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第九中學 黃曉燕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教育局 毛少彬
新高考背景下,語文學習越來越多地定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上。語文學習不僅僅是狹義上的學習知識,也要熏陶人的性格、人格,培養人的同情心和正義感,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通過詩歌鑒賞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達到高度的審美愉悅,使詩歌鑒賞發揮美化精神、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育人作用,是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依托語文學科特點,找準突破口,充分調動學生的個體生命體驗,能夠發揮出詩歌教學的美育作用,使學生在閱讀鑒賞活動中得到審美感受,提升審美品位,形成健全美好的人格。
語文課堂是一個生命律動的有機體,是一種健康、快樂、輕松的生命體驗過程。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學越來越關注學生整體學科素養的提升,同時也越來越關注對學生生命個體的情感熏陶和審美體驗的浸潤。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語文教學的外延被無限放大,巧妙地借助多媒體整合各種資源,把文學欣賞滲透到語文學習過程中,實現課內課外的有機融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聯想、想象等形象思維能力。
新教材中所精選的文章,更注重審美性和人文性,也更多體現出語文作為“文學”的特性。在眾多的閱讀文本中,詩歌無疑是一種最精粹的文學樣式,也是一種最切近心靈和最能透視人類靈魂的文學體裁。當代著名詩人邵燕祥這樣說過:“人間不能沒有詩,詩歌是人生命的花朵。”美學家朱光潛在《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中則強調“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賞詩的人不但對其他種類的文學可有正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得人生是干枯的。”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通過詩歌鑒賞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達到高度的審美愉悅,使詩歌鑒賞發揮美化精神、凈化心靈、激發其審美情感的作用,是值得中學語文教師深入探討的問題。從主旨的探究,意象的解讀,語言的品位,形象的剖析四個角度尋找突破,可以完成對高一語文必修上第一單元五首詩歌的審美閱讀。
新教材語文必修上第一單元學習任務群設置的人文主題核心詞是青春激揚,學習這幾首詩歌就是品賞青春詩意,探究作家詩心的過程。解讀一首詩,首先必須關注詩的題目,理解題目意蘊,再進一步細心研讀,披文入情,才能準確理解詩意。例如,北島名作《生活》,整首詩就一個字—“網”,但這一個字與詩歌題目巧妙配合,給我們留下很多遐想的空間,讓我們不由自主地產生對生活各種復雜多元的認知與思考。而高一必修第一單元郭沫若詩歌《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題目就給人昂揚大氣、縱情高歌的雄健有力之感,為馳騁想象感受詩意闊大之美奠定了基礎。
此外,在新詩的鑒賞中,還應了解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優秀的詩作都是扎根于現實生活的土壤中開出的藝術之花,是對真切的人生經驗的藝術再現。解讀相關詩作時,教師可以適當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經歷,讓學生明確詩人是在怎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什么樣的人生狀態中創作的,為學生切實、準確地感知詩歌的內涵做足準備。例如《沁園春·長沙》,故地重游的青年毛澤東佇立在橘子洲頭,發出了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叩問,激蕩起無數愛國學子的家國情懷。這首詩列在單元第一課,就是要讓我們深刻感知偉人的胸襟與抱負,領悟壯志凌云之美;就是要給高一乃至整個高中的語文學習定下一個昂揚壯美的審美基調。
