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特殊教育學校 劉彩霞
培智教學規范中要求:教材設計應以生活為題材,教學內容應接近學生生活實際情況,給予學生較強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形成生活理解,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思考。以數學內容的基礎性、學生生活實用性為立足點,豐富學生生活技能,強化數學教學效果。
本文以低年級數學為視角,簡要分析了培智學校數學教學存在的不足:教學認知有偏差、教材內容與實際教學內容脫節等。探索了培智學校數學的教學方法:樹立正確的教學認知、重組教材內容、開設生活情境等,嘗試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為指導,確保教材與方法的銜接性,發揮情境的促學功能;借助“比大小”與“人民幣”兩個案例的教學分析,全面推動數學教學發展,促使培智學校低年級學生形成優異的數學能力。
在低年級培智課程中,數學教師要以課程要求為指導,準確把握教學方向,加強學生能力培養,關注數學課程的過程與結果。如果培智數學教師對課程理解存在認知偏差,將會造成課程內容古板、課程方法枯燥等問題,難以保證教學質量。在低年級培智課程進程中,師生互動較為關鍵,教師可以對學生形成學習指導,組織學習活動,做學生的活動組織者、講解者。如果在培智課程中活動時間未予有效控制,會嚴重削弱課程教學功能,降低課程質量。
例如,在講解一年級課程“高矮”時,低年級教師會選擇建筑素材進行教學講解。1.導課時,展示建筑圖片,讓學生說出圖片中的建筑特點,比如,門、窗等。導課環節使用3分鐘。2.教師向學生提問:“如果從建筑頂層向地面看,感覺如何?”學生交流3分鐘。3.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圖中建筑與校園建筑有何區別?”學生給出答案:“圖中建筑更大。”判斷建筑區別使用3分鐘。4.教師給出課程重要問題:“圖中建筑與校園建筑的高矮有什么區別?”此種導課方式極大程度地消耗了課程時間,教師可在展示建筑圖片時,直接向學生提出“建筑高矮”等問題,給學生數學思考指明方向,增加課程的指向性。
教材內容設計時,以特殊學生生活為主要選材方向,確保課程內容設計的有效性,積極喚醒學生共鳴,有助于增強學生數學消化效果。然而,教材內容設計并未結合實際教學需求,形成教材內容與實際教學內容脫節問題,降低了教學成效。比如,教材中展示的校園圖與課件中引入的圖片并不一致,致使學生無法理解講解的課程。
引入生活數學是增加課程進展的有效方式,如果在課程中并未有效融合生活素材,造成課程缺少實踐性,則無法發揮數學的培智功能。比如,在“混合運算”課程中,教師在板書上列出各種數字,通過添加符號保證算式成立,但并未融合生活場景,引起學生計算時缺失問題思考情境,形成計算困難問題。
新課標要求,教師應使學生具備數學知識的實踐能力,關注學生問題意識引導,使學生積累數學經驗,助力學生使用數學知識應對生活問題。在低年級培智班級中,學生實踐能力欠佳,需要數學教師發揮課程培智功能,對學生生活智力、數學能力進行雙向開發,確保數學教學效果。
1.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指導
思想是行為的指導,培智教師應形成正確的數學培智思想,融合陶行知教育思想,準確領悟新課標內涵,巧設生活實踐,以加強數學教學效果。在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數學課堂把握數學內涵,增加數學實踐,發揮低年級數學培智功能。因此,數學培智教師應以學生生活為指導進行知識講解,設計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念。低年級培智教師應全面閱讀相關書籍,關注業內教學動態,積極把握前沿的培智方法,多看、多搜集培智數學方面的資料。比如,《特殊教育》《南京特師學報》等,此類書刊內容中整合了較多培智方法和成功案例,有助于強化數學培智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
2.以具象化教學為方法
