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古城農業中學 孫小濤
對大部分學生來說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基礎性學科,盡管該學科從小學一直學習至高中階段,但是不少學生在進行語文閱讀過程中仍然感覺無從下手,尤其針對考查語文綜合能力的項目,更是出現較大的學習困難。很多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積極性由此下降,甚至有大部分學生并未認識到語文學習需要付出相應的時間與精力,進行深度思考。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在進行語文閱讀學習時出現了思維上的斷層以及各種各樣的學習困難。加之教師采取不恰當的方法,使語文閱讀課效率低下,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一直停留在被動的學習狀態。針對當前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如何實現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度學習與培養學生高階思維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深度學習概念,最早由Hinton 等人在2006 年提出,該概念早期是應用在機器學習領域中的,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社會對其他領域的深度學習能力要求提升,所以在相應含義賦予上更加廣闊,更具深度。當前,深度學習主要是指個體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能客觀、批判性地接受新思想和事實,并將新知識、新思想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產生思想間的聯系,運用到新情境做出相應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后,不少學者都對深度學習概念進行定義。總的來說,深度學習概念的提出能實現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過程中對整個學科目標的把握,從而實現個體在語文學科中個人思維品質、文化品格以及情感態度的發展,教師因此也要把握住深度學習理念,將深度學習應用到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素養,實現個體綜合素質的發展。
深度學習觀念當前如此受到重視,與之作用密不可分。首先,從發展目標來看,初中生進行課堂上的深度學習,其實是提高學生的綜合性發展,增強學生自我批判、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時與學生的個人能力和語文學科知識進行結合,從而構建出個體發展以及個體在語文學科上學習體系的建立,實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其次,從語文學科發展角度來看,進行深度學習能更好地實現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學科知識與學生的理解結合,學生能利用知識進行個人能力的發展,培養高階語文學習思維能力。最后,從學生個人學習角度來看,進行深度學習目標的建立,能幫助學生深入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摸索逐漸搭建起相應的知識體系,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相應的學科知識。
高階思維在學生學習階段起到重要作用,能幫助學生分析學習內容以及個人評價,高階思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個人語文學習綜合素養,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搭建起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創新性以及批判思維能力。實現學生高階思維學習能力首先需要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合理安排學科教學內容,逐步向高階思維轉變。
在素質教育以及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倡學生的深度學習,進行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樣必要。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學生對文章有著綜合分析能力,在綜合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進行細致性閱讀,從而能體會文章脈絡情感。因此,在開展閱讀課程中,教師為提高學生深度學習以及促進其高階思維,要不斷深入開展閱讀課程,在相應教學策略上進行優化,保障學生能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學習興趣,加快學生高階思維建立的速度,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高效學習的方法。
為實現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深度學習與高階思維的發展,教師必須調動學生在此過程中的自主性,讓學生自主發現閱讀文章中的意義,運用一定的策略,使學生能夠在文章中獲取信息,自主構建起文章架構,發展個人學習能力。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做的便是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使其能自覺地進行閱讀,以內驅力促進其閱讀能力的發展。在學生思考困境時進行啟迪,學生的深度學習以及高階思維的發展是基于學生個體思考基礎上得以產生的,因此,首要條件便是確保學生能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便是對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的提高的切入點。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善于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當學生苦思冥想、難以表達明確時,教師可進行總結,將學生的所思所想進行升華。比如,在學習《桃花源記》一課時,教師可針對課文內容進行提問:“漁夫是如何發現桃花林的?進入桃花源中看見了什么?離開桃花源后又有什么反應?”通過一連串的提問能讓學生在把握問題的基礎上思考文章整體的構架,對文章整體有全面性的把握。
教師在學生困頓時施加一定的引導,也需要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學習感悟與總結,這樣才能確保其個人思維的深入,以及在閱讀當中相應經驗的積累,這種過程是促進學生閱讀技巧、閱讀能力發展的關鍵。所以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學會進行自主閱讀,進行閱讀批注與總結,此過程也是個人思維呈現的過程。例如,在學習《背影》一課時,教師通過提問“文中對背影的描寫出現幾次?”“每次背影出現時的作用”等問題,讓學生對文章中背影的描寫進行深入思考,通過在每次背影出現的文段旁邊進行批注,使學生從人物塑造角度去分析主人公對父親背影描寫過程中的思想情感。這種自主批注、自由閱讀的方式大大減少了教師對學生思維的限制,能讓學生從問題出發,從個人理解角度出發,深入故事情節中,積極主動地思考文章中對背影描寫的情感表達,從而實現深度學習與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思維的發展與想象密不可分,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想象力,基于學生對文章中主人公的好奇心、興趣,來發揮想象的力量,拓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思維的廣度與深度。但前提是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較為全面化的教學內容以及相關教學資源,不斷完善課堂教學主要流程,進一步豐富課堂具體內容,引導學生正確意識到語文教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率,全面激發小學生的學習欲望以及探索欲望,進一步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比較復雜的學科知識,教師要具備極強的生本意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必須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獨立性。