再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為例,閱讀時一定要了解年輕的詩人滿懷被五四運動的時代大潮激蕩著的愛國豪情,從日本渡海回國,面對恢宏壯闊的海洋,聽著大海激越的濤聲,譜寫出一曲力與美的贊歌,讓我們領略到大自然的自由宏闊、雄奇壯麗,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而讀聞一多先生的名作《紅燭》,則不僅要關注20世紀20年代黑暗的社會現實,還要了解聞一多留學美國的人生經歷,他的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在面對歷史抉擇的關口,這位出身名門望族的青年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迸發出噴涌的激情。理解了這些,我們才能深刻體會詩句中洋溢著的熾烈的愛國熱情,才能激發出對人生價值、使命擔當的深入思考。
在品讀完這幾首詩后教師還可組織語文活動,請學生選出最能點燃自己青春激情的詩作,在班上誦讀,展示“青春的力量”,實現語文教學與立德樹人的完美契合。
意象是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載體,是詩歌表情達意的基本因素。一首詩從字面看是一字一句寫成,其實是通過各種意象的巧妙組合來反映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
本單元幾首詩歌中選用的意象基本都具備以下兩個特點:
1.內涵豐富。詩人在詩歌中經常選擇的意象,大都是春花秋月、水波云影,草木山川等相對美好的事物。這些事物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詩人寫入詩中,是再現,更是重構。詩是富于暗示性的,尤其是中國詩,往往用具有強烈暗示意義的物象傳達詩人內心對世界與生命的獨特感受。而詩中用來傳情達意的“象”—具體的材料,往往具有喚起多種意義的功能。這些意象在不同詩歌中反復出現,逐漸成為能引發特定聯想,代表特定情感的語言材料。它們在不同的語境可以產生出不同的意義。當學生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往往會迷惑于如何確定這些材料在特定語境中的特定情感內蘊。這就要求教師帶領學生縱觀全詩,通過對詩意的整體把握來判定某個意象的代表意義,逐步提升學生對詩歌的審美鑒賞能力。
2.情感豐盈。“詩言志”,詩歌創作的終極目標一定是表達某種情感。不同意象作用于人的感官往往會觸發不同的情緒波動。如明月勾起人的相思,流水使人傷逝,落葉引人悲秋,一條鄉間小道令人浮想聯翩……好的詩歌作品一定是詩人因某種生命歷程情動于中,從筆端流瀉而出時又恰巧撥動了讀者內心某一處敏感的弦。讀者覺得詩人恰好說出的正是自己一直都有,卻始終模糊、零碎,無法確切表達的感受,仿佛故友重逢,舊夢重現,產生出一種驚訝、愉悅、向往的情緒。同時,要產生這種同頻共振的閱讀效果,讀者也要調動起自己的內心積淀,從詩中所描述的一個個場面、事物、情態中去體會其中的意蘊,使自己的心和詩人的心一起律動,在這種共同的跳蕩中,主客體情感融為一體。
只有喚醒了讀者心底這種相似的情感體驗,才會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活動持續下去,就會影響審美感受的強烈程度,使人身心無比愉悅。只有在這個時候,學生才能真正沉浸詩中,如飲甘茗,齒頰留香,回味無窮,達到鑒賞的最佳境界。所以學習本單元必須抓住每首詩中的主要意象,置身詩境,反復品味,感受詩境之美。可嘗試舉辦詩歌知識講座、名家相關詩歌比較閱讀、詩歌賞析講解視頻觀看等靈活多變的方式,力爭通過本單元學習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另外,在本單元教學中穿插課前每日一詩活動,由學生課外搜集整理讀到的好詩,與課內詩歌相聯系拓寬視野,簡單賞析,感知意象,找到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的,是對詩人生活經驗的高度概括,能夠自由抒發強烈感情而又精煉準確、音調和諧、節奏感強、富有表現力。品讀詩歌不僅要揣摩諸多言外之意,讀懂詩歌深層意蘊,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而且要反復吟詠,把握節奏,在內在旋律中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賞讀《沁園春·長沙》,鑒賞語言就是一個很重要的 切 入 點。“萬”“層”“漫”“遍”“盡”“透”“染”“擊”“翔”……用詞準確、表意豐富、形象地渲染出一派絢爛秋景,何其壯美!而整首詞韻律和諧、音韻鏗鏘、一氣呵成,亦使人讀之心潮澎湃!《紅燭》先低吟、再提問,時而沉重,時而高昂,每一節結束以“紅燭啊”的感嘆句反復出現,既拉動情緒,又一詠三嘆,回環往復,是詩人實踐詩歌“三美”主張的典范。《致云雀》則以清新明快的浪漫主義表達,讓人感受到歡樂與光明的自由律動。
詩歌難于解讀,還在于語言表達的含蓄和跳躍。詩歌的語言如果太過淺顯,就成了寡淡無味的白開水;詩歌的語言如果缺乏個性,過于寫實,就會味同嚼蠟。好的詩句是跳躍的,留有空白的,蘊含著詩人閃轉騰挪,剪裁取舍的智慧。詩人很少把要說的話和盤托出,通常會借助多種藝術手法,如比喻、擬人、夸張、用典、象征、虛實等方式來表情達意。如聞一多的《紅燭》中,紅燭就是詩人的化身,是詩人灼熱而又復雜的愛國精神的象征。詩人反復吟唱,表達苦悶中的求索,彷徨中的堅守,字里行間充滿著鋪墊和暗示。閱讀時需要寧心靜氣,抽絲剝繭,反復吟誦,深入理解那些含蓄而又美妙的意蘊。
