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郭翰卿

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歡迎宴會上,曾將京劇和相聲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粹的代表向世界推廣。而在天津市河西區,有這樣一個聲譽在外的教師發展共同體,它就是“藝術語文”教研組。9年來,在河西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員、河西區首屆特級教師許冰的帶領下,教研組始終秉承一份文化自信,默默行進在研究相聲、京劇等國粹藝術與語文教育深度融合的康莊之路上。
談到當初為何想到要創辦“藝術語文”這個研究課題時,許冰表示,他從兒時就喜歡看京劇、聽相聲,從事教育工作后慢慢地把京劇藝術、相聲藝術作為文化去欣賞、審視,并逐步發現了京劇資源、相聲資源和語文教學的密切聯系。
自2005年起,許冰便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并創作了若干篇相關的文稿陸續發表在不同刊物中。在此基礎上,他又在2011年撰寫了專著《國粹聚焦課堂——京劇、相聲等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此書獲得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論文、論著評比一等獎。2019年,許冰還在天津廣播電臺相聲廣播介紹“語文教學和相聲藝術”的研究。在他眼里,沒有藝術性的語文課是枯燥的、乏味的、單調的;有藝術性的語文課是有趣的、靈動的、美好的。如果把生活與事業統一起來,把愛好與專業結合起來,能很好地避免職業倦怠,能享受做教師的幸福感,能享受快樂和諧的人生。研究“藝術語文”就是想讓更多的教師享受職業和人生的幸福感,讓更多的學生能熱愛語文、喜歡藝術、追求美好。
天津,是曲藝之鄉,相聲之都。京劇藝術高妙驚艷,相聲藝術雅俗共賞,素來為廣大市民所喜聞樂見,在河西小學語文教師中也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其文化、語言、組織、呈現等要素對教師素養提升來說同樣必不可少。因此,從國粹中完全可以汲取語文教育的滋養,厚培教師綜合素養之本。這樣的聯系超越了一般跨學科的范疇,直接向傳統文化借力,真正體現了“大語文之大”。也正因如此,“藝術語文”教研組應運而生。
馬場道小學教師馬順名說,生活有語文,語文即生活。當國粹藝術的技巧經過語文教師的揀擇與加工后,就讓語文課堂多了一些變化、多了一些貫通,多了一些聯系;讓老師多了一些底蘊,多了一些思考,多了一些技法;讓教育研究者多了一些選擇,多了一些認知,多了一些策略,這對于深入推進語文教學改革向更深水區發展具有非常現實的支撐意義與極為深刻的啟迪價值。這不僅極大地豐富了語文學科的教學資源,而且大幅拓新了傳統觀念下的教師教學理念與技法,并為同類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據了解,“雙減”落地以來,“藝術語文”研究組配合“雙減”開展“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素質——聽相聲、學語文”系列活動,現如今已開展二十余期。活動通過剖析不同相聲段子與語文之間的關聯,引導學生在相聲藝術中感受語文的魅力。
相聲、京劇藝術進課堂沒問題,深度融入語文課堂,能行嗎?——這是藝術語文初生之際,老師們時常發出的疑問。事實上,臺灣路小學教師劉娜的《相聲中的語用學研究與口語交際教學》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劉娜以馬季的歌頌相聲《登山英雄贊》為例,借用會話涵義理論的視角,從對話者合作原則中的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四個維度考量了相聲包袱的設置規律,即笑料來源于其不合理性。由此,啟發學生注意自己所說的話要通俗易懂,不能晦澀生僻;要言簡意賅,符合經濟原則;要避免歧義,言語有條理性。劉娜重點強調,在口語教學的時候要關注學習者當下生活的話題情境,從學生實際出發去創設情境,拓展交際。劉娜還表示,此段作品用第一人稱的手法,詳細敘述了中國登山隊1960年3月24日從營地出發,直至5月25日登上世界最高峰的整個過程。以諧趣的風格歌頌了新中國登山英雄的大無畏精神。
如今,教師們早已不再有這樣的猶疑。而與之呼應的,正是“藝術語文”在河西教育沃土上九年如一日的深度扎根與茁壯成長。尤為顯眼的是,近年來河西小語人在雙優課、素養大賽等活動中屢創佳績,其中相當一部分課例都運用了相聲或京劇中的技巧。
馬順名表示,一點成績背后,是一次次踏踏實實的教研、科研活動。組內堅持明確學習要求,完善出勤、交流與獎勵機制:原則上每月交流一次,具體活動多采用參與式的研究方式,如專題研討、教學反思、教學論壇、教學沙龍等。過程中運用案例微格分析法、在對比中精析名師課例、國粹名段。著力打造培養教師隊伍,適時在區內展優課,推成果,拔英才。當科研成果積聚到亟待梳理的狀態時,教研組萌發了把它寫出來的想法,由許冰撰成了《國粹聚焦語文課堂》一書,這也成為了對藝術語文階段性研究成果的最好注釋。