在講解加法內容時,培智教師積極整合網絡、書刊各項資源,嘗試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去除課件設計的無用環節,以實現高效教學。在實踐中,教師以生活情境導入教學內容。例如,“1+1”問題的情境創設,教師利用學生手中的筆,進行教學引導,讓學生拿出一支黑色筆、一支藍色筆,問學生手中的筆數,引導學生領悟“1+1”的計算方法。借助筆桿與數字1的相似性,從視覺、具體事物兩個方面強化教學質量,培養特殊學生的數學能力。
《教育常識》中提出:教材內容未融合生活素材時,難以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時關聯生活經驗,有礙數學功能的發揮。教材,是教師開展培智課程的基礎,是特殊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關鍵,符合規范課程內容的走向。在融合生活素材時,教師應以社會發展為導向,積極整合培智資源,加強生活素材的融合,為學生提供高質量教材內容。必要時,進行留白設計,便于留足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以培智“上下”課程為例,在對二年級培智學生進行方位教學時,需含有三級教學目標。1.輕度目標。指導特殊學生明確上方、下方兩個空間位置,使學生學會使用“上面”“下面”具有方向性的詞匯進行位置描述。2.中度目標。引導特殊學生,使用“上面”“下面”兩個詞匯回答方位描述問題。3.重度目標。學習“上面”“下面”方位詞匯。在教學中,教師應準備多種道具,比如,玩具、積木等。結合教材目標要求,開展生活情境教學,增強課程進展實效。教師創設情境時,進行故事融合。引入的課程情境為:圖片一,小熊與小狗進入房間,室內床為上下結構;圖片二,小狗讓小熊上去;圖片三,小狗搶占下鋪;圖片四,小熊躺在上鋪。對于重度學生,分辨出圖一中兩床的上下位置即可。對于中度學生,教師引導學生分辨下鋪與上鋪對應的小動物。對于輕度學生,教師讓學生對圖片內容進行描述,描述中使用方位詞。
1.收集生活素材
以學生生活認知為出發點,進行生活素材的整理,展現數學情境設計的真實性,制定適應學生數學使用難度的數學培智方案,達到生活促學目標。在收集生活素材時,可從衣食住行方面逐一豐富教學資料,確保數學情境創設質量。一,穿衣方面,讓學生記錄衣柜的衣服數量,引導學生形成衣物統計思想。二,飲食方面,可從質量稱取視角,引導學生形成數學認識,比如蘋果200g,酸奶90g等,以量化視角引導學生養成生活數學觀念。三,家庭居住方面,教師可從房間格局視角,引入空間幾何數學內容,增加學生對居住環境幾何特點的認識。比如,教師選擇多組房間圖片,讓學生說出各組房間的幾何特點,以此形成生活幾何的引導。四,出行方面,教師可選擇校園周邊的公交車號,制成PPT,帶領學生認識公交車,使學生對公交車號與通行線路形成認識,具備基礎的公交出行能力,發揮數字教學功能。
2.情境素材運用
情境創設時,教師可運用的素材有:購物小票、方塊手巾、通訊錄、女士發卡、收納盒等。(1)使用購物小票,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加法、乘法的學習,讓學生自行計算,核對小票結果的正確性。(2)使用方塊手巾,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幾何圖設計,采取繪圖、剪裁等方式,讓學生剪出喜歡的手巾圖形,對學生幾何認知形成引導。比如,三角形、方形、菱形等。(3)通訊錄,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數字,強化學生對數字的認識,促使學生理解號碼組合的通訊功能。教師可以此為延伸點,為學生編排學號,增加學生對通訊號碼的理解能力。對于輕度學生,教師可引導學生背誦家長通訊號碼。對中度學生,教師可以以查找號碼、保存號碼為教學方向。對于重度學生,教師指導學生在通訊錄中選出家人號碼即可。(4)女生發卡,以多種不規則發卡,帶領學生認識顏色與圖形,引導特殊學生形成圖形辯知能力。圖形學習時,教師讓輕度學生從多個發飾中,給出至少選出4個圖形,中度學生說出3個圖形,重度學生挑出2個圖形,以達成圖形認讀目標。
1.整合活動資源
實踐課程旨在增強特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使其借助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以此展現數學培智功能。生活中含有多種素材,具有數學實踐課的豐富資源。比如,塑料瓶、水杯等。教師應積極挖掘生活素材,開展數學活動,提升培智效果。
