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 孫巍巍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的教學觀念也逐漸發生變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更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強調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應用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能幫助學生更加直觀深切地領悟課堂教學內容,有利于彰顯理論與實際的有效統一,對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深化教學效果具有重要價值。
情境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語言、媒體、音樂等多方道具,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相對真實生動的教學環境。身處具體的情境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環境并體驗、感悟、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情感意識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情境教學法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地引入情境,且情境設置需要具有目的性和情緒色彩。教師所引入的情境需要讓學生有體會,有感悟,并與所要學習的內容密切相關。對缺乏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的小學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應用教學情境法,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具體知識,也能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具體地認識社會,了解社會。
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現狀來看,許多教師在教學觀念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大多流于形式,一些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重視不足。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缺乏教學動力,受限于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研究與鉆研不夠,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中缺乏積極性、主動性,綜合因素下影響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實效性的發揮。一些教師雖然在課堂中應用了情境教學法,但是沒有正確認識情境教學法的內涵,難以發揮出情境教學法的優勢,學生的參與興趣也不強。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受限于傳統應試思維的影響,許多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重視程度不夠,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設計上存在態度敷衍的問題。一些教師在教學時僅僅是照本宣科地講解教材,教學內容較為單一,在學生培養上更強調對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引導與培養,長此以往,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認知存在誤區,在學習中也難以深入,這不利于小學生正確觀念的引導和高尚情操的培養,也降低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與生活實踐密切相關,是小學生認識和了解社會,并通過學習有效融入社會的重要學科。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存在意義在于幫助學生更加具體深入地體驗和感受生活,并了解、認識、逐漸融入社會中。而小學生本身理解能力有限,加之自主學習能力缺乏,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講授引領。但課程本身理論性較強,加上教材內容無法及時結合社會現實進行更新,如果任課教師僅僅是照本宣科地進行教材內容講解,而不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也不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會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使教學效果不佳,育人實效難以有效發揮。
小學生往往具有活潑愛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小學生在進行課堂學習時往往容易受外界干擾,難以全面地投入課堂學習中,常常導致課堂效率低下,教學效果不佳。而教師應用情境教學法,能以更具趣味性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同時,情境教學法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和突出,也能引導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提升了學生的專注度、參與度。
情境教學法的突出特點在于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教育實效。例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講解關于安全意識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依據教材內容分別創設獨自在家的情境、外出游玩情境、陌生人搭訕情境等,通過角色扮演的相關游戲,讓學生能在游戲中提升警惕意識,并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此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結合新時期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深入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的培育關鍵在于幫助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讓學生在面對未來更加復雜的現實生活情境時能以正確的三觀為內在動力,結合學科知識和技巧、探究能力等,對具體的生活情境進行分析,并有效解決生活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應用情境教學法,能以更加形象化、具體化的方式展現教材知識,提升了教材內容的活化度。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下,能更加積極主動地發現、探索、思考,這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育與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例如,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習伴我成長”一課中,教師可以以具體的故事情境進行導入,通過耳熟能詳的獅子王辛巴的故事,帶領學生進一步了解回顧小獅子發展為獅王這一過程中所學到的本領和成長經歷,以及獅子王在遇到困難時是如何解決困難的,從辛巴的成長經歷中具體探索學習歷程,通過這種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引導情境設置,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知識的吸收。同時,這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成長歷程中的困難與挫折,并以正確的態度進行應對。
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采用情境教學法,設計結合實際的具體案例開展教學,能幫助學生結合自身的判斷和思考進行情景討論,這一過程中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而且鼓勵了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思考。小學生本身生活經驗較少,加上身心發展不成熟,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通過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能更加及時準確地把握小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其中潛在的錯誤思想進行針對性的引導,鼓勵學生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幫助學生更加清晰準確地認識自身的不足并進行改正,這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和綜合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情境教學法強調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的建設,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在應用情境教學法時,需要設置讓學生有話說、想說話的具體情境,鼓勵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情境內積極提問,主動發散思維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能幫助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是非觀,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判斷能力,也能增強學生的反思意識,助力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有全面深入的認識和把握,拓展思維空間,這對學生自身思維能力的持續發展與進一步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情境教學法,需要教師做好情境搭建,而借助真實案例,借助生活情境,能使學生更具有參與感。