傳統藝術的融入,讓語文學科迸發出了生機與活力。《小小的船》這首兒歌因為語言優美又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所以多次被選入一年級語文教材。許冰表示,常規的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詩的意境,而去年河西區一位教師在執教這篇課文時卻遇到了這樣的情況:當學生品讀“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這兩句時,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這句話寫錯了。‘我在小小的船里坐’,這個‘小小的船’指的是天上的月亮,那么就是說我坐在了月亮上,坐在月亮上是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閃動的。因為星星本身是不閃的,它是透過大氣層,大氣層一直在移動,我們在地上看,才能看見星星閃光。”聽了這位學生的發言,老師感到非常吃驚。這首兒歌教過多次,還從未遇見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處理?教師思考片刻,巧妙地鼓勵學生說:“你說得很好,那你能改一改這首兒歌嗎?”學生想了一會兒說:“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見美麗的星星藍藍的天。”話音剛落,教室里了熱烈的掌聲。
學生即席提問,教師機智引導,既尊重了學生,又點燃了他思維的火花。在愉悅的氛圍中,教師適度地調整了教學的環節,很好地解決了課堂上出現的這一意想不到的問題。
許冰表示,“有規律的自由行動”是蘇聯著名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對我國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表演藝術的評價,它同時從一個側面也代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對京劇藝術的評價。“有規律”是指京劇表演必須遵循一定的程式。在京劇藝術中從劇本臺詞的寫作,場面的安排,情節的處理,到樂隊的伴奏,舞美的設計;以及從演員表演中的演唱、念白、做戲和武打,到臉譜的勾畫,服裝的穿戴等,都有著一整套“規矩”,不能有半點馬虎。“自由行動”是指雖然京劇的表演必須要遵守固定的模式,但又不能機械呆板的一成不變,而要根據劇情和人物等因素靈活處理。
河西區湘江道小學教師譚喆將《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與去年為黨百歲華誕獻禮排演的現代京劇《李大釗》相融合。本課對比的手法運用巧妙且鮮明,這與京劇中運用“急急風”鑼鼓點伴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相得益彰,可謂是本課的一大亮點。將京劇元素帶入到課文學習中,豐富了學生的認知,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更讓學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現代京劇如話劇般富有張力的劇情人物,如舞劇般新穎獨特的藝術呈現,如歌劇般極具震撼的舞臺效果讓觀者大開眼界。而這些藝術元素又有機地統一于傳統京劇的表演范式之中,始終保有京劇的原汁原味。
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門藝術。許冰認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評價京劇藝術的這句話,對語文教學同樣適合。特別是不同學段、不同課型的教學設計也要有不同的教學模式,但是“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要講求教學模式而不要模式化”。在備課時,要遵循一定的模式進行教學設計,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隨機應變。尤其是當學生在課堂上生成問題時,教師更要機動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教學預設,采取恰當的方法處理好這類問題。許冰表示,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孩子們的情感將會越來越豐富,思維將會越來越活躍。能否在“有規律”的教學中恰當地處理好學生的“自由行動”,將是對每一位教師的挑戰。
隨后,許冰又談到了相聲藝術中的常用技巧“三番四抖”,它是相聲組織包袱(笑料)的手段之一。所謂“三番”,簡單來說就是逗哏演員說三次結構相同的或者意思相近的話,然后到第四次的時候一抖,甩出的“包袱”竟是與前三次意思完全相反的內容,讓人感到非常意外可笑。也有時,相聲演員前面連續說三件相似的事情,然后第四次的事情突然發生了變化,竟然同前三次的事情完全相反,從而引發觀眾的笑聲。
