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大學城實驗中學 張 群 楊寶星
為了讓學生在歷史學科中具有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參與實踐中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板塊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學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初中歷史教師在使用板塊教學模式時,應對以往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優化整合,并按照板塊分布開展教學,確保每一個板塊既是獨立的個體,又存在相互密切的關聯性,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層層深入,打造高效初中歷史課堂。
在開展歷史教學時,教師應充分遵循歷史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讓學生在收獲歷史知識的同時,把握學好歷史的學習方法,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滲透價值觀。
首先,簡單有序是板塊教學的特點之一,教師需要在授課之前對教材文本內容進行理解,通過大量查閱相關歷史資料,對某個教學知識點進行分割,使其成為多個教學環節,確保所有風格的教學板塊以并列形式予以排序,既可以將某個教學板塊予以單獨列出,又可以將所有板塊連接在一起,構建一條完整清晰的教學思路。
其次,板塊教學具有實用有效性特點。課堂教學效率既要保證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又要體現課堂整體教學綜合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授課時,應嚴格遵循課堂教學中的時間利用率、學生發動率、信息接收率以及教學目標達成率。板塊與板塊之間雖然屬于并列關系,但每個板塊又是較為獨立的個體,教師需在日常授課時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將所有板塊連接在一起,通過環環相扣的形式凸顯板塊教學模式的課堂實用性。
再次,板塊教學模式還具有靈動自然的特點。在新課改要求下,教師需在授課時改變歷史課程成人化傾向,注重培養學生歷史能力,依照教材內容構建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這就要求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既要具有歷史代表性,又要符合學生當前認知水平,多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教學內容,少講解過于繁瑣深奧的歷史理論。為此,教師需在現有教材基礎上對其進行創造,打造富有個性化歷史教學新課堂,充分發揮板塊教學模式中的靈動自然特點。
當前,較為常見的歷史教學板塊主要分為四種,第一種為類別式板塊教學模式,就是將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依照類別進行歸類,對當前現有教學知識實施系統劃分,以便學生在學習時能夠依照類別梳理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著重培養學生類別分類整理能力。第二種為線索式板塊教學模式,即在應用過程中需要依照歷史發展順序進行設計,通過靈活豐富的組合形式,打破固有教學的局限性,有助于教師依照教學內容予以大膽創新嘗試,培養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審美意識。第三種為認知規律板塊教學模式,主要是以人物認知為基礎,在板塊教學設計過程中,通過對人物的初步認知了解、聚焦功過是非以及歷史評價等相關板塊內容,讓學生對歷史人物予以客觀公正的了解,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學歷史知識。第四種為地點遷移性板塊教學模式,例如在學習近現代歷史時,教師可在授課時選擇較為有名的近現代史戰役,為學生講解作戰地與戰爭勝利與否的重要性,以便學生在通俗易懂的講解中,對近現代歷史知識予以更好地了解掌握。
教師在實際授課中應靈活設計教學內容,依照當前教學綜合實際情況,對現有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調整,既要滿足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望,又要保證教學重難點知識得以有效講解,達到高效完成課堂教學目標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圍繞“路”這一個主題線索,把整課內容設置三個板塊:大國風范——通向世界的路,主要講述唐朝對外交流的盛況;驚濤駭浪——生死茫茫的路,主要講述遣唐使、鑒真東渡等史事對中日文化交流的作用;大漠孤煙——飽經滄桑的路,主要講述玄奘西行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的相關史實。通過“路”這條主線劃分成獨具特色的歷史教學板塊。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本次課堂教學活動,最后以“敢問路在何方”啟發學生,以古鑒今。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使其在層層遞進的歷史知識講解中,客觀看待歷史。
在學習“三國鼎立”的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需要以新課標為教學出發點,明確本課教材知識中的重難點內容,然后依照教學內容進行板塊劃分,在劃分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三個國家的歷史背景以及知名戰役這三個方面劃分成獨具特色的歷史教學板塊。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本次課堂教學活動,教師授課結束以后,可以讓學生依照本課教學內容對所學知識思路進行設計,讓學生在動腦動手操作中復習鞏固本課所學知識重難點,借助歷史英雄人物故事強化學生歷史知識底蘊。
在備課過程中,許多教師需要對歷史教材版本予以深入探究,常常受教材慣性思維的約束,遵循固定模式設計課堂教學流程。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教材中有些知識缺乏連貫性,需要教師對這些課程進行適當調整、合理布局規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相關歷史知識。
例如:在學習有關“絲綢之路”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需要對教材中的先后講解順序進行調整,讓學生先了解秦朝歷史,再了解西域歷史,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致掌握西域范圍,然后再讓學生了解漢朝公主與匈奴通婚以及張騫出使西域等故事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該段歷史知識,這樣既能保證教學內容的銜接性與流暢性,又能讓學生在課堂參與分析過程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學習《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時,可以突破教材固有文本模式,以“一人·一路·一世界”為主題線索,將整個內容重新整合劃分。“一人”:鑿空西域第一人,主要學習張騫鑿空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學習張騫做人應具備的有膽識、有責任、有堅持的精神;“一路”:橫貫歐亞一條路,主要學習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內容,引導學生領略中國古代文化、經濟的交流。“一世界”:共筑和諧一世界。引導學生古今結合,以史鑒今,傳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采用板塊教學模式時,并不是隨著自己的性子喜歡講解哪個課程,就隨意更改教材先后講授順序,而是確保板塊教學之間的內容更加豐富嚴謹,以此達到促進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
教師需在板塊教學模式中跳出傳統應試教學模式的束縛,事先在網絡資源中查找相關教學所需資料,同時設置好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學習。
例如:在學習有關《偉大的歷史轉折》時,教師可以創設特殊的歷史情境,以普通農民侯永祿的五部著作“農民五部曲”中一個經歷者的視角,創設教學情境,劃分教學板塊。整個以親歷者的故事為線索,通過故事創設情境,劃分板塊,每個板塊著眼于解決教學內容的某一角度、某一側面的問題,內容優化,目的明確,情境生動。
在帶領學生學習有關“百家爭鳴”的相關歷史知識時,教師可以在網絡資料中尋找有關各家學者爭論學術的視頻資料,為學生創設“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該段歷史時期思想活躍后續歷史發展的重要性,同時歸納整理出先秦時期各路思想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以及主張思想內容,然后讓學生通過舉手表決的形式,在眾多主張性思想中,圍繞某個題目依照古人思想認知開展辯論,這樣既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又能讓學生在認知辯論中明是非,知對錯,使其在教師設置的教學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本課教學內容。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初中歷史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形勢,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板塊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形式各樣的板塊教學帶動下,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從而提高課堂整體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