詩句之間不僅留有空白,而且也往往突破語法規范與邏輯思維規律,以取得一種出其不意的表達效果。如郭沫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就很不符合思維邏輯,但卻最恰當地表現出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昌耀《峨日朵雪峰之側》一詩中的“雪峰”“太陽”“蜘蛛”的跳躍組合,好像無章法,卻讓人感知到凝重和壯美。再如,流沙河名篇《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寫蟋蟀“一跳跳過了海峽”,貌似荒誕,卻正是對濃濃鄉情的大膽夸張。所以讀詩就一定要有一雙慧眼,補出空白,猜出冰山一角背后的全景,善于尋找“那些明亮的珍珠”,扣住詩眼,帶動全篇,完成對詩作的美感體驗。
在閱讀鑒賞中,通過認知、感悟、理解、品味等一系列心理機能的活動,形成審美過程,培養學生感悟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想象能力。詩歌是想象的藝術。詩歌中的形象豐富多彩,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詩人筆下的世間萬物,在詩歌創作時都少不了聯想與想象這一心理過程。想象搭建了詩歌寫作與詩人現實生活的橋梁,也是詩歌鑒賞的必由之路。讀詩其實就是對詩人想象活動的再經歷。讀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面對詩中色彩斑斕的秋景,我們必須借助聯想和想象去再現畫面,才能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一代偉人的革命理想和豪邁激情。而從“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青年才俊身上,就要聯想到當代青年的使命擔當。讀雪萊《致云雀》,當看到詩人運用通感把云雀嘹亮的歌聲想象為劃破夜空的星光,我們也要展開想象的翅膀看看那一抹星光是如何刺破了黑暗,沖向了自由。
對于中學生來說,應該借助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去擴充作品的內容,來再現形象,從而準確把握負載于這些形象的深沉情感。對詩中情感的體味,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讀者內心情感積淀的影響。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潛意識中種種曾經的愉悅、快樂、傷感、悲哀等經歷,既會被詩中的情感觸發而蘇醒,又會反過來加深對詩中情感的理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生命意識已經覺醒,自主性不斷增強。此時,教師應致力于啟發學生的想象與聯想,引導學生走進詩人所創設的藝術境界,以自己的心靈去貼近詩人的心靈,以自己的情感去擁抱詩人的情感。主客體情感強烈共鳴之后,鑒賞者自己的情感與詩中表達的具有普遍性的人類情感協同一律,就會產生巨大的審美愉悅。在鑒賞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絕不應以自身的感受代替學生的感覺,越俎代庖,替他們直接解說詩的內蘊,而應循循誘導,使學生思維在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調動起自身的生活常識、情感體驗,通過大膽的聯想與想象,去選擇和判定詩中的情感,實現重構。
詩中的情感結構是詩人以藝術的形式所表現的對生命真諦的感悟。在閱讀中讀者融入自身的情感而建構起意境,并從中得到精神的滿足,這種滿足不是一種實際的生活的滿足,它是人在藝術中找到了自我,認識了自我的結果,使人對自身生命的領悟更進一步,從而得到巨大的愉悅。這種愉悅超越了塵世凡俗的快樂,是經過了藝術純化的情感,因而是美的。教師要激發學生自身的機制完全投入詩中去運轉,從中得到自我的發現和認識,才能使他們最終得到這種審美的快樂,這就是詩歌審美體驗的達成。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尤其是在新高考背景下,詩歌鑒賞可以快速促進我們閱讀品質的提高,引導我們辨識美丑善惡,進而提升自身素質修養。詩歌就像一粒靈丹妙藥,它是鏈接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邏輯紐扣,以其獨特的想象與聯想豐富我們的閱讀視野,激活我們的想象力和意志力,使我們能夠逾越一座又一座艱難險阻,達到一個又一個人生的高度。
總之,鑒賞詩歌是一種非常復雜的閱讀實踐活動,也是一條鍛煉思維、美化情操,使學生獲得審美滿足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運用多種手段,創設閱讀氛圍,觸發學生的審美感受,使學生在鑒賞活動中得到審美愉悅,提升審美品位,凈化心靈,形成健全美好的人格,真正發揮出詩歌教學的美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