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第六中學 劉亞莉
(邱瑞玲)
在初中階段,由于每一篇課文都包含著豐富的知識點,這為語文教師的教學增添了諸多難度。面對一篇文章,教師很容易產生力不從心的感覺,不知道從何下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找準“切入點”至關重要,如果將每一次閱讀教學比作是一場“外科手術”,只有找準部位、快速切入,才能提高“手術”效果。因此,探討文本切入點的選擇策略可謂勢在必行,以下是具體分析: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為了提高文本細讀的效果,教師需要選擇適宜的切入點。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選擇的切入點不外乎詞句、標題或者文眼,這些都是最常規的選擇,但還有另一些“非主流”的切入點,同樣值得教師關注。比如,針對一些描寫人物的課文,文中常常出現不同的稱謂。所謂“稱謂”,就是人物間彼此的稱呼,這個問題看似細微,實則大有來頭。如果教師可以深入發掘“稱謂”背后蘊藏的秘密,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物間的關系,實現文本細讀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教師讓學生初步閱讀課文,然后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在這篇課文里,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作者從始至終都用‘母親’這樣的詞匯稱呼自己的媽媽,為什么?從這樣的稱謂中,你體會到了什么?”當教師從這個問題切入文本,學生很快注意到這篇文章的稱謂問題。在一番思考過后,有的學生率先表示,“也許作者只是為了表示莊重,畢竟是書面語,不可能太過隨意?!?,但是教師進一步追問,“可是這篇文章中不僅有敘述性部分,還有一些母子間的對話,為什么作者同樣沒有稱呼媽媽呢?”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語塞,班級很快陷入沉默。隨后,有的學生再次表達觀點,“我認為,作者之所以用母親的稱呼,而不是媽媽的稱呼,是為了表現母子之間感情的疏遠。舉個例子,原文中提到作者根本不清楚媽媽得了什么病,可見母子之間的情感十分冷淡,所以才會在稱呼中體現出來?!边€有的學生提出質疑,“在母親去世以后,作者的悔恨和悲痛是顯而易見的,而這篇文章也寫于這個階段,因此用‘母親’的稱呼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尊敬?!痹谔綄み@些稱謂的過程中,學生對人物關系的理解也在慢慢趨向深刻,真正實現了文本細讀的目的。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很少關注這些人物的稱謂,自然不會和學生深入探討其中的奧秘,而這無疑是一種遺憾。事實上,通過探討人物稱謂,將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發現人物之間的真實關系和情感距離,有助于學生把握文本內涵。
在文本細讀過程中,教師往往將大量的時間用在分析文本詞句以及結構上,很少關注作者運用的標點符號。事實上,標點符號同樣可以“大做文章”。因為初中語文教材里收錄的課文,往往來自名家之作,而這些作家在創作每一篇文章時,不僅對詞句反復推敲,標點符號的運用同樣講究,絕不會隨意而為。正因如此,“標點符號”同樣可以作為文章教學的切入點。通過分析這些標點符號,幫助學生深入探尋文章中的深刻寓意。
例如,在教學《散步》一文時,教師要求學生閱讀原文,并讓學生談談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獲。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對文章中的標點符號提出疑問,“我有一點很奇怪,在這篇文章里,作者運用了不少逗號,但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事實上,用頓號代替更加合適。比如,文章一開始“我”“我的母親”,還有“太遲”和“太遲了”之間,根本不需要用逗號,可以直接用頓號。”聽到學生的質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表揚后,并向學生提出了進一步的問題,“頓號和逗號,的確都表示停頓的意思,但停頓的時間不同,逗號相對較長。請大家仔細想一想,為什么作者不用頓號卻用逗號呢?”有的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因為‘我’的責任最大,這是作者重點呈現的內容,所以才會在文本中特別交代出來。”還有的學生表示,“‘太遲’和‘太遲了’,看似是兩個相同的詞匯,但是語氣存在一定的差異。加上一個逗號,能夠表達出惋惜、遺憾的感覺?!北热纾恼伦詈笠欢巍暗搅艘惶?,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這里的分號使用得很巧妙,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分號在這里起到什么作用”,待學生回答“分號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關系”后,再引導學生去想象這句話的畫面,以“我背母親”與“妻子背兒子”并列、相比,展開一幅生命的接力賽。教師在肯定學生后,引導學生繼續閱讀文本,發掘其他的標點符號,看看是否存在隱藏的奧秘。
