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第二中學 李建軍
隨著教材的不斷改編,中學生在高深的課程學習中逐漸失去了方向,減負已成為時下熱點話題。國家教育部門出臺了相關政策,以規范中小學教育,在教育界引起了共鳴。本文主要以中學數學教學為例,對減負增效展開論述。
減負增效,首先應科學把握“減”與“增”的關系,減去的范圍利用增去填補,實現二者辯證統一。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文化知識教育是這一項工程的靈魂所在,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美育、智育以及法治教育則是系統工程中的結構框架。減負增效要求教師在新時代教學中應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手段,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重德育、智育,重道德修養,重視學生創新思維培養,重視體音美等藝術方面課程,重視學生的心理變化,重視學生對教學方式的建議等。改善傳統以成績定好壞的教學現狀,改變傳統重文化知識,重視考試成績,重視智育而輕德育的現象,從本質上減負,并將缺失的部分利用“增”進行填補。新時代應加強中學生素質教育,端正學習思想,科學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遵守校規校紀,逐步養成勤勞、節約、求知、集思廣益、博學慎思、不恥下問的良好品格,在人際交往上養成禮尚往來、溫文爾雅、團結友愛、自尊自強的自我約束行為,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除了轉變教學理念以外,提升效率也是減負增效的前提。減負不是教育目的,而是將學習變成有意義的事情,轉苦學為樂學,旨在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以及教學質量。學生是學習中的主體,也是教學質量的直接體現,而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成績是正相關的,為學生構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其教學成果遠在填鴨式教學之上。數學知識復雜抽象,教師亟須采取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為學生設置知識懸念,讓學生在質疑中求知,產生學會而后快的自信。此外,教師還應重視問題教學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敢問、敢答,才能發現問題的存在,才能在質疑中提升自己。因此在中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構建教學與問題一體化發展的全新課堂。對于減負增效的教學模式來說,敢于提問不是教學目的,而是引導學生在勇于發言的過程中,養成善于發現問題的習慣,在課堂中有問題可問、會問,進而提出高價值的問題。對于數學教學而言,有價值的問題必定是建立在學生的學習基礎之上的。
減負增效主要包括在新時代教育必須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增強教學實效性;建立科學合理的校規,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確保在校學習效率與成果相互協調;創新作業設計,削減數量,改善作業批改對策,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欣賞學生超乎他人的優勢;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升教學效率;教師應不斷的加強學習,促進教師綜合素質的發展,提升師德水平。減負可以看成減去對教學意義不大的板塊,增效就是提升教學效率,引導學生掌握有價值的內容,以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原則,通過科目的不同之處構建相對應的減負增效實施策略,真正實現教育價值。
課堂教學目標不僅要建立在教材內容上,還應以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為基礎,力求每一節課達成規劃目標。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主,教師可以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對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人教版初中教材為例,內容宏觀區分為四大板塊: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大板塊的知識被編排在不同的教材冊子中,知識點又存在串聯,相互之間又具備知識點的系統性,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優化教學方案,調整課件內容,刪減或增加需要傳遞的知識,根據實際需要來切合教學目標要求。
基于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分析數學教材,對其中能整合的內容,一定要將其聯系起來,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構建完備的數學知識網絡,同時增強學生的整合意識以及系統性思維。比如,在七年級上冊需要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在九年級上冊需要學習“一元二次方程”,這兩部分內容就是遞進的。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將七年級和九年級這兩部分內容整合起來,實現貫通教學。另外在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幾何圖形初步中,學生就會初步接觸三視圖。在這一學年學習的是比較淺層面的三視圖知識,而在九年級下冊,學生就需要深入學習三視圖這一部分知識。可以看出,在數學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是逐漸讓學生深入學習的,但是在一開始接觸時,就應該給學生建立一種深入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能有主動探究的欲望,便于為后續的數學學習打基礎。
課堂氣氛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因此,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視角上,打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必須引導學生參與課程,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提出問題,這是互動的主要途徑。學生在回答問題遵循答錯了可以重新答原則,不懂的知識點可以重新提問,想不起來的內容可以慢慢想,自己有異議可以及時表明。課堂是教學基地,既是教師的平臺,又是學生的平臺,因此教師應將課堂小部分時間留給學生,為學生打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數學知識概念抽象,邏輯推理需要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并非教師的粉筆和黑板就可以完成教學,在減負增效的教學環境下,教師應創新教學手段,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適當與學生互動,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掌握高難度知識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實現對課堂融洽氛圍的營造。比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置身數學情境中,去理解數學問題。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還可以在課前設置一個有趣的話題,引發學生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以更輕松的狀態融入其中,整體課堂氣氛十分融洽。比如,在七年級“一元一次方程”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先從方程的歷史引入,讓學生說一說是否知道方程的由來,結合教材中閱讀與思考部分的知識,讓這一討論話題內容變得更豐富。學生可以在這一討論過程中,接觸更多的和方程相關的知識,也能對這一部分數學知識的印象以認識更加深刻。同時在討論的過程中,激活自己的思維,提升后續學習效率。
