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區梅苑小學 王 理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就個體成長而言,教育是文化的選擇、傳承與創造,亦是生命的打開、豐盈與超越。從社會進展來看,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認知與生活,循序漸進地改變著每個人的素養與品格,讓我們以不同的精神狀態面對生活。近三年來,在傳染性疾病防控的大形勢下,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在實踐中不斷調整。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親歷了傳染性疾病防控下教育的歷程,感受到教育的主題、內容、形式等悄然發生的變化。
理解教育的本質,須從理解生命的本質開始。突如其來的傳染性疾病,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也提示我們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與病毒一次次較量、抗爭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生命的脆弱,更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我們應該更加深刻地思考:教育必須從單純的分數、排名、評比中解脫出來,要把生命教育列為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雖然不能決定學生生命的長度,卻可以幫其拓展生命的寬度,增加生命的厚度。
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人類生命。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生命就是新陳代謝、繁衍后代,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引起傳染性疾病的病原體生命,也可以了解人類生命的基本體征,了解病毒與人類生命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這些都屬于生命的生物屬性。而人類社會對于生命價值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生物屬性上,還有著更深的理解,那就是責任與擔當。我們要喚醒學生對生命成長規律的尊崇和敬畏;喚醒他們不畏困難、勇于擔當的意識;喚醒他們心中有愛、懂得感恩的善良人性。因此,生命教育應該貫穿教育始終。我們要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面對疾病防控,只有大家團結一致,才能戰勝病毒。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政府的果斷擔當,人民的全情投入,是戰勝疾病的有力保障。在疾病防控過程中,張伯禮院士、李蘭娟院士等醫學專家奮不顧身前往一線,最美逆行者義無反顧舍小家保大家,各界人士紛紛慷慨解囊,社區工作者晝夜守護……這些已經超越了生命的生物屬性,而成為肩負著社會責任與擔當精神的生命價值。作為教育者,我們要讓學生了解這些真實的人、感人的事,要教育孩子有社會責任感,心中有大愛。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志愿者這些我們身邊的普通勞動者,沖鋒在第一線,爭分奪秒、毫不畏懼地與病毒作斗爭。他們以克難奮進的堅強詮釋了勇敢與擔當,以生命守護傳遞生命的價值。
疾病防控讓我們重新思考一個問題:學習內容,或者說廣義的教材究竟是什么?我們的教材中不乏經典篇目,歷經歲月依然熠熠生輝。我們讓學生學習經典的同時也要立足社會、立足生活、立足當下,結合現實生活拓展學習內容,增加生活常識,讓教材走向生活,因為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最真實、最有說服力,也最能打動人心。
學生居家自主學習期間,一方面,學校要通過微信公眾號告知學生病毒的來源、危害、傳播途徑和防控措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然科學,崇尚科學、敬畏生命;另一方面,要積極倡導在居家期間制定科學的作息時間、合理膳食,養成鍛煉的習慣,幫助家長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指導學生懂得生命健康來自良好的生活習慣,抵抗病毒最好的藥物就是自身免疫力和積極樂觀的心態。
在傳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中,許多平凡的工作者都堅守在不同崗位。他們在醫療前線,與病毒搏斗;在社區街道,守護一方平安;在賣場超市,保障人們的生活物資;在高速口,在地鐵站,在飛機場,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他們堅毅而美麗的身影。學校組織學生了解他們的故事,通過詩歌、繪畫、手抄報等形式歌頌各行各業人員的愛國情懷以及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高尚品質。學生們錄制短視頻表達自己的贊美與崇敬之情。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懂得感恩,學會奉獻,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平凡的崗位用自己的微光溫暖他人。
突如其來的傳染性疾病影響著我們正常的工作與學習。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按照市、區要求,統籌處理好傳染性疾病防控與教育教學的關系。學校充分利用公眾號、微信群等平臺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各任課教師結合學?!拔迳废恪碧厣n程體系,將防疫常識、思政課堂、體育鍛煉、藝術鑒賞、勞動實踐、學科知識等融入特殊時期教與學全過程。
1.精選資源。教師根據天津市基礎教育資源服務平臺、天津市云課堂、河西區特色課程資源平臺提供的相關學科資源并結合本校學情特點,精選課程資源,科學合理安排學生每日學習內容。
2.線上答疑。學生居家自主學習,遇到不理解的問題記下來,教師利用“騰訊視頻會議”軟件在線答疑,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并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惑。
3.微課補充。教師根據區教研室下發的教學指導建議制作微課,將其作為課程資源的補充,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居家自主學習的需求。
4.作業展評。學生通過在線答疑、微信等方式展示自主學習成果。對于學習任務完成質量高的學生,教師通過作業展評樹立榜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居家期間,各班組織召開家長會,引導家長關注孩子居家學習狀態,特別是居家學習期間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學校通過召開《新學期“心”準備》心理健康主題班會,指導學生做好心理、身體自我調整,順利完成從假期到新學期的過度。通過《致家長一封信》,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發現孩子的優點、注重親子溝通、營造氛圍傾心陪伴、轉變方式尊重孩子,讓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發自內心的愛。家校攜手,合力育人,共同為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居家自主學習成為當下的教育常態。在家學習,孩子有了很多“自由”,作為家長如何應對這些自由,如何發揮家庭教育的良好作用,讓家庭成為教育的“最基礎組織”。學習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成長的最好狀態,也應該是一家人終身學習、長久陪伴、相互提升的最好狀態。
美國著名演說家、教育家博思·崔西曾說:計劃每天的工作只花費你大約10到12分鐘時間,但是接下來一天當中這段時間能夠為你節約2個小時的時間和精力。學生學習上也是一樣,特別是居家自主學習,沒有科學合理的計劃安排,一會兒看看這本書,一會兒想想那道題,最終導致學習效率不高。很多家長在微信群里也反映這是孩子的通病,計劃性不強,時間安排不合理。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家長根據孩子實際情況幫其制定自主學習計劃單。計劃單應該包括完成計劃的時間、任務、標準等內容。計劃單做得越清晰,完成效果就越好。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單并按照計劃單自主學習,學習效果一定會有所提高。
居家學習的這段特殊日子,孩子們有了更多的閱讀時間,家長也成為“伴讀者”。伴讀的目的不是讓孩子簡單閱讀,而是通過陪伴,引導孩子閱讀方向、開闊閱讀視野,使之形成正確認知。家長帶領孩子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和自己的內心對話,在親子交流中情感獲得共鳴。一家人還可以開啟“飯桌上的討論”,家長通過此方式了解居家期間孩子的心理變化,引導孩子正確認識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人與事,引導孩子以一種理性、客觀的態度審視信息、對話世界,從而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理想的教育方式,終究回歸生活的日常,好教育與好生活,就這樣彼此成全。教育對人的改變,是心靈的轉向,更是生活方式的重建。教育對當下生活的引領在于:讓每個生命都面朝真善美,聽得見人性綻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