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第一小學 黃麗芳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閱讀能夠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學生通過閱讀學習引發對生活的思考。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況不樂觀,一線教師為追趕教學進度,通常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忽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課堂教學中忽略對學生閱讀中的思考。核心素養理念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責任擔當等素養。新課改下語文教學應基于核心素養目標,形成可行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課堂閱讀效率,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研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主要途徑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語文課程是基礎教育重點課程,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夯實文化基礎。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語文素養的關鍵期,小學語文學習為學生后續學習提供保障,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新課標指出,閱讀素養是語文素養的重要部分,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一線教師研究的熱點,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是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保證。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應使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核心素養是21 世紀教育領域的價值追求,最早由歐盟等國際組織提出,其核心是追求培養適用于公民終身發展的基本素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許多學者對語文核心素養進行研究,從不同角度界定語文核心素養的概念。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形成語文知識能力,為終身發展所需的必備能力。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運用等方面,新課標旨在提高母語教育質量,學者關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有不同闡述。有學者認為語文核心素養是人的全面發展素養綜合。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語文技能知識內化形成滿足發展所需的必備品格,蘊涵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構成包括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閱讀是從書面語言獲取文化知識的方法,教育百科定義為教師引導學生領悟閱讀材料內涵,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升對文學作品認知理解。簡單來講,語文閱讀教學核心素養的主要培養方向在于為學生的終身閱讀和終身發展奠定好基礎,從能力、情感、知識等多個角度重新構建教學目標,讓教學所能達成的效益和影響進一步提升,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語文課程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新課標指出,小學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特點,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部分。閱讀教學是師生對文本解讀,使學生掌握基本語言表達運用技巧。語文閱讀理解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閱讀教學過程是螺旋式上升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具備階段性特點,中、高年級學習是低年級學習的加深。閱讀教學涉及讀、寫各方面,學生通過閱讀教學獲得聽說能力,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閱讀內容,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感受力。
語言文字是人類文化的重要部分,語文是學習語言學科的基礎,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閱讀是學習漢語的有效途徑,閱讀學習是拓寬學生視野的重要手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具有重要意義,能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新課標整合語文課程內容,要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培養重在適應終身發展的需求。核心素養理念對小學語文教學起到指導性作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語文課程價值的追求。以往語文閱讀教學更多重視對文章中心思想講解,忽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新課改要求我們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要做好閱讀教學工作,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中形成對教育理性認識,目前傳統教學理念在一些學校中仍然存在,影響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通過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調查發現,語文閱讀教學偏離核心素養理念問題體現在教學目標方法等方面,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
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目標包括培養學生感受欣賞能力,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強調注重學生閱讀學習中對閱讀材料的情感體驗。教師在備課時設置教學目標過于泛化,教師設計教學目標內容過于簡單,停留于知識表層程度,偏離了核心素養對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要求,教師未將學生綜合發展放在首位。部分教師無法獨立完成教學目標設計,未考慮學生實際情況。教師選擇教學內容非常重要,調查發現大部分教師處于照搬教材的教學模式,很多教師保持傳統教學習慣。小學使用教材為部編版教材,雖然教科書編撰符合學生需求,但一些教師未體會編者的初心。閱讀教學中僅少部分教師會拓展課外閱讀內容,不利于學生閱讀量的積累。
傳統閱讀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法,新時期核心素養理念要求教師保持學生本位觀念,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通過課堂觀察發現教師在教學前設計引入部分過于簡單,難以起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作用。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狀態,師生沒有產生充分的交流互動。課堂教學中很少有環節讓學生自我思考,學生僅機械地閱讀文章,無暇對課本進行研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帶領學生通讀全文,總結中心思想。機械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感知,學生在課堂中主動性不高。有些教師備課時未深入理解文章,不能兼顧學生學習情況,三、四年級的學生不能熟練運用閱讀方法,教師不注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一味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一定程度而言,沒有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且對學生的能力培養、興趣培養、思維培養所起到效益和影響相對較低,教師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也無法有效提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通過講授手段分析閱讀文本內容,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不高,忽視學生閱讀個性化發展。