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樂縣洪水小學 魏生堂
在小學中,數學一直是最基礎學科之一。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將直接關系到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課堂提問是當前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高效課堂的基礎。可見,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不斷調整和優化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意義和作用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策略進行了探討,以供小學數學教師參考。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心臟。”這句話從根本上說明了教學過程的重要性。在課堂中,若缺乏提問環節,那無異于教師在課堂中自我地講述知識,全然不顧學生的學習需求,沒有了課堂互動,只會讓課堂氣氛沉悶。在知識講述過程中展開提問,能使學生更長時間保持高度專注,增加學生的緊張感。從教學效果方面來看,通過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提問,能使學生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目前,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身在教室中,心在教室外的情況。數學教學特點就是相對抽象,不好理解,而小學生受年齡的影響,認知能力與理解能力較弱,這就要求教師能通過新穎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思維,使其能保持高度專注。小學生年齡較小,自制能力較差,加上剛接觸各種數學知識,難以快速消化和理解,因此,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種問題,導致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厭煩等心理。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通過提問題的方式了解小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以此更好地對課堂教學的節奏進行調整。在課堂教學實際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常常發現在課堂中提問的學生群體較為固定,部分學生不愿意提問,如果沒能對其進行科學的引導,很容易導致小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降低,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其放棄數學學習。
隨著教學手段的不斷豐富,我國教師也對課堂方法有了獨特的見解,他們一直認為課堂中教師有效的提問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提升學習專注力。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認識:有問題才會思考,思維邏輯能力的提升與提出問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完善教學方式,讓“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成為教師教學的重要目標。通過提問能讓學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使學生能更加積極地思考問題。小學數學課堂中恰到好處的提問,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提升學習熱情。通過提問,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程度,判定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制訂完善的教學計劃,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通過學生及時反映的回答,使學生提升思維邏輯能力。教師通過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更好地引導學生強化重點、突破教學任務,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學開展過程中,對大部分小學生而言,小學數學都是一個具有相當難度的科目。隨著教育改革中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不斷提升,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計劃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為了更好地保證教學計劃可以落實,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有效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預習情況以及復習情況。通常情況下,課堂提問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進行的提問,其指的是在教師的組織下由學生參與的一項課堂測試。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小學生的知識薄弱環節和不足之處。因此,教師可以更加明確教學的起點和接下來的重點,這對于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幫助。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在開展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思考,通過運用各種策略讓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到提問中。此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實際情況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針對性地對問題進行設計,讓小學生可以主動參與提問中。通過反復的提問與回答,不但可以更好地活躍課堂氛圍,也可以有效地培養小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最終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會根據教材內容和考試重點設計很多問題,并且在課堂上頻繁提問,因此許多教師只會注重問題的數量而不關心問題的質量,只想利用問題來讓學生熟悉知識和重點,以便于提高學習成績。但這種方法卻很容易讓學生面對教師的問題產生疲勞狀態,無法真正地去消化問題的內容以及所包含的知識,只會對重復的聯系感到枯燥無趣,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在課堂上一般教師是提問的主體,學生即使有問題也沒機會提出,很容易造成學生不愿再去提問。
由于教師成了提問的主體,導致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從沒時間提問轉變成不敢提問,最后甚至會產生不會提問的情況。教師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只有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提問題,圍繞著學生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講解,再對學生想不到的問題進行補充,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對于數學教學來說,學會提問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數學的學習核心就是要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學生不會提出問題的話,學生也很難找到正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進而陷入迷茫,這對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在傳統課堂上大部分教師設計的問題要么過于簡單,要么過于復雜,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尤其是類似一些基礎知識和變種問題,同時會以考試重點為主,基本忽略了學生的思考能力,無法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而那些特別難的問題又極大地占用了課堂時間,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問題設計的有效性,確保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探索和研究欲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傳統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能在課堂中熟練掌握理論與知識計算。而新教學概念指出,不僅要加強學生的理論知識,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應起到足夠的重視,還強調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正確引導學生。課堂提問作為常見的教學手段,其能更好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自主觀察與解決數學問題。