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學 胡熙瑩 蘇紅艷
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研究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研究充分發揮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自我認知、自我悅納和自我調控的水平以及向善、向美和向上的能力,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情緒,提升心理品質,引導學生學會發現生命中的美好。
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注重通過課堂體驗活動來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作為學校特色校本課程之一的《育心課堂》已然歷經了十年的探索與實踐,愈加地成熟和完善。學校抓住預防性和發展性心理輔導的主線,設置了主題內容,緊密結合不同階段學生特點和需要,穿插專題輔導與訓練。《育心課堂》讓學生在充分體驗和感受中展現出自信、樂觀、豁達、有魅力、更健康的自我。
學校開展了以生命健康教育為主題的課題研究,旨在幫助學生認知自己、認知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學會制定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的目標,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學校開發了《人生計劃》校本課程,并將之納入課表,實行學分管理。該課程以人生倒敘的形式設置了人生的重要階段,通過現身說法、平等交流、情景體驗、故事感悟等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親子觀、擇業觀、友誼觀。
為了緩解畢業班學生的心理壓力,學校在中高考前,分別開展大型心理減壓體驗活動。學生在精心設計的合力彈球、鉆龍門、放“蜻蜓”等活動中,緊張的心情得到放松,情緒也由不安變得平穩。學生逐漸適應在競爭中成長,振奮精神體驗合作的歡樂與成功。他們把平時壓抑的情感盡情宣泄,積極學習,從容面對緊張與焦慮。
利用大課間,學校開展“釋放自我,舒緩壓力”團體放松操體驗活動。在心理教師的統一組織下,教師帶領學生圍成圓圈,在美妙律動的音樂聲中齊跳韻律操。學生在活動中釋放壓力、宣泄情緒。歡快的舞蹈過后,學生又漸漸進入冥想,達到平靜舒緩的美好狀態,體驗到身心聯結、動靜結合,釋放壓力、舒緩身心的作用。
同伴互助式心理團輔對學生的教育效果非常明顯。利用心理校本課的時間,學校各年級開展了不同主題的同伴心理團輔活動。在活動前,教師對各班心育委員進行集中培訓。整節心理團輔活動課均由學生自主完成。在各班如火如荼的同伴教育活動中,“價值大拍賣”“擁有好人緣”“溝通無限”等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活動過程環環相扣。課堂上的暖心活動讓學生興致勃勃、樂享其中。活動中,一句誠懇道歉“昨天的事情對不起啊”讓原本鬧別扭的兩個人和好如初;一句“其實我一直很想和你成為朋友”的溫情表白讓對方感動不已。學生在游戲、討論、分享、感悟中收獲了快樂和成長,充分體現了同伴心理團輔活動的魅力。
為了讓互聯網更好地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務,學校把心理劇和心理微電影活動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疇。心理劇和微電影形象生動、短小精悍,幫助學校從心理視角解讀校園生活,受到了師生的熱捧。近年來,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心理劇和微電影活動。學生通過自編、自導、自演傳播正能量的心理劇和心理微電影,體驗成長中的酸甜苦辣,反思成長帶給自己的感悟,以陽光健康的心態發展自我,溫暖他人。
獨具匠心的心理作品創作活動,讓學校通過一件件心理作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默契十足的親子文化衫中,體會到學生對父母的愛戀與期盼;色彩繽紛的繪畫作品里,承載著學生眼中的陽光與溫暖;圖文并茂的繪本,有科學的知識和生動的故事;創意無限的拼貼作品,展現出學生的快樂和憂煩。還有美文、手抄報等,它們像萬花筒又如三棱鏡,折射出學生的美好青春。
在心理健康月“巧手繪心”征集活動中,學校廣泛發動學生描繪和制作主題心理畫、創意拼貼畫、心理繪本、親子文化衫以及心理美文等作品,并將這些作品全部制作成展牌在校園里展出,為學生提供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和展示個性與才華的舞臺。
這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讓學生在實際參與的動態過程中形成行為體驗,以此作為發展學生身心的重要途徑。在此基礎上,學生經歷內化、升華的心理過程,形成內心體驗,使其成為自身發展的關鍵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也正是通過創設生動情境、點燃體驗熱情,搭建交流平臺、碰撞體驗成果,進行無痕引導、獲得體驗升華等方式,在一系列體驗感悟中達成。
在遵循積極心理學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學校對學生實施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不斷嘗試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徑,使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心育活動中,學校注重以學生積極心理發展為本的成長課堂;強調學生在心育活動中的體驗式成長;在團體動力的推動下,達到活動目標的預設與自然生成的和諧統一,構建科學、規范、有效、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活動中,學校力求形成感知—活動—分享—評估的活動體驗模式,在讓學生得到充分體驗的同時,豐富心理健康的實踐經驗,提升理論研究成果。
活動促發展,體驗助成長。好的活動設計,包含著觸動心靈的內容。在這些體驗式的活動中,學生流露出真情實感極具情感魅力和人文關懷,很好地詮釋了“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融合,思想與思想的對話,智慧與智慧的碰撞,生命與生命的互動”的真諦。然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思考、創新實踐,充分整合區域教師的力量及相關教育資源,進一步深入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力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