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孔子學校 李英俊
信息技術支撐是多媒體、電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學設備,在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內容的展現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項目式教學是教師以教材內容為依據,對多個知識點進行整合,設計特定的學習項目,使學生在思考、合作、實踐的基礎上完成項目的教學過程。通過項目式學習,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展現學習成果。小學是教師開展養成教育的重要時期,將項目式教學引入課堂,有利于學生養成自主探究、觀察求證的良好習慣。
項目式教學中的前置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正式開展項目前要完成的準備工作,對項目式教學的最終效果產生重要影響。項目式教學的開展需要立足于學生的認識和能力,需要學生提前了解所學內容。在確定了學習項目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以幫助學生發掘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信息技術在前置性學習中發揮著輔助作用,有利于學生獲取學習資源,能幫助學生優化自主學習效果。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引擎查找所需的數學資料,理解重點概念與定理。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每個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需求,所以教師要設計個性化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大班教學的模式往往限制了個性化教學的開展,不利于教師開展個性化教學。在項目式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個性化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幫助。通過信息技術,學生能針對不同的學習項目提出不同的見解,發掘個性化的數學問題。另外,在項目式教學的起始環節,教師要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提出的問題,以為深度學習奠定基礎。此時,信息技術就能為學生提供幫助,促使學生產生個性化認識。
在開展項目式教學時,教師常常受到時空限制,只能將教學活動放在課堂上。信息技術使學習內容、課堂信息等的傳播更加便利,能幫助教師隨時隨地傳遞教學內容。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學生能實現“移動性”學習,在教室之外的地點完成學習活動。所以,信息技術打破了項目式教學的時空限制,為項目式教學提供了技術保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能通過信息設備、通信軟件分享給學生項目資料,同時借助網絡跟蹤并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的探究成果進行點評。
學生在項目式教學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影響項目式教學的成果。在項目式教學中,學生需對數學問題展開探究。但是,由于個人能力不足,很多小學生難以通過單獨思考完成學習任務。在此背景下,學生需通過合作、交流解決研究中的難題。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豐富學生的交流途徑,強化學生在課堂外的交流。在課下,學生可以通過手機等設備,利用QQ、微信等平臺,交流自己對學習項目的看法,商討學習項目的實施方案。所以,信息技術能使學生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展開交流與互動,有利于強化學生在項目中的交流。
學生自主學習是近些年我國教育事業中的一個重點話題,這既是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學生發展自身素養的需要。長期以來,應試教育束縛了教師的教學理念,造成了教師長期以講解為主的局面。在一節課中,學生利用大部分的時間聽教師逐字逐句地講解教材上的內容,然而由于缺少自主思考、消化的時間,許多學生并不能通過聆聽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所以,當前一些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模式仍然保留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子”,更加傾向于“填鴨式”教學,這不利于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信息設備“走”進課堂提升了課堂的信息化程度,推動了教育的現代化發展趨勢。課堂中的信息技術既包括具體的電腦、電子白板設備,也包括無形的互聯網資源。但是,教學現狀顯示,教師往往只發揮了信息設備的作用,未能發揮網絡資源的作用。雖然互聯網中融合了眾多具有教育價值的資源,但是教師在教學時,仍然將教材內容作為唯一的教學設計依據,不太注重知識拓展延伸,致使教學范圍受限。筆者認為,這個問題的形成是因為教師將升學考試作為教育指向,而未認識到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將表現出更強的自主學習意識。目前,一些教師對趣味活動、趣味課堂存在著偏見,認為趣味活動會破壞嚴肅的教學氛圍,容易在課堂紀律方面造成一些問題。所以,這些教師只向學生展示自己嚴肅的一面,努力維護著嚴肅的教學風格。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教師管理學生,但也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在課堂上,學生接觸的數學知識和活動大都是枯燥無味的,而且活動形式、教學步驟大同小異。久而久之,數學課堂便毫無新鮮感。
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的結合是相對全面的教學模式,能落實直接經驗傳授與間接經驗傳授相統一的一般教學原則。但是,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課程時,往往只完成理論教學活動,不會帶領學生進行系統的實踐探究,致使數學教學呈現出了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良發展趨勢。數學課堂出現該問題的原因是教師的教學理念存在誤區,許多教師都認為實踐教學只屬于包含實驗教學任務的學科,所以不認為小學數學具有開展實踐活動的必要性。由此一來,學生往往不具備觀察探索的意識和實踐探究的能力。
在進行項目式教學時,教師將教學重心放在學生學習過程上,時刻把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但不注重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在此情況下,教師難以充分掌握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效,不利于抓住學生薄弱之處、實施精準教學。究其原因,很多教師缺乏教學評價意識,沒有認識到檢測、評價、反思的價值。另外,學生在完成學習項目后,沒有及時進行檢測,從而難以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不利于取得進步。