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到學生能力發展中的諸多問題,每一個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狀態,每一個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問題均有所不同,每一個學生的未來發展目標以及能力發展目標也有所不同。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在日常教學環節中認真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以及能力發展情況,并結合課程大綱、標準以及實際的教學要求,為學生提供較為個性化、全面化的教學策略以及能力發展策略,積極鼓勵學生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認真發現自身成長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并且由教師為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對策以及問題解決方案。除此之外,教師要在日常教學環節中密切觀察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以及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及時督促學生認真完成每一項作業任務,隨后為學生制定較為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評價指標以及各種考核評價標準。教師必須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遵循素質教育的相關教學要求以及主要教學原則,立足于學生當前的具體學習情況以及客觀實際,合理開展各式各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以及相關實踐操作教學活動,不斷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能力及相關學科素養,進一步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以及良好的學習思維,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理性判斷能力。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風箏》一文時,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自己穿越歷史與文中的人物進行對話,從而加深對風箏主題的理解。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延伸,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去搜集關于魯迅及小兄弟的相關資料,對二人未來的情誼發展做更深入的理解。這樣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促進個人思維的進步。
在把握整個閱讀目標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明確目標的方向,明確學生在此目標下應實現的個人能力,所以,在設計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當前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知識基礎,從理解文本含義、理解文本架構以及把握語文綜合素養角度進行目標設定,讓學生逐一地對閱讀能力進行突破,尋找閱讀教學過程中的語言規律,提高個人閱讀與相應的寫作能力。
1.閱讀應得意
閱讀應得意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培養學生對文本含義的理解能力,這是培養其閱讀能力的關鍵一步,同樣是寫作能力培養的前提。因此,如何培養學生準確把握作者表達的觀點、感知文本內容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第一,精準定位,由點及面。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首先要給學生明確的閱讀導向,引導學生準確地把握住文段當中最為基礎且最為核心的知識,通過抓住題眼、關鍵詞、段等,從關鍵句引申至全文,把握文章總體含義。例如,在學習一篇文章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文章當中寫了哪些人物、什么事件、有怎樣的結果,其中主人公是誰、主要的故事情節是什么,從文章主要方面去分析課文故事內容。第二,由表及里,深入理解。在引導學生閱讀過程中,需要學生結合已有的經驗,結合個人情感來深入故事,通過感知文章內涵來構建起新的閱讀體驗。比如,在學習《羚羊木雕》一文時,該文主要故事情節便是主人公面對親情與友情所做的選擇。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身份轉換為主人公,如果是學生在面對“父母逼自己向好朋友要回禮物”這樣的選擇時如何進行抉擇。在此過程中,可以調動學生的經驗深入情景創設中,從而對課文中的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變化進行深刻理解。
2.閱讀應得言
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文章內涵,同時還要讓學生理解文章中的意是如何表達出來的,也就是作者如何謀篇布局,選擇恰當的詞語以及恰當的表達方式,將文中豐富的情感藏匿于文字背后的。簡而言之,便是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文章情感的表現與表達。首先,引導學生探求文章構建的規律。每一種類型的文章在語言表達上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教師可引導學生對相同類型的課文進行總結分析,把握其語言的規律性。其次,關注細節。細節描寫對整個文章的故事情節發展以及人物形象塑造都起到關鍵作用,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去深度揣摩理解文章中的細節描寫之處,提高學生閱讀過程中見微知著的能力。
3.閱讀應得力
閱讀應得力是注重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閱讀與書寫兩個方面。在閱讀能力提升上,教師在課堂的時間有限,僅僅只能教給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無法實現學生在閱讀時深度學習的促進,因此,在課外可以提供給學生豐富的閱讀文章,從而提高學生深度學習能力,基于高階思維的培養建立起閱讀意識。在寫作素養提高上,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根據文章中總結的寫作方法來提高個人寫作素養,先通過模仿,再不斷的結合,最后實現學生自主創新,這一過程也是對學生寫作中深度學習以及高階思維培養的過程。
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基于提出的問題將教材內容進行多維整合的能力。教材內容是最適合當前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素材,因此,學生要能對教材進行全面分析,深入挖掘里面的知識、技能,進行靈活組合,將“死”教材變為彈性化和框架式的“活”書本。對此,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整合。第一,同類文體整合。可以將課本內容按照同一作家不同文體的形式整合,或者按照同類文體不同作家的形式進行整合。該種方式不管切入點是什么,都能對文章進行對比,發現不同題材下、不同作者筆下文章的特色。第二,對文章中的精彩內容進行分析感悟。作者在描寫不同畫面時會采用一定的描寫手法,使文章呈現更加生動形象的畫面。因此,教師要善于讓學生針對文本中的精彩描寫進行深入感受,探求描寫背后所采用的手法、詞匯以及角度。第三,鑒賞文本經典句式。經典句式之所以能被學習是因為這樣的句式能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閱讀中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教師要善于讓學生對文本中的經典句式進行分析,從而將范例變為自己可使用的工具。
總之,國家越來越注重教育質量,語文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囊括了豐富的知識。而在實現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學生深度學習與高階思維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目標為導向,基于教材內容實現思維的拓展,使其逐漸進入深度學習狀態,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