許冰表示,曾經有一位教師在一次大型會議上執教“即興作文(借班上課)”。上課伊始恰到好處地使用了“三番四抖”的技巧,既消除了學生緊張情緒,又激發了學習的興趣。這位老師一上來就說:“聽說咱們學校的學生不怕寫作文,我先測驗一下,咱們先對幾個句子,看看能不能對得上來。”于是,便開始了他的鋪墊。“聽好了:同學們好!”“老師好!”“同學們真精神。”“老師真精神。”“同學們真活潑。”“老師真活潑。”說罷學生們哈哈大笑,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抖開包袱并產生笑料。
隨后這位老師又說:“再有一年多,我就70歲了,還能說活潑嗎?說什么比較恰當呢?”“和藹。親切。慈祥。”“你們想,一個70歲的老人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對,是健康!重來,預備,同學們真精神。”看似這是對這一輪的結語,事實上卻是新一輪鋪墊的開始。“老師真健康。”“同學們請坐下”“老師請站著。”說罷又是一陣哄堂大笑,學生再一次在老師的引導下抖響包袱產生笑料。
許冰表示,“三番四抖”的類似技巧,其實還可以用在指導學生朗讀上,前面鋪墊三番,第三番雖然不是笑料,但卻可以抖響讀的感情、讀的意境、讀的高潮。一位老師執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最后一句:“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時,是這樣引讀的:先讓第一名學生讀這句話,老師道:“就這樣后面有多少個屈辱!你來讀(指向另一名學生)。”第二名學生接著讀這句話,老師又道:“就這樣后面有多少個悲哀!你來讀(指向另一名學生)。”第三名學生接著讀這句話,老師最后道:“就這樣后面又蘊含著多少個仇恨和憤慨!大家齊讀。”教師先指名三位學生三次朗讀這句話,教師中間穿插提升學生情感的語言,第四次采用齊讀的方式“抖”響讀的高潮,使感情的基調得以升華。
如今,“藝術語文”已經在河西區開枝散葉,打出了屬于自己的影響力。組內骨干數十名,囊括二十余所小學,幾乎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動走遍河西區各所小學,每次活動都有上百名教師參與。
馬順名表示,藝術語文的宗旨是“草根研究,寓教于樂,提升素養,享受幸福”。其中“草根研究”的要領在于“接地氣”——要在“接地氣”的研究中培養扎根鄉土,為民從教的教師。京劇表演,往往唱腔優雅,文辭考究,美輪美奐,陶冶人心。相聲表演之佳作,往往思想陽光,諷喻深刻,雅俗并蓄,寓教于樂,富于文化韻味,在幽默之余兼具一定的人文性、思想性。“寓教于樂”的特色在于“寓教研于樂”,讓平淡的教研變得豐富多彩,余有“滋味”。“提升素養”著眼于從教根本,讓國粹藝術直接作用于提升教師人文底蘊。“享受幸福”重在享受過程,旨在維護教師身心健康,幸福從教。

許冰表示,“藝術語文”使語文課充盈著情感,充滿著情趣,在藝術元素的感召下,很多學生能如沐春風,陶醉語文的學習,很多學生用輕松愉悅的方式接近語文。特別是老師在引導學生聽適合他們的相聲中,學生的素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見,‘感悟’已經越來越引起語文教師的關注。聽相聲算不算得上是一種‘有聲閱讀’呢?我覺得可以算,而且形式生動有趣,語言通俗易懂,根據學生的語言基礎,聽相聲可以廣化、深化、美化、敏化學生的語言感受力,還可以讓學生們在笑聲中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培養學生對社會、對生活較強的感受和感悟能力,使他們在欣賞相聲的過程中智慧得以啟迪,高尚的情感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心理得以快速發展。”許冰認為,“藝術語文”有助于讓語文成為兒童用來與大自然、與人類文化以及與他人溝通對話的工具,促進兒童人格全面形成,為其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可以說,欣賞優秀的相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一條寓教于樂的路徑。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與內容”中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相聲藝術土生土長于中國,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許冰告訴記者,很多家長都反映,孩子從欣賞京劇、相聲中學到了很多知識。有些家長問孩子:“你最近這么多的成語從哪學來的?”孩子高興地回答:“聽相聲學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