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松濤小學 林玲鋒
隨著社會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對信息技術的教學有了很大的期待,特別是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更是被認為是學生提高信息素養的重要途徑。所以小學信息技術課堂要想高效地完成課堂任務,離不開環境、教師與學生的有效配合,因為信息技術課堂環境與傳統教學環境不同,學生更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促使老師停止授課來組織課堂秩序和紀律,這種行為還會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導致問題行為的頻頻發生,嚴重影響教學效果。面對這些問題,應該仔細分析學生出現問題行為的原因,針對這些原因找出解決方法。
通過長期的一線教學經驗和文獻查找,對學生在信息課堂上容易出現的問題行為進行分析,發現主要原因為教學環境、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環境具有時代性、趣味性,深受學生喜愛,它有著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工具——電腦。電腦的游戲、娛樂功能淡化了人們對它是信息技術學科工具的認識。信息技術教室里學生的座位因電腦的排列而相對分散,教師因為電腦顯示器的遮擋不容易管控學生的學習行為,這造成了學生容易出現不認真聽講、注意力不集中、聊天等問題行為。家庭學習環境方面,由于家長對信息技術的不了解,會曲解成“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有什么重要的,不就是玩游戲唄”,還有的家長因為孩子沉迷于游戲等原因對信息技術教學視為洪水猛獸,擔心孩子借機玩。甚至擔心孩子因為電子產品輻射對人體有不易覺察的影響而排斥信息技術課堂。這些因素也間接地影響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從而產生課堂問題行為。
1.教師層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向學生征求意見,面對一些影響學生學習的問題,得不到反饋,導致一些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阻礙教學的開展。教師對課堂管控能力不足也是影響學生出現課堂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生在課堂上出現遲到、交頭接耳等情況則是教師管控能力不足的體現。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內容的編排和難易程度不合理。在教學過程中,有一部分老師察覺到目前使用的信息技術教材在內容編排和難度兩個方面不合理,學生不能有效掌握知識,這些因素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學生上課不認真,偷玩游戲等問題行為。教師教學評價體系不足,表現優秀的學生得不到表揚,表現較差的學生得不到批評,造成學生在課堂上出現問題行為,比如不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不認真聽講等,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學生層面。在學生層面導致學生課堂出現問題行為發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不重視,對自己的價值與意義沒有正確的認識,致使學生缺少學習動機。越不重視信息技術的學生,在課堂上越容易出現不認真聽講、注意力不集中、聊天等問題行為。而引起這種情況的原因卻有多種,主要是學生自身對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沒有正確的認識,每星期只有一節課可以操作電腦,知識點遺忘得比較快,教師教學方式不合適使教學內容及課堂枯燥乏味、晦澀難懂,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學生自我管控能力差,在進行信息技術操作時,會出現偷懶、玩其他軟件、隨意交頭接耳等情況,很大原因是教師使用不夠恰當的教學方法和進行有效的教學評價用來督促和激勵學生,于是學生會在課堂中出現問題行為。在一些班級中,教師沒有制定相關的行為規范,一個課堂缺少行為規范,學生沒有參照來規范自己不對的行為,也不清楚有礙課堂行為指哪些。規定課堂行為規范的目標是使學生對約束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能力,盡量減少發生問題行為,以保證信息技術課堂的順利進行。而部分的學生從未與教師一起探討過信息技術課堂上的規章制度,孩子們不明白哪些課堂行為準則是要遵守,所以課堂問題行為就在課堂上出現了。