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此需要教師對課堂進行全面的組織和引導。此過程中,教師通過對課堂提問進行靈活的應用,能更好地完成對小學生的引導目標。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重視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針對性策略。這是由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同一個教學情境中,可能會存在較多的教學問題。除此之外,問題不具有針對性還會導致小學生不知從何思考,最終導致學生的數學思維受到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只有通過針對性的提問,才可以幫助小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理解并掌握相關信息。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標,教師要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明確地給予小學生正確思考方向的暗示,通過這樣的方式避免小學生的思考范圍過大,避免答非所問、無法回答等問題。例如,在“圓柱與圓錐”這一知識點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將問題針對性地指向圓柱或者圓錐,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小學生跟隨教師的節奏進行思考。
不同小學生的個體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區別,其對待問題的思維也存在一定的區別。在這樣的情況下,同一個問題對不同的小學生產生的效果也相對不同,需要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過程中,對問題的難易程度進行合理的把控,保證問題難度與小學生思維能力存在一個較好的適應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在進行課堂提問的過程中,充分適應學生的個體差別,分層次、分群體地進行課堂提問。例如,在開展“圓的認識”這一知識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圓形進行展示,隨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圓的基本概念的討論。同時,引導小學生對圓的各部分名稱、特點以及關系進行討論。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幫助學困生以及一般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并提供給這些學生一些展示的機會。在針對滾動過程中圖形中心點移動情況等問題進行討論的過程中,由于問題本身較為困難,則需要選擇一些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來回答。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激發小學生自信心,并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伴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改革以及新課改要求的不斷落實,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也緊跟時代腳步,將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提問劃為了教學重點。其目標是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強化學生體驗,拉近師生距離,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進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以上目標的實施都離不開數學課堂中提問的系統性。教師要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幫助小學生形成科學的數學思維,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好地加深學生的數學能力和對知識的印象。為此,在進行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應保持系統性提問的原則和策略。例如,在進行“面的旋轉”這一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幫助小學生掌握圓柱的特點,教師應在進行課堂提問的過程中,首先引導小學生對圓柱面的特點進行思考,隨后由上下面、側面的順序分別進行提問。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小學生逐層了解和認識圓柱,最終幫助小學生將各種知識點進行系統的組合,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性。
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學數學教師不但要重視基礎知識點的教學,也要開展啟發式教育,幫助小學生開發自身的數學思維。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標,教師要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將課堂提問設計得更具有啟發性,避免傳統教學中機械的課堂提問。在進行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應在確定中心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個人的理解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創新的同時,支持學生一些新穎的想法。以“圓的認識”這一知識點為例,教師可以在完成圓的特征相關知識的教學后,以課堂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生活中的車輪、井蓋會設計成圓形,并引導小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發散性思考。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小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圓形的特征,同時培養其靈活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想要對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行充分的培養,對部分問題,教師不應急于讓小學生給出答案,也不要急于將答案公布給小學生,而是要通過引導小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深入思考,可以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考習慣。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地提升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例如,在“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對三角形、四邊形具有的特點進行深入的思考,并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好地引導小學生通過自身的思考得出結論,并加深小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
加強解題思路的訓練,旨在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改變以往傳統的死記硬背數學知識與公式的記憶方法,突破生搬硬套的思維定式,幫助學生整理思路,更好地解決問題,使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與學習習慣得以養成。教師可以從啟發誘導的方式入手,在課堂上設置有效的提問,讓學生提取數學題干中的關鍵詞,提煉出對解題有用的信息;用鼓勵的口吻引導學生講出自身的思路與想法,使其他學生能集思廣益,活躍全體學生思維;多用褒義詞鼓勵或批評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數學題目,掌握解題思路。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筆記本,對知識點做好課堂筆記,夯實知識點的掌握;還可以準備錯題本,將易錯題整理到錯題本上,使學生能及時查看了解自己的不足,進行查缺補漏,掌握學習方法策略,獨立完成學習任務。
總而言之,課堂提問作為一種傳統且經典的教學方法,能帶來很多益處。若教師能使用得當,就會在教學中得到較為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師應重視課堂提問,提升課堂提問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作為解決題目的基礎,更是能保障課堂效率與質量的最好方式。鑒于此,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應注意設計科學合理的情景提問環節,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通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興信息技術的應用、解題方式的講解、解題思路的強化等,引導與幫助學生完成教學內容,提升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學生能在相對輕松的教學環境中掌握數學知識,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