學習貴于積累,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學習收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制定階段性的教學目標,將知識點縮到最小范圍,即每節課堂需引導學生掌握一個知識點。數學側重于實踐,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較高,教師盡可能避免知識點的堆積,應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為學生剖析知識,便于學生理解。例如,七年級學習的二元一次方程,其中有一道應用題型,反映了二元一次方程組在求函數解析式的主要應用方式,其介紹了待定系數法,教師可以適當刪減這一板塊,將二元一次方程教學作為重點,利用例題或者課后習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反復的鞏固練習中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教學的重點更突出,同時響應“雙減”政策的號召,就需要對課堂進行一定的拓展以及延伸,在當前信息化時代下,這一目的是很容易實現的,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術來輔助數學課堂。比如,教師可以將本節課中的一些重難點知識制作成微課視頻,這種有針對性的視頻,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幫助。有很多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時候,需要一定的時間,他們可能在課堂上一時間未能順利理解這一部分知識,但是如果再給他們一些時間,或者讓學生換一個場景,再次學習這些數學知識,學生可能會有更好的表現。比如,關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合并同類項與移項,就可以用微課視頻或者課件展現一些關鍵點,如移項法則,便于學生查漏補缺,攻克重難點。而將這些知識單獨展現出來,也就能讓學生意識到這些是重點部分,從而讓學生重點把握,進入高效學習。
教學容量適當主要是指章節里面的部分知識點復雜難懂,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應對于相關知識進行分解,重新構建知識要領,引導學生分段探索。反之,教學不僅達不到預期目標,還無法獲得學生對于知識的認可,甚至處于懵懂狀態。結合減負增效的運用,教師應創設教學情境,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發現知識的興趣點所在,結合情境實現自主學習,因此,教學容量要適當,必須建立在學生的掌握能力上。對部分教學容量較大的知識,教師可以相應的分解,但對教學容量小的課程,教師也可以進行相應的拓展。例如,七年級教材中“平移”這一課程的學習,教學容量相對較小,此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知識點進行拓展,引導學生了解建立在平移基礎上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又如“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學容量較大,教師可以根據知識的間斷性將其分解,進行多次授課,讓學生循序漸進地了解知識之間的串聯性與相似性。
數學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重視知識點的鞏固,而鞏固知識點的主要途徑就是課堂、課后的例題練習。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廣大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視給學生減輕作業的實踐。所以教師在讓學生進行課后練習的時候,不能開展題海戰術。可以多設置一些綜合性或者實踐性比較強的題目,或者多開展隨堂練習,以充分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讓他們實現快樂學習。例如,八年級乘法公式的學習,其中的分解因式錯綜復雜,學生在課堂中應積極投入練習,通過做題掌握相關概念,實現知識點邊學習、邊消化。總而言之,數學課堂實現減負增效應根據知識點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制訂針對性計劃,了解知識點的側重點。
教師要明確,“雙減”減的是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不是整體教育質量。所以在當前的教育活動中,一方面要減負,另一方面要增效,而增效的實現,最關鍵的就是學生。他們必須十分明確,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能用非常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數學知識學習。教師在課堂上只能給學生講一些具體的學習技巧,但是無法跟隨在每一名學生身后查看,他們是否認真思考了。所以增效的關鍵點就是學生能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嚴格要求自己,給自己制訂詳細的數學學習計劃。基于此,教師需要給學生一定的引導,可以從一些小的方面入手,比如,堅持做好課前的預習以及課后的復習。在一開始,可以給他們提供明確的預習任務,學生則可以按照這些任務,逐步展開預習活動,提升效率。復習也是一樣的步驟。久而久之,學生會掌握預習以及復習的技巧,更明確自己應該如何學習數學。后續的預習以及復習,就不必教師再提出過多要求。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鍛煉的是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面對數學問題,他們會更明確如何解決。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也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從深層次激活他們的數學學習動力,學生會越學越順利,實現增效的目的。
傳統教學模式的課堂基本是以教師的傳授為主,因此很容易給學生帶來過多的壓力,在這種相對緊張的學習氣氛中,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對學習恐懼的情感。因此教師一定要創造一個活躍輕松的學習環境,讓課堂充滿樂趣,讓學生能在放松的環境中展開自己的思維,激發學習的欲望,讓課堂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獲得提升。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生動的語言提出問題,并結合多媒體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雞兔同籠的問題時,可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并提出問題“籠子中有雞和兔子兩種動物,他們一共八個頭,二十二只腳,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一共幾只兔子、幾只雞啊?”在初次面對這種問題時,很多學生會遇到一定的瓶頸,這時教師可以利用風趣的語言去引導“同學們,如果那些兔子突然站起來了,那還有多少只腳啊?”這樣的語言除了可以啟發學生的思考,還能加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進而讓學生思考出問題的答案。像這樣以風趣的語言或課堂游戲為主的互動,可以有效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直觀感受以及思考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加強與生活的聯系,如在百分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商場作為情境,對學生提問“商場中有兩家玩具店在舉行活動,其中一家有著買十贈一的活動,而另一家則是有九折優惠,如果你們想買同一件東西,兩家店都是統一的價格,那么你們要選擇哪一家呢?”由此來調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并且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到數學的精髓和樂趣。
綜上所述,減負增效為初中數學教學帶來了發展前途,根據新穎的教學理念實現寓教于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主要對減負增效的意義展開了相關論述,并且研究出將其納入數學教學的具體策略,希望對初中數學教學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