1.提高家長參與度。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會碰到很多產生問題行為的孩子理直氣壯地表示家長認為不用認真學習等來自家庭的影響因素。面對這些因素,我們可以創設各種各樣的活動讓家長來參與,潛移默化地影響家長。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層出不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各種軟件建立班級評價體系,比如班級優化大師記錄孩子課堂行為并通過網絡讓家長了解孩子課堂行為。比如通過學生作業展示小程序,上傳學生作品,讓家長通過手機就可以了解孩子在信息技術課堂學習的知識點,家長通過網絡了解了孩子在信息技術課堂學習的內容與自己認知不一樣后,慢慢對信息技術課堂進行改觀。在教學過程中可生成成品的作品,讓學生帶回家給家長。比如:三年級學打字時讓學生寫出對父母的悄悄話,打印出來裝進信封交給家長;畫圖軟件讓孩子畫出自己的家,有條件可以彩色打印出來貼在自己家,或者讓家長作為自己的手機屏保來激勵學生;四年級用Wrod 文檔制作賀卡送給父母;五年級用圖像軟件合成家長相冊,在家長生日送上祝福;六年級設計家長打開就可以看到祝福的小程序……這些愛的禮物相信沒有一個家長會拒絕,通過這些作品家長不但了解了信息技術課堂學習的內容,也讓孩子獲得知識和感恩之心雙重成長的喜悅感。在這樣的影響下相信家長對信息技術課堂一定會越來越認同,從而影響學生,改變學生對信息技術課堂的認知。學生在家長對作品認可及喜愛的基礎上也會對信息技術課堂越來越喜歡,越來越期待自己能做出更好的作品,這樣信息技術的課堂問題行為就會越來越少。
2.校內與其他學科融合。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中能把抽象的文字及晦澀的概念進行生動直觀的表現,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使學生能通過視覺角度去觀察事物,更準確地理解事物的本質,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如語文教師在上《圓明園》《長城》《草原》等課文時,帶領學生一起上網查資料,并將它們整理成PPT、Word 等;數學學習立體圖形等課時,就結合信息技術的插入操作制作成展開圖;利用音頻軟件朗讀課文等;科學課學習《種子的發芽》時利用視頻課件讓靜止的發芽圖動起來;這些都可以在了解學生各學科學習內容后與學科老師和學生共同隨機生成新的學科課堂內容,讓學生體驗用技術支持學習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一來家長體會到可以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其他學業的進步,一切有色眼光會慢慢消失,因家庭環境帶來的學生課堂問題的負面影響也會越來越小,直至消失。
1.小組合作方式。通過前面的分析會發現,學生出現問題行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不喜歡教師的教學方法導致缺乏學習動機,學習興趣不足;學生自控能力差,而教師又沒有有效地監督手段等。教師就可以通過小組協作學習的方法減少上述問題的發生。按照成績、性格、性別不同的原則進行分組,同時安排相應的職務,并且通過職務輪換的方式培養每位學生的責任意識,保證學習有序進行。如編程課,讓組員成立項目組,組長是項目負責人,組員分工成程序分析員、編寫員和測試員。組長先帶領團隊完成項目分析,美工較好的同學處理背景角色,全體組員分工完成代碼編寫,最后大家當測試員最終完成小組作品。學生用協作方式體驗了項目編程的真實模式,既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又培養學生的協作技能,使學生真正愛上信息技術課堂。
2.自主學習。“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是新課改實施以來的重要的教學模式之一,被廣泛應用。它主張學生自主學習,這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優化課堂環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要為學生營造信息技術課堂自主的學習環境,它包括學習資源環境和人際環境。學習資源要豐富有趣,更容易獲取。例如創建涵蓋了圖片、背景、動畫、音樂、文字材料等教學元素的素材庫,由學生根據學習需要去選。而人際交流的環境應該是自由、友好、安全的。如學生互助、師生協商,分組討論等。教師應成為指導者,學生遇到困難有人幫,犯錯被寬容。學生還可以滿足個人學習習慣:如聽音樂、走動交流等,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能被容許。由于小學生在行為、認知、經驗等方面的不足,教師則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當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困擾時,積極為學生解答,在豐富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
3.合理運用教學資源。當教材內容不符合學生的需求,教材的有效性就不能發揮出來,還會導致學生出現各種問題行為。教師要以學情為基礎,對教材內容深入的解讀后,根據學生的能力、學習需求合理安排課程,充分發揮教材的有效性。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行業的多元、多樣化應用,網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學習資源,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信息技術來豐富課堂教學,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教師還可以在互聯網上下載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素材,像一些視頻、圖片等,為傳統的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經驗利用信息技術制作上課所需的課件,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搜索各類信息、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實踐,體會信息技術這一學科的魅力。