“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強調的正是文本細讀的奧義。作為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關注語言部分,還要引導學生關注標點符號之類細枝末節,才能讓學生讀出文章中意味深長的情感以及思想。
在文學作品中,“空白”的定義起源于一位德國作家Lser,他認為文學作品中之所以存在空白的現象,主要是因為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其思緒陷入停滯期,難以確定接下來的筆墨,因此在文本中形成了一種“真空”。作者或是隨意而為,但是對讀者卻是一種別樣的閱讀體驗。因為讀者可以在探尋空白點的過程中逐漸領悟文章中的深意,進而成為一篇作品的參與者。鑒于此,教師不妨將“空白點”作為文本教學的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教學《故鄉》一文時,作者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和閏土重逢的情節,當他看到閏土的一瞬間,嘴里情不自禁地迸發出“啊!閏土哥,你來了……”但是,作者并沒有描寫具體的會面場景,這是不符合常理的。因為根據原文中的提示,作者和閏土是幼年時的玩伴,當兩人闊別二十年再次重逢,內心一定是百感交集,肯定有很多話想告訴彼此,無論是語言還是行為,一定會有進一步的發展。但是,作者只用了這短短的一句話,就交代了這樣一場會面,其中隱藏的內容令人浮想聯翩。因此,教師不妨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一處空白,想一想:作者面對閏土會有怎樣的想法和做法?他會對閏土說些什么?又會對閏土做些什么?有的學生認為,“當魯迅看到閏土,一定會驚訝于對方的變化,他可能會友好、親切地拍拍對方的肩膀,還會邀請對方一起去喝一杯?!边€有的學生認為,“魯迅肯定想和閏土再去玩一玩童年時的游戲,然后一起回憶那些童年的趣事,接著相視一笑,仿佛時間在這一刻停頓?!边€有的學生表示,“當魯迅闊別二十年見到自己的老朋友閏土,雖然有很多話想說,但他們彼此卻表現得很拘謹,所以這次會面一定不怎么愉快?!痹谕茰y文本空白點的過程中,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文學作品中,“空白點”的存在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它讓讀者有了一個機會,可以參與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隱藏起來的情感、思想以及態度,而這會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可知,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閱讀的獨立性,更要幫助學生體會文章中表達的情感。因為情感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更是作者創作文章的初衷。理解文章的情感,就等于把握住了文章的“命脈”。但是,由于文本的情感太過抽象,學生很難真正領悟,而這需要教師的從旁引導。在教師的深入引導下,學生將和文本的情感產生內在的共鳴,而這有利于學生體會作者的心聲。
例如,在教學《藤野先生》一文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并讓學生試著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描寫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遇到的一位教師。但是,這不是作者第一次描寫教師。事實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里,作者同樣描寫了自己幼時讀私塾的一位教師。既然都是描寫教師,為什么兩篇文章的命名方式不同呢?為什么本文以教師的名字命名?”一開始,學生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并不理解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情。接下來,教師為學生介紹了魯迅在日本留學的經過,并讓學生重新閱讀原文,體會魯迅先生在異國求學時遭遇的歧視與不公。當魯迅以一個中國人的身份在日本求學,只有藤野先生用公正而親切的態度對待他、關心他,并沒有因為他是中國人而歧視他。此時,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想象,“假設你孤身一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周遭全是各種歧視的眼光,此時有一個人站出來,幫助并幫助你,用公正的態度對待你,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魯迅先生的情感有了強烈的共鳴,對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到位。
此外,教師應特別重視古詩詞教學中的情感元素。古詩詞創作的初衷,就是表達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在短短的數十個字的古詩詞中,有時會出現多種情感。如陸游的《游山西村》,既有對人生的憤憤不平,又有對自然的無限欣慰,還有對淳樸民風的喜愛,這些情感交織在一起,需要教師把它們一一提取出來,解釋給學生。