在小學數學項目式教學中,項目設計是首要環節,決定著后續教學活動實施的可行性。新課改著重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突出了學生在教學各環節中的關鍵作用。當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在聯系課時內容的基礎上,還應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學生需求明確教學目標,由此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在進行項目設計時,教師可以先利用信息技術中的數據分析功能,分析學生的答題情況,發現學生的薄弱之處,進而針對學生急需強化的能力素養設計項目。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教師通過智能教學平臺對學生答題時的出錯率、易錯方向進行分析,發現學生在“區分圖形”方面的不足,進而結合學生豐富幾何知識、增強空間想象力的需求,設計“探索四邊形、梯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涵蓋關系”的學習項目,提出“如何用圖形展現這五個概念的大小關系”的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借助數學概念、圖形性質等幾何知識完成項目,完善學生對不同幾何圖形之間的關系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信息設備制作思維導圖,將這幾個數學概念的涵蓋關系體現在思維導圖中,以啟發學生思維。這樣,學生通過參與項目,能為以后在幾何知識方面的深度奠定基礎。
學習項目的開展需要項目背景、數學知識、案例素材等的支持,這正是項目式教學在資源整合方面的表現。目前,教師選擇教學素材的主要途徑是課本。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教師可以從網絡資源庫中搜集項目所需的知識素材,將與課時內容相關的數學課外知識引入課內,拓寬學生的知識體系。在網絡資源中,生活案例是學生最熟悉的內容,能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同時數學與生活已經建立起了密切的聯系。所以,教師有必要在學習項目中加入生活案例,增強項目的綜合性。比如,教學“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內容時,教師首先可以聯系生活設計“繪制某班同學喜歡的運動項目統計圖”的學習項目,提出“怎樣通過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分別展現男生、女生喜歡某些運動項目的人數”的問題。然后,教師通過互聯網查找某小學的相關統計數據,將男生、女生喜歡乒乓球、跑步、足球等運動的人數列成統計表,為項目的實施提供必要的數據。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以實踐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要求學生調查本班級學生的運動喜好。最后,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使其根據這些數據完成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通過該項目,學生能提升數據分析素養,增強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問題中的能力。
當前,小學生與項目式教學的接觸比較少,對項目式教學的認識也比較匱乏。因此,教師要通過一些趣味性的內容、活動吸引學生對項目式教學的注意,培養學生對項目式教學的興趣。針對小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可以在學習項目中加入基于信息技術平臺的數學游戲,使游戲成為學習項目的一部分,借助游戲活動推動學生參與項目。這樣,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也能彰顯自己的個性,發展自身的興趣愛好。比如,教學“可能性”時,教師設計“探究從箱子中摸球的可能性”的學習項目,解決“已知箱子中放有一個籃球、一個紅球和一個黃球,分別求在不放回的情況下和放回的情況下,第二次摸到的球與第一次摸到的球顏色相同的可能性”的問題。然后,教師可以通過信息設備進行游戲,讓學生通過點擊鼠標的方式從箱子中摸球,觀察并記錄每次摸出的球的顏色,根據記錄的游戲數據分析問題中的兩種事件的可能性,共同探究可能性的問題。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轉轉盤”等游戲引入課堂。通過參與游戲,學生能形成發散性思維,也會逐漸喜歡上這樣的教學方式。
信息設備的先進功能使教師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為學生直觀地認識某些數學現象創造了條件。在完成學習項目時,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理解難題、操作難題。此時,情境演示的方式相較于口頭闡述的方式更有說服力。所以,引導學生完成數學實踐項目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設備模擬實踐過程,創設圖像情境,為學生自主實踐提供參考依據。另外,教師也可以借助信息設備演示某些現實中不具備操作條件的實踐項目,確保項目式教學的順利進行。比如,教學“圖形的拼組”時,教師設計“利用三角形拼組四邊形”的學習項目,提出“用三角形可以拼組哪些四邊形”的探究性問題,引發學生深思。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三角形”七巧板嘗試著拼組四邊形。在學生完成拼組任務后,教師先讓各小組學生依次展示拼組好的四邊形,推動學生交流項目成果,隨后通過信息設備演示“三角形拼組四邊形”的所有方式,使學生根據演示內容學習自己遺漏的幾種拼組方式。在項目成果展示方面,教師可以借助實時投影技術,用手機拍攝學生七巧板的過程,并將拍攝內容投影到大屏幕上,以供其他同學觀看。這樣,教師能借助信息技術完善項目成果,學生則能借助實踐項目增強實踐探究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分析,找出學生的薄弱環節,抓住學生未掌握好的知識點,以此確定之后的教學內容。只有針對學生的不足展開教學,教師才能保證每堂課的有效性。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為教師“監控”學生學習情況提供了工具,有利于教師調整教學進度。在項目式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基于學習項目,利用“互聯網+”智慧軟件分別設計前測題和后測題,收集學生在學習前與學習后的能力數據。通過分析數據,教師可以了解學生項目學習的成效,發現學生集中出現的問題,進而抓住教學重難點,進行精準教學。比如,教學“乘加乘減”時,教師可以設計“3×3+2=”“4×3-1=”等前測題,讓學生作答并收集“正確率”等數據。然后,教師可以設計“分析乘加的算理”的學習項目,創設“有四個盒子,前3個盒子里,每個盒子都有3顆球,最后一個盒子有2顆球”的情境,提出“一共有多少顆球”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學生完成學習項目后,教師可以設計“5×5+4=”“6×5+8=”等后測題,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在得到相關數據后,教師一方面可以對比兩次測試的數據,了解學生項目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分析后測題的數據,針對易錯題展開深度教學。
綜上所述,項目式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應用能有效解決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有利于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發現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信息技術又對項目式教學的開展具有很大幫助,有利于豐富項目數據、完善項目過程。筆者聯系小學數學中的具體內容,詳細地闡述了信息技術支撐下的項目式教學方法,對教學實踐具有一定的幫助。今后,教師應加強學習,增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項目式教學開展能力,創新教學方式,以充分展示小學數學項目式教學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