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百中學 鄭金賓
設計挑戰性的學習活動是實施深度學習的重要一環。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理解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
挑戰性的學習活動是為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需要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動,“問題”是挑戰性學習活動的核心。學生學習過程中時時處處有問題,時時處處有挑戰。教師要有一雙慧眼,既要做好教學預設,精心設計學生學習活動;又要善于在學生動態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生學習障礙,巧妙設計學生學習活動,將情境、問題、活動巧妙結合起來,誘發學生深度探究、深度思考。
在有些課堂上,學習活動沒有挑戰性,教師自問自答,幾乎全部包辦;在有些學校,秉持低起點、小坡度、密臺階的教學理念,教師唯恐學生聽不懂、學不會,將一個個問題設置在學生容易解決的難度水平。缺少學生思維爬坡的學習活動,學生思維會被限制在教師思維框架中,學生認知結構會被拘囿于個別的知識點中,學生情感會被抑制在消極的狀態之中。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思維爬爬坡,就是要在關鍵環節上給學生提出一個適合自身水平的問題,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深刻地理解、分析、綜合、評價。
在有些課堂上,教師以題型一、題型二等作為教學環節,這樣的教學環節往往是松散的、無機的,是一個個孤立無關聯的活動。教師要體現各個教學環節內部的有機性,充分考慮環節中需要解決的“特殊”的教學問題,需要完成的“特殊”的教學任務,需要發揮的“特殊”的教學作用,重點關注學生學習的難點、障礙點、提升點,圍繞“難點、障礙點、提升點”設計有機的活動,給學生搭建腳手架,讓學生充分地思考,充分地展示,充分地討論,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反思;同時,教師要充分建立環節之間的有機性,考慮各個環節之間需要“關聯、銜接、推進、提升”的教學問題,在不斷的轉換中體現情境的關聯,知識的銜接,問題的推進,思維的提升。
在有些課堂上,某些教師習慣讓學生一邊閱讀教材,一邊填空;在問題解決環節,讓學生分組討論解決全部問題,然后學生總結歸納完成學習過程。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多數學生的學習實際上處于一種淺層學習狀態,學習是低效的,甚至無效的。深度學習需要教師的深度參與,需要教師的充分引導,缺少教師深度參與的深度學習是不可能發生的。在教學中,既不能以學生自己的學習遮蔽教師充分的引導,又不能將某些教學片段美化為學生的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深度學習。教師的深度參與體現在方法的指導、過程的示范、疑點的解惑、知識的總結、思想的提煉、價值的拓展、學生參與平臺的搭建等方面,體現在對學生有溫度的關心、有深度的指導、有寬度的發展上。
在有些課堂上,教師課下讓各小組組長搜集資料,制作課件,課上組長再進行展示,其他同學觀看;或者讓第一小組完成第一題,第二小組完成第二題,各小組展示各自的習題。在這樣的課堂中,對于一個教學內容,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學生僅僅是個別人或者少數人,其他同學往往成為了看客、旁觀者,沒有機會去深度參與,學習活動形同虛設。在教學中必須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全體學生的參與是實施深度學習的前提條件之一,而學生深度參與的標志就是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方向,全身心地投入,體驗學習過程的成功,獲得全面的發展。學生的參與包括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等情況,以情感互動為基礎、以行為互動為表現,以思維互動為核心,積極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環境,讓課堂上多一些質疑聲、爭論聲、討論聲、贊美聲,促使學生在高投入的狀態中,形成高認知,實現高產出。
在有些課堂上,深度學習的部分環節代替了學生完整的學習,如整個教學活動只圍繞著了解、知道、識記、理解、掌握等教學目標展開;在思維層次培養上,要么只重視低階思維培養,要么只重視高階思維的培養;在學習環節,引入時沒有背景,背景中沒有問題,讀題后沒有審題,審題后沒有分析,分析后沒有比較,比較后沒有甄別,甄別后沒有綜合,綜合后沒有評價,評價后沒有反思。學生完整的學習包含“情境、問題、假設、推理、驗證”五個步驟,是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是學生與客觀世界、與他人、與自身的真實對話,是學生對知識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完整認識過程。教師要在知識背景的創設、知識間的關聯、本質、思想方法、思維方法、意義、價值等方面設置完整的學習路徑,不可殘缺不全,讓學生在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中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提升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有些課堂上,教師講解完知識點后就迅速讓學生做練習鞏固,認為教師講完了,學生就能學會。實際上,挑戰性的學習活動是一個完整的深度加工活動鏈條,在這個活動鏈條中的每一個活動鏈都承載著讓學生深度參與的任務。一要激活,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產生認知沖突;二要聯結,從單元教學的視角建立知識間的關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運用動作表征、形象表征、語言表征、符號表征等多元表征形式;三要遷移,在不同的情境中解決新的問題,培養學生將一種情境應用到另一種情境的能力;四要變式,變換字母、變換條件、變換圖形、變換目標、變換思維,做到一題多解、多題一解、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五要批判,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辯論、辨析、辨別;六要模擬實踐,模擬社會實踐的真實過程,在應用情境中積極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總之,挑戰性的學習活動立足于學生的學情,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規律,促使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學會學習,實現深度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