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地引入真實案例,能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找尋共鳴,也能更好地調動學生情緒,使學生產生情境沉浸式的體驗,有利于學生增強對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興趣,也能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生活性和說服性。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主題,以新鮮的真實的生活案例為切入點,引發學生思考。在當前信息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許多小學生在進行信息獲取時有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網絡搜索,教師在教學時,也需要適當結合網絡熱點,增強案例的新鮮感和吸引力,通過案例教學幫助學生更加具有沉浸感,更加快速地融入教學情境中,增強教學說服力,提升情境教學質量。例如,在講解《生活離不開規則》這節課程時,教師可以教材中的主要內容時,為學生創設了如下情境:首先是周末一家人出門游玩,馬路上的紅綠燈;第二是上課鈴響了,同學們紛紛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第三是在升國旗的時候全體敬禮;第四是大家參加學校的體育運動會的情境等。由于相關的情境都來自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很容易就形成情感共鳴,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展思考,理解規則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小學生本身年齡小,生活經歷和認知能力極為有限,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講解,極易使小學生產生枯燥、無聊、厭煩的情緒,長此以往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據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發揮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實效,將具體的知識形成和發展過程以更加直觀生動的形式呈現出來。例如,在關于集體意識的講解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創設與小學生生活相關的情境,如展示班級日常活動的照片,以這種形式幫助學生更加真切具體地回顧班集體的溫暖,感受集體生活的幸福與快樂。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發表關于如何建設幸福班集體的意見或建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集體與個人關系,并正確處理集體與個人之間的矛盾。
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較為旺盛,基于這一特點展開角色扮演類游戲,以場景人物的身份進行互動,能提升教學情境的互動屬性,有利于幫助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領會和理解角色,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學習相關內容,掌握具體的方法。例如,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低碳生活每一天》的章節學習中,教師可以應用角色扮演游戲,分別設置建筑師、企業主、上班族等不同角色,組織學生基于不同角色身份展開自身的低碳實踐;也可以通過環保法庭的形式,由幾名同學扮演法官、環保原告、環保被告,讓學生對身邊的不環保現象進行分析和審理。通過這種形式,能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具體地認識到周圍不環保現象有哪些,進而在日后避免做出不環保行為,能在學生心中樹立起環保節能意識,也能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獲得感和實用性。
在當前教育信息化、教育現代化的背景下,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課堂中得到了有效普及和廣泛應用。借助多媒體技術,能將具體知識以文字,圖片,視頻,音樂等多種形式展示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知識載體,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在應用情境教學法時,需要發揮多媒體技術的表現優勢。應用多媒體技術既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在具體的活動組織中,例如,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借助視頻或動畫導入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同時,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基礎的認知和了解。而在進行活動組織時,借助多媒體技術的表現優勢,也能營造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更具有參與感、沉浸感,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效。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科技發展,造福人類”的課程內容時,筆者并沒有直接為學生講述現代科技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而是應用線上博物館的形式,帶領學生參觀不同的科技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對不同的科技成果進行解說,為學生普及不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學家的故事。通過這種形式,不僅強化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感,而且豐富了情境表現,更好地提升了活動的吸引力。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一大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確的三觀,對此,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或采用故事渲染的形式,引導學生思索。采用故事渲染的形式,可以由教師組織學生對一些具有正能量的故事進行劇本改編,引導學生組織排練,并在課堂上演繹展示。通過這種形式,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具體地分析編排故事中所展現的道德和法治意識,也能豐富小學生的情感體驗。借助故事說明的形式,能減少教師教學中的說教意味,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在故事演繹和編導過程中,學生的積極參與,也能幫助教師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學生思想動態。
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對激發學生興趣,活化教學內容,鼓勵學生思考,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存在的學生參與感不足、教學內容較為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等現實問題,應用情境教學法能有效地加以突破和彌補。教師要通過生活情境帶領學生參與,借助角色扮演提升互動深度,發揮技術優勢豐富教學表現,以及通過故事渲染強化情感烘托等策略的綜合發力,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效,促進學生思維水平和能力素養全面發展。在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情境的設計需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和興趣點。在情境設計時,教師要把握主線,體現完整性,同時活動設計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不能過于老套或僵硬,否則容易流于形式。在難度設置上,不能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如果過于簡單,則難以引發學生思考,而如果問題過難,又會導致學生因超出能力范圍而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