2.開展實踐課程
(1)校園數學實踐。在校園中,教師可采取學生報數的方法,鍛煉學生人數統計能力。比如,每日選出一名學生,報告班級人數、遲到人數、男生人數、女生人數。以報告形式,融合數量記錄思想,促使特殊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前后”課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前方、后方兩個座位的學生姓名;在學生給出前后人員姓名后,教師調換學生座位,再次讓學生說出前后兩個位置的人員姓名。借助此種生活情境,增強學生對“前后”方位的認識。(2)家庭情境。特殊學生所在的家庭環境具有差異性,教師讓家長帶領低年級學生發現家庭中的數學。比如,玩具數量的種類,火車、積木、鋼鐵俠是三種類型;說出每類玩具的數量,小火車有3個,積木有16個,鋼鐵俠有1個,在學生自主查數時,會增強學生數字使用、數字記錄各項能力;讓學生找出家中的書籍,說出書籍的種類與本數,小說類、工具類、文言類、繪本類是四種書籍,小說有4本,工具有3本,文言有2本,繪本有6本,在書籍認讀中,強化學生對物品類別的認識。(3)社會情境。社會環境中含有的數學內容較多,低年級學生在社會環境中,能夠掌握數學觀察、數學記錄、大小對比等能力,有效解決特殊學生遇見的多種生活問題,使其多方面感受數學,認識數學。例如,“生活中的數學”是為一年級特殊學生設計的教學內容,課程中,教師從上學時間、上學路程等方面,讓學生在生活中合理利用數學,感受數學的使用價值。比如,培智學校要求學生到校時間為上午8點,詢問每名學生從家出發的時間,引導學生計算路程時間。
1.教材解讀。《比大小》課程,是培智學校為一年級特殊學生設計的數學課程[4]。教師以圖式展示形式,進行課程教學。教材中共展示了四個圖:前兩個圖片,用于教學指導;后兩個圖片,用于學生練習。圖片一:讓師生給出排球、皮球的數學關系。圖片二:給出一雙40碼男鞋、一雙36碼女鞋,對比兩雙鞋的大小。圖三與圖四,由教師自由設計,用于學生練習,教師可選擇不同大小的水果,比如棗、桃等。
2.課程目標。輕度學生技能要求:①應掌握大小的數學關系,②能夠給出生活常見物質的大小關系,③自主尋找生活中大小差異性的相同物質,比如300毫升飲料瓶、500毫升飲料瓶。中度學生技能要求,同輕度學生的①、②。重度學生技能要求,同輕度學生的①。
3.教學方法。教師設計課件,準備足球、皮球、飲料瓶等道具。采取情境創設方式,以“動物園”為主題環境,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思考。環境創設用語:“動物園有多種小動物,比如猴子、兔子、松鼠等。”情境創設時,展示課件圖片,引出大小對比的問題,“小動物玩的排球、皮球,哪個球較大”。學生說出“排球大”的答案,開展各類物體大小的對比。教師在板書中間位置,書寫“比大小”,引起學生關注。比大小時,分別從球類、鞋類、瓶子等方面,教師逐一帶領學生比較物品大小,融合動物園情境,促使學生形成大小思考能力。
1.教材解讀。《認識人民幣》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數學課程,以三年級特殊學生為教學主題,課程內容以“10以內加減”為數學主要內容,增強學生數學使用能力。
2.學情分析。在培智學校中,三年級學生處于低年級階段,社會經驗較少,人民幣使用頻數不高。在課程中,使用人民幣實物,塑造學生貨幣意識,使其感受人民幣價值。
3.課程理念。在課程中以“簡單加減法”與“人民幣”結合為視角,塑造學生勤儉思想。課程中引入“十進制”計算方法,增強學生角、元之間的轉化能力。
4.教學目標。輕度學生技能目標:①辨識人民幣面值大小;②掌握“十進制”換算方法,比如1元=10角;③能夠進行貨幣交易,完成商品購買。中度學生技能目標:與輕度學生的①、②一致。重度學生技能目標,與輕度學生的①一致。
5.在教學中,教師采取情境創設形式,為學生展示各面值人民幣,比如一元、一角、五元、十元等。教師引導特殊學生說出人民幣的生活用途,即購物。教師讓學生思考可購買的物品種類,比如玩具、書本、食物等。教師帶領學生進行人民幣的換算,引導學生1元=1角×10張,10元=1元×10張。
綜上所述,對低年級培智學生開展數學講解工作時,教師應積極融合陶行教育知思想,開展實踐課程,融合生活素材,增加課程的實用性,促使培智學生形成較強的生活技能,發揮數學培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