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美術中學 秦 屹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其中要求義務教育階段有效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為義務教育階段接下來的課業改革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指引。課后作業改革是“雙減”的改革重點之一,我們要在新要求新背景下,立足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把握科學設計、適度調整的原則,務實地推進實施,達成真正的“減量”和“增效”。
作業貫穿著學生課業學習的整個過程,從課前預習到課后復習,作業既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又可以進一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初中數學作業的設計與實施存在較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作業量過大、重復性練習較多、形式單一、作業對學生的學習短板缺乏針對性等。
在“雙減”背景下,通過改進作業設計,讓作業更加精簡而高效、更加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使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這樣才能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得以健康成長。
數學作業的設計與實施應立足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數學的學習目的不僅是解決數學問題,而且是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高效合理的作業便能在潛移默化中鍛煉學生的這一能力,進而促進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
因此,作業的設計應更加貼近生活。通過與生活相關的作業,引導學生感悟數學和生活的緊密關系,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養成生活中的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思想情感、科學文化、心理健康、勞動技能十大數學能力,以此帶動學生的個體發展。
初中數學作業設計與實施,應以科學設計、適度調整為原則。
在“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的調整是必要的。但應注意到,作業的調整不是沒有限度的,也不是漫無目的的。我們的作業設計要以課標的要求為依據,以課本為遵循,深刻把握需要學生掌握和熟練運用的知識點,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從而指導教師的作業設計。在作業中有針對性地指向教學的重難點,有調整而適度,有修改而有依據,讓作業設計更具科學性,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內在需求。
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不僅在課堂教學中,也要在作業設計與實施中注意將零散、碎片化的知識整合起來的問題。在學習一章的內容時,針對新知識的作業要盡量能夠運用到已經學過的知識,如此一來,將所學的知識串聯,學生便對整章知識有了整合,對知識有了一個較為整體的認知與運用意識。這種單元教學的方法不僅讓學生對知識有了更為準確的把握,而且形成了知識整合運用的思維方式。課堂教學要注重單元教學的方法,作業布置亦要如此。
“雙減”明確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作業減量是教師作業設計的必然方向。減量不僅能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而且能讓學生從枯燥重復的作業中解放出來,避免做了大量作業卻效果甚微的問題。
傳統的初中數學作業偏向于采取“題海”戰術,通過大量的習題來囊括所學習的知識點,并通過重復的練習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長此以往,學生會因大量習題而產生倦怠心理,收獲的學習效果也是很不理想的。
1.根據課堂吸收情況來減量。
課堂吸收的真實情況是作業定量的基本前提。
學生的課堂反饋較好,課堂知識吸收率較高,教師便可以適當減少重復性練習,達到學習目的即可;學生的課堂反饋不好,通過反復練習來尋求記憶的效果,是比較簡單直接的方法,同時判斷這是不是練習量能解決的問題,有沒有學習狀態和方法的問題,或者教授方法的問題。如果不是練習量的問題,加量而不增效,可能讓師生雙方都有挫敗感。
2.根據作業反饋來減量。
學生的學習反饋也是教師作業設計的重要參考。
教師應注意到,作業是學習效果的最快速而直接的反饋,教師應重視作業批改中的學情分析,及時開展反思和規劃,對于未能達成教學目標的部分,需要反復練習來達到學習目標,也要按照記憶曲線的規律,選擇重要節點,適度練習,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即可。
3.根據學習差異來定量。
教師的作業設計應尊重學生的差異發展。
學生的學習程度和學習特點參差不齊,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布置作業時既要根據教學目標統一要求,又要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實際,尊重學生的差異發展。在保證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下,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設置不同的習題以供學生選擇。
如何做到減量而不減效呢?教師應思考一個問題:如何通過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利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時間,達到最優化的學習效果?這就需要把教學的班級對象當作一個系統來看,進行結構化的作業設計。
1.難度系統的增效。
在分層教學中,我們常把作業從難度的維度進行分層。例如:教師將作業分為A、B、C三組,A組為夯實基礎的鞏固作業,B組為稍加難度的鼓勵性作業,C組則為加大難度的拓展性作業。教師可建議學生將A組作為必做題,B組和C組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是否完成,既可以讓所有學生夯實基礎,又可以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鍛煉舉一反三的能力,達到活學活用。
需要注意的是,分層是系統的分層,不能將三個部分割裂開來,要注意知識的連續性;同時,分層也是動態的分層。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生的發展雖然是不均衡的、分階段的,但也是系統的、動態的,這是我們分層作業設計的依據。因此,分層設計的作業不應指派給固定的學生完成,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學習復盤,認知自己每節課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實際的學習情況來選擇本節課的選做作業。
2.形式系統的增效。
在“雙減”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下,學生的作業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化,既提升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興趣,又在一定程度上貼近生活實踐,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在生活中的數學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考慮到作業的設計:從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出發,可以布置了解相關數學史的任務,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從培養學生特長的角度出發,可以布置設計單元知識結構圖的作業,強化學生的繪畫和動手興趣;從培養學生生活能力的角度出發,可以創設生活情境,由學生幫助家長記錄月度家庭收支賬本等,讓學生更加密切地接觸生活中的數學。
總之,初中是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思維模式的重要時期,因此,“雙減”背景下,教師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要加強對作業減量增效的思考和改進,讓學生通過作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教師要系統地看待教學對象,尊重學生的發展特點,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遵循課標的要求,特別是立足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來設計出適合學生的作業,同時,教師要注意作業反饋的動態變化,不斷調整、優化、完善,讓初中數學作業的設計與實施更加專業化、科學化,也讓學生得到更加全面、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