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實驗中學濱海育華學校 夏恩偉
在“三新”(新課標、新課程、新教材)時代全面推進實施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統籌教育教學管理資源,真正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核心素養培育,促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全面落實“雙減”工作,真正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成為擺在各級各類教育主管部門、教育教學一線執行者的重大課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由此關于教育治理的研究隨即展開。教育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是影響著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培養的大事。那么,什么是教育治理呢?通過調研和查詢,我們認為教育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教育共治,是從“一元”走向“多元”,從“命令”走向“協作”的轉變,其主要是指政府機關、社會組織、利益群體和公民個體等,通過一定的制度設計安排進行合作互動交流,共同治理教育公共事務的過程。
伴隨著集團化辦學的深入開展,在“三新”時代到來之際,需要集團化辦學的主導者或者參與者,從全新的視角全面重新審視和思考集團化辦學到底如何更有效地推進和實施,如何才能真正實現集團化辦學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眾所周知,教育基本功能就是育人,即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和促進個體的個性化的功能。
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只有立足于育人的基本功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育才有真正的意義。教育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幫助學生獲取社會文化、行為習慣、社會觀念的形成、社會角色的擔當及核心素養的基本形成,由此教育從始至終不僅發生于學校,而且始終貫穿于學校與社會之間。
從教育的功能角度來看,集團化辦學提供了更多的個體社會化和個體個性發展的優質資源和機會,這無疑是集團化辦學需要凸顯的價值追求。
互動是一個多元主體間建立的平等協商、互相信任與支持的基礎上,進行的知識與經驗的交流、沖突與矛盾化解的過程。伴隨著反思、反省與自省的過程。共享即共同分享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教育教學策略、教育教學理念等。因此,我們認為在新的集團化辦學核心價值體系中,更要強調“互動共享”,從而努力構建“合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共同體集團化辦學核心價值體系。
可持續發展是指不影響當代人又不影響后代人滿足其發展需要的發展。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集團化辦學就是要在不斷發展變化中尋求更佳的發展路徑,從而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功能轉換。
集團化辦學的內容應該涵蓋教育的基本要素,即教育主體、教育媒介、教育環境等。因此,我們認為集團化辦學需要從教育的基本要素的視角來重新思考界定集團化辦學的內容體系。
教育的主體主要包括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在集團化辦學過程中,比如從集團總校派出管理團隊到分校負責分校的全面運營,就是一種典型的做法。因此要關注管理人員的培養,不斷完善干部隊伍建設。教師的交流輪崗也是集團化辦學中的教師交流的典型常見做法之一,從而實現集團內師資的統籌調配,促進集團師資力量均衡和教師文化的共融共生。集團內學生之間的互訪互學也是集團化辦學學生交流互動的主要方式之一,同上一堂課,共享一名師,創建優勢“集團學習場”,從而達到“同伴互助協手同行”的育人新格局。
教育活動的過程離不開知識和經驗,努力做到知事明理。而知識和經驗都有一定的主觀成分。由此每個人對理和事的理解都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集團化辦學的視角來說,必須要高度重視這種局限性,并創造性地解決這一問題。由此集團化辦學必須增加交往互動的機會,讓集團內的教師和學生互動頻次互動方式不斷增加和完善,搭建線上線下、多元互動的一體化立體化智慧化交流互動平臺,從而促進對知識和經驗的深度理解,達成共識。
教育環境是一種物質與非物質有機融合的“場”,在此“場”中的育人自然而然會進入一種有效與高效。因此集團化辦學一定要將教育環境納入辦學視野中,統籌每一所學校的教育環境,搭建起集團化辦學學生學習、教師發展、育人價值提升等多元支持體系。
集團化辦學過程中要把符合時代特征和發展規律的教育要素重新組合和調整,形成集團化辦學的特色運營體制和機制。
集團化辦學要從“優質資源分享”走向“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充分發揮每一所集團化分校的優勢和特色,從而為集團學校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
集團化辦學往往是基于共同的核心價值追求而凝聚在一起,集團一切日常事務都要遵循集團共同制定的基本規章制度和章程。各集團分校的校長要切實履行好集團化辦學的職責,盡心盡力盡職盡責,讓每一所分校都產生各自的精彩,每一所分校都精彩,從而真正書寫集團化辦學的精彩故事。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集團形態和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在集團分校校園文化的創建過程中要在先傳承的基礎上不斷依據自身的區域特點、生源特點、育人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創新與實踐。比如,作為天津市實驗中學辦學集團下的實驗中學濱海育華學校黨政負責人,筆者在實驗中學濱海育華學校校園文化的創建過程中,首先秉承天津市實驗中學的辦學理念、辦學文化、三風一訓等,同時也要結合實驗中學濱海育華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實驗中學濱海育華學校的特色文化建設、特色課程建設、特色管理建設等,從而真正實現“創新實驗發展培育華夏英才”,可以說是合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建共彩的基礎教育集團新生態。
基礎教育集團往往由于規模比較大、師生人數比較多、各分校校情也比較復雜、各區域政策差異有時也比較大,單純依靠行政管理有時難以有效推進工作的開展。而“項目式管理”往往是基于某一具體的項目而形成的,項目的組成成員往往因共同的價值追求、喜好而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項目研究,由此更加有利于項目的推進,從而促進集團化辦學的發展。
總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內部治理體系需要我們在集團思維的引領下去繪制未來集團教育的藍圖,需要我們關注全人發展、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關注全員、全程、全方位協同育人,需要我們關注共同的核心價值追求、品牌追求,需要我們關注學校文化的共融共生、管理互融共生、資源共建共享、科研引領融合等,從而不斷打造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特色,助力學生成人成材,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渴望,促進區域均衡且有質量的優質教育生態環境形成,真正辦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