多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內容,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是取自多方面的,不僅來自教材,也可以是生活場景、突發事件或者學生。如在某個節日孩子們送上賀卡時,便可以組織三年級孩子畫賀卡、四年級制作Word 賀卡、五年級制作PPT 介紹節日、六年級制作節日動畫……學生學習自由、空間也大,學習的自主性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4.適時鼓勵。對于處于小學時期的學生來說,表揚和認同對于學生的發展十分重要,而課堂上教師卻容易忽略表揚和認同,在大多時候,學生會希望教師能關注到他,但是用錯了方法,從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在課堂上,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教師要積極進行鼓勵和表揚,滿足學生的自信心。適時的鼓勵,不但可以強化學生的積極行為,使學生課堂上認真規范的聽課,還能夠帶動周圍學生遵守課堂紀律,認真學習。在面對課堂上學生出現左顧右盼、開小差等行為時,教師不能上來就進行激烈的批評,而是可以進行眼神交流、委婉的暗示等對學生進行提示,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從而改善自己的行為。
5.制定行為規范。課堂行為規范可以對學生產生一定的約束,從而減少課堂上問題行為的出現,保證課堂的有效進行。對一些違反規定的行為進行對應的懲罰,對嚴格遵守規范的學生進行獎勵,以此可以促使學生問題行為的減少。在制定信息技術課堂行為規范的時候,我們讓學生參與進來,如果由教師一人制定,由于處于不同年齡,教師無法正確把握學生的行為心里,無法制定出讓學生接受的標準,而不合適的行為規范又往往會適得其反。所以在制定準則時,一定要讓學生參與其中,與學生共同探討,傾聽學生的想法,聆聽學生的建議,讓學生自愿接受這些規定,由“他律”轉化成“自律”。比如先擬出初稿,學生廣泛討論,逐條審核,逐項表決,使學生最終自愿遵守并執行班級課堂公約。課堂行為規范可以對學生產生一定的約束,違規必罰,守則有獎,這是減少課堂上問題行為的出現,保證課堂有效進行的重要保障。
6.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評價是一個課堂必不可少的環節,好的評價策略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有效性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鼓勵性評價以及以過程性評價為導向的評價,可以很好地避免主觀的、以結果定結論的評價。信息技術課作業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老師應注重過程性的、多元化的評價,減少主觀的、標準答案式的評價,除了老師的評價外,還可以有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互相評價、避免評價的片面性,要多角度。更加全面、客觀、科學、合理的對學生學習活動評價。好的評價不僅可以讓學生得到鼓勵,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讓學生體驗評價過程的快樂。如在執教《美麗的校園》中,筆者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并提問:“這個作品,你覺得哪些地方好或者不好,為什么”,等同學回答完,作品被評論的同學很失落。發現錯誤后我改變評價策略,讓學生自己先說:“我畫的校園哪里最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先自我評價,說出作品的優缺點,然后引導、鼓勵其他學生各抒己見,甚至可以就作品的優缺點進行辯論,如此一來,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的意見得到理解和尊重,學生在辯論過程中,學會欣賞,學會思考,學會自主學習,有利于每一個學生的進步。由此可見,鼓勵性評價的意義之重大。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對學生產生問題行為的原因主要有教學環境、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面對這些問題,教師應該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及站在學生角度進行思考。如果教師能深入調查,找到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一定能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濃厚興趣和滿意度,減少甚至杜絕問題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