一些教師多使用填鴨式教學方式,經常使用講授法授課,教師未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語文課堂教學中講授閱讀文本內容未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影響學生提問積極性。師生之間缺少溝通、交流,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一線語文教師普遍重視語言思維方面訓練,閱讀課堂教學中講課涉及有關審美文化內容,但大多數教師認為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學生分析閱讀材料難以實現與作者共鳴,學生對文化理解不深。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忽視審美文化培養,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隨著新課改推進,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通過更新教育理念,創設良好閱讀學習環境等措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每一篇閱讀素材的體裁是不一樣的,而不同體裁的閱讀文本往往有著一定的共通性,把握這一規律,掌握這一共通性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接觸新的閱讀文本時,更好地提取中心思想和核心觀點,減少學生在素材閱讀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當中,可以根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所采用的素材特點,因文定教,以學施教。
統編教科書比較注重文體意識,選文在以記敘文、應用文等實用文為主體的基礎上,選編了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如兒歌、韻語、童話、寓言、神話、民間故事、現代詩歌、散文、小說、古典文學名著等,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寫作特點與語言特色,學習目標、學習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學中我們要關注不同文體的不同特點做到因文定教,以學施教。比如,《精衛填?!肥俏难晕牡纳裨捁适?,具有文言文與神話故事的特點。通過《盤古開天地》的學習,學生對神話的特點有了一定的認識。文言文言簡意賅,古奧難懂,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教學中可以摒棄逐句講解的做法,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提供注音、注釋讓學生反復自讀,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與添加細節把故事講生動,再到感悟人物形象,最后遷移學習《夸父逐日》。在此過程中,教師重視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時時刻刻地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嘗試著自己學、自己發現、自己體驗。
教師在根據體裁展開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無論什么樣的體裁教學,都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探索空間、思考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思考和分析得出最終的答案,不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心理,通過這種方式充分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好基礎和保障。同時,這種方式可以較好地調動小學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學生更愿意參與到學習中,進而提升課堂氛圍和課堂教學效率。
長篇文章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語文教科書選文難點是文章的難度把握,文章表達主旨超出學生理解能力會造成學生閱讀困難,語文教材選文要考慮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一些語文教師不夠熟悉統編教材創新編排方式,主要原因是教師教學觀念有待轉變,對教材理解把握不到位,不重視學生的閱讀情況。教師用好統編教材,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要求結合單元語文要素進行重點教學,針對難點突出重點內容,直奔教學目標,實現長文短教的教學策略。如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諾曼底號遇難》為小說體裁,從單元語文要素訓練目標要求關注情節,教師應重點關注通過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品質,適度滲透情節等描寫。課后練習第二題緊扣單元語文要素,教學可以結合哈爾威船長與船員對話,感受船長的臨危不懼。完成課后題學習任務,通過長文短教方式有效提升閱讀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提取核心的能力,閱讀教學從本質上講就是信息提取能力的重要培養方式,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長文短教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有效地提取文章的核心思路和中心觀點,學會厘清主次矛盾,通過主次矛盾的分析和討論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這樣學生在以后的閱讀過程中也會有效地提取閱讀文本素材中的核心觀點,提高閱讀效率。
語文課程是語言文字運用實踐性課程,教師可以通過巧妙導入創設情境,運用巧妙情境激發學生表達樂趣,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精彩的導入是課堂成功的開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課文時,利用多媒體播放鳥鳴聲音,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學生在預習基礎上說出自己的理解。創設情境后可以組織學生閱讀課文,深入理解文中重點字詞,感受作者對自然的喜愛情感,與作者心靈產生對話。教師可以利用課文內容留白延伸情境,如在教學《兩莖燈草》課文時,引導學生體會嚴監生的心理活動。作者未呈現嚴監生的心理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嚴監生的心理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情境化教學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展開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相較于其他教學方法,情境化教學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效率,讓學生對文本素材有新的理解和新的認知。因為閱讀文本對學生而言,抽象化和邏輯性相對較強,小學生本身的知識儲備和認知能力存在著較大的不足,而通過情境的構建將抽象化、平面化的閱讀文本知識以形象化、具象化的視頻呈現或者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更愿意閱讀也更愿意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同時在情境構建的過程中,學生對閱讀文本素材也會有新的理解和新的感悟,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教師需要對情境教學給予關注和重視,尤其是在學齡年紀相對較小的學生群體中,更應引入更多的情境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核心素養理念引領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核心素養下閱讀教學更加生活化,核心素養理念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融合也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踐行學科核心素養,重點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用優秀的精神指導生活方向。此外,還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