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北門里小學 周清美
作為語言思維形成和發展的關鍵階段,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工作需要在拓寬學生文化視野的同時,關注學生社交、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隨著我國新課改工作的不斷實施,新課程教育理念下的核心素養概念為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全新的動力。為此,教師需要把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作為導向,并將課堂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來抓,確保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染,并產生對文學世界的探索欲望,從而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本文基于核心素養視角,分別從情感和情景渲染、板塊教學、閱讀方法和技巧傳授等方面,以興趣引領為主題,提出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策略。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都包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感,語文閱讀教學需要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作為出發點,使用情感和情景渲染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刻體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并通過各項基礎知識理解、掌握,逐步提高學生的核心能力。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慈母情深》這一篇文章時,作者通過回憶母親不考慮工友勸阻,把錢毫不猶豫地給我去買書的故事,展示了慈母對子女的深愛,以及作者本人對母親的感恩和敬佩的情感。教師可以在課前的導入環節,先從標題入手,讓學生結合“深”這個字,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可以提出為何慈母的情“深”,以及“深”字代表的具體含義等。這一環節的設置可以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學習更加有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探索欲望,這對質疑思維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還可以從文章的具體內容入手,讓學生找出文章中讓“我”鼻頭一酸的內容。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找出的內容,結合自己接觸過的電影慢鏡頭,閉上眼睛,在腦海中進行想象,緩慢生成文章中母親的真實形象,并且需要與作者筆下的母親印象進行對比。通過這種母親形象聯想方式,能幫助學生在反復朗讀和想象的過程中感受母親的形象,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也可以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對母親愧疚的情感,引發學生和作者在情感方面的共鳴,推動學生審美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隨后,教師結合文章中作者手中攥著錢跑了出去的情節,讓學生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情感,將作者當時的想法進行表達。這種情景渲染的方法,會促使學生能結合文章閱讀的情感,綜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及情感,寫下自己內心最為真實的想法,進一步培養學生語言建構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在思想情感和內容劃分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生字學習、文章閱讀、寫法積累等,開展板塊教學,確保學生能通過基礎知識的積累,逐步提高核心素養。教師在講授《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文章時,作為一篇科技說明文,講述了20 世紀100 年間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以及為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教師可從“世紀”含義及作者的基本信息了解入手,讓學生初步進行文章閱讀,并找出其中自己不認識的生字詞及優美的詞匯。在文章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優先了解“世紀”的具體含義并逐步進行語言積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學生在對相關科學詞組發掘的過程中,教師可為學生解釋“因特網”的具體含義,這對學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在完成基礎字詞的閱讀學習之后,教師可邀請學生從文章中圈出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句子,并直接進行朗讀。在文章二次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僅將圈畫的關鍵要點進行交代,確保學生能夠自主找出概括文章內容的語句。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組合的各種語句,逐步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及語言能力。教師在帶領學生共同學習文章的寫作手法的過程中,可先提出是誰在呼風喚雨?以及把人類居住的星球變成聯系緊密的地球村都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在幫助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對于寫作手法會有更深的理解。在此之后,學生可以自行尋找文章中有關寫作手法的內容,自我進行批注。這種閱讀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在積累寫作素材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語言理解能力和識別能力。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在語文新課標實施的背景下,教師要重視閱讀教學中閱讀方法的傳授,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和精讀的區別,掌握閱讀技能,幫助學生形成對文章內容探索閱讀的興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對閱讀技巧和方法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熟練地應用。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引領學生帶有目的地進行發掘和應用,確保學生能夠結合文章的題材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借助不同類型文章的閱讀體會和積累,引導學生總結出閱讀規律,為今后閱讀的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傳授閱讀方法時,需要關注學生閱讀品質的培養,深刻閱讀文章內容,體會其中的故事情節以及情感。教師需對語文教材的內容進行認真研讀,在閱讀教學環節中將多種修辭方法和描寫方法進行介紹,引導學生記錄文章的優美詞句,并通過仿寫,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能力。例如:教師在講授《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文章時,可以在學生完成文章的略讀和精讀之后,對課文中的內容順序進行總結,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風光和特色物產等,教師可在完成文章精讀之后,使用多媒體軟件播放與第四段相關的圖片,讓學生結合第四自然段的句式自主仿寫,掌握風景優美、五光十色這類詞語的具體用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西沙大好風光的熱愛,而且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興趣是激發他們學習知識的重要前提。如果教師運用以前那種枯燥的閱讀教學方法,學生只能被動地跟隨教師的閱讀思維進行內容的閱讀和學習,導致學生對語文閱讀教學產生厭倦。教師需要在核心素養培養的指引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興趣所在,激發學生對文章內容探索閱讀的欲望。例如:教師在講授《清平樂·村居》這首古詩時,詩中描繪了五口之家的村居生活場景,使用白描、樸素的敘事手法,描繪了一種自在的農家生活。教師可從學生已經認識的“居”字入手,為學生使用多媒體展示漢字的來源和演化,并結合對漢字的安居樂業的聯想,引入這首詩的學習。教師通過使用課件和多媒體,展示“居”字的變化過程,在進一步增加學生文化積累的同時,也強化了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從漢字出發進行聯想,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及思維發展能力。在學習這首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詩的上闕、下闕兩部分的劃分入手,將古人吟誦詩詞的經典動作加入其中,引領學生進行模仿,學生對這些尚未見過的詩詞誦讀方法會產生強烈的學習、模仿興趣,可以在模仿閱讀的過程中逐步練習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感受到中國古代詩詞的音韻美,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學生完成詩詞的初步閱讀和含義分析之后,教師可邀請學生用形容詞,總結自己對詩詞中村居生活的感受,并讓學生大膽想象村居生活中夫妻之間的對話。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結合文章內容及學生的生活經歷,激發學生的的閱讀興趣,并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通過選擇板塊教學方式以及情景、情感渲染的方法,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其中的基礎知識及思想情感,逐步掌握閱讀方式和技巧,為持續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