情感是一篇文章最為核心、最為關鍵的部分,同樣可以作為有效的教學切入點。只有理解了文章的情感,才算真正理解文章的深意。如此一來,學生才能真正體會作者表達的深刻內涵。
經典語句是一篇文學作品的精華,是代表文章主旨的重要單位。如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狼說》中的“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詠雪》中的“未若柳絮因風起”,教師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應對這些經典語句進行重點關注,很多時候,作者就通過這些經典語句,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與此同時,這些經典語句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可讀性、哲理性,學習這些經典語句,對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和語文思維的訓練都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在教學蒲松齡的《狼說》一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反復誦讀《狼說》的結尾:“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并進行提問“這句結尾的作用是什么?能解釋一下嗎?”,再邀請學生進行回答。一般來說,學生較為容易回答第一個問題“結尾是作者的議論,畫龍點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題”,但對第二個問題,學生并不容易進行最準確的解釋,這就需要教師引導他們“咬文嚼字、摳字眼”。首先,就句子中的關鍵字詞進行重點解釋,如黠即狡猾,而即轉折連詞、表示然而,頃刻即一會兒,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即禽獸的詭詐手段能有多少呢;然后對全句進行解釋,“狼雖然很狡猾,但不一會兒功夫兩只狼都被屠戶殺掉了,禽獸的詭詐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罷了”;最后,指出該句的價值“發表評論,點明故事的主題,諷刺像狼一樣的惡人無論怎樣狡詐,終歸是要失敗的”,并要求學生進行背誦。學生不僅對重點知識和內容進行了理解,而且對其中的細節和內涵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從而提升了學生閱讀和學習的質量。
能夠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集審美性、思想性、文學性于一體的古今奇文。經典語句盡管并非此類文章最為關鍵的部分,卻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是作者智慧的結晶。如《狼說》結尾只有短短24個字,卻以詼諧幽默的議論收束全文,既表明了作者對狡詐、兇狠、貪婪的狼的態度,又贊頌了屠戶的勇敢與智慧,引人思考,回味無窮。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把握這些經典語句,在完整解讀的同時,進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使之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與價值。
教師在開展文章細讀的時候,應該重視內外的結合,如《狼說》一文來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來自魯迅的《朝花夕拾》,《故鄉》一文來自魯迅的《吶喊》。為了進一步增進學生的文章內涵、形式的理解,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閱讀的方式,開展獨立性的分析和思考,從而有效解決理解不到位、思維受到限制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文章的過程中,結合文本內容,引入更多的鏈接性閱讀資料,引導學生開闊自身的閱讀視野,逐漸拓展自己的思維,對閱讀文本的內容形成深刻、全面的認識。例如,在對《故鄉》開展文本細讀教學的時候,可以從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中生整理一些具有共同點的不同的閱讀篇目,引導學生在對比閱讀,這些篇目作為魯迅同一時期的短篇小說,體現了魯迅當時的思考與價值,能讓學生對《故鄉》形成深刻、全面的認識。
總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找準“切入點”至關重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意味著選擇一條最短的路徑深入文本,這將提高文本教學的效率,讓學生擁有豐富的學習經驗。本文提供了六大切入點的選擇策略——關注人物稱謂,探究人物關系;關注文本標點,揣摩深刻寓意;關注文章空白,補充隱藏內容;關注文章情感,感受作者心聲;關注經典語句,提煉文本精華;關注對照細讀,注重內外結合。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找準“切入點”,將為教學帶來全新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