抒發真情
情到深處,溢于言表。《背影》一文中,作者始終嘗試著壓抑情感。然而,隨著“背影”凝聚的愛意漸濃漸重,這種情感便難以壓抑。文章末尾,作者以“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收束全文,一個感嘆詞,兩個感嘆號,足見“我”抑制不住的情感。情感的流露不僅僅體現在文章的末尾,文章中作者也注重以間接的方式表現情感,如多次寫道“淚”,也借助心理描寫,如“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表達內心復雜的情感。
多樣化的表達方式使文章擺脫空洞、單調,做到有血有肉,并賦予文章以靈魂,觸動讀者的心靈,給人的精神、情操以滋養。
每一位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成為“奇文”,能夠經受時間、歲月的考驗,得到讀者的肯定,有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寫作追求。《背影》這篇文章歷經時間淘洗而不褪色,靠的不是驚人之語,而是借助平淡、樸素的語言,于平中見奇,平常話語,平常小事,可見作者創作之真功夫。
1.平常話語
平常話語看似不經意,似乎難以產生驚人的效果,然而,作者卻以平常話語表現出濃厚的父愛。縱觀《背影》一文,難以找到華麗的辭藻,多的是平常話語。人物話語是平常話語:“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面對慘淡的家境,父親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安慰著自己的兒子,正所謂大愛無言。敘述是平常之語:“他忙著照看行李”“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父親是忙碌的,但無論多忙,為的是他的兒子。平常的話語體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符合父親這樣的人物身份。平常的話語,容易讓人忽視,忽視生活中的愛,生活中潛藏的美。作者卻用平常的話語揭示出沉甸甸的父愛,平常的語言離不開細心的觀察,離不開深刻的思考。
2.平常小事
敘事是作文的基本功,創作者總希望能夠捕捉到生活中的大事,表現宏大的主題。然而,《背影》一文所敘之事皆為小事,甚至只是生活中的小事。且看作者圍繞“背影”所敘之事,父親翻越月臺為兒子買橘子,這是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小事。然而,作者的過人之處在于善于給小事加一些“調料”,交代背景,層層烘托,漸次熏染,工于描寫,抓住小事發生過程中的細節。小事因為這些“調料”,過程被充分地凸顯出來,人物在事件中從平面走向立體。此外,再加上“背影”的互相勾連,從翻越月臺留下的背影,再到離別的背影,再由實到虛,在淚光中浮現父親的“背影”。作者寫作的“匠意”讓小事具有了分量。
3.平常人物
《背影》一文,敘寫的是“丟了差使的小吏”,所寫對象是平常人物。然而,作者卻善于從平常人物身上發掘不易覺察的美。因此,創作要達到一定的高度,不僅依靠作者的“匠意”,更需要作者修煉一顆“匠心”:帶著美的眼光審視生活。只有帶著美的眼光審視生活,生活才能處處閃現美,處處折射美。也不論生活陰晴雨晦,還是陽光普照,美不會因此而消失、磨滅。
創作需要作者付出“匠意”,用一顆“匠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教師在利用文本引領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也需要懷揣一顆“匠心”,深入教材,與作者對話,與生活對話,發現文本中作者潛藏的深邃思想、豐富情感,發現作者對生活的態度,從而引領學生在對話文本過程中發現美,思想受到觸動,情感受到震撼,生命得到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