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第一實驗小學 牟國棟
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推進,語文教學中的作業設計亟須創新。作業設計理念、作業內容以及作業形式上的創新,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傳統的題海作業導向,以學生需求為主導,以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能力為核心出發,適當以“零”作業或“趣”作業、“活”作業的方式減少學生學習壓力,讓“雙減”政策以更科學有效的方式展開。語文教師要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生在課堂中的現實表現,注重作業設計的質量和效率,科學地設計作業,不斷提升語文作業的質量,幫助學生思維能力的養成和全面發展。
“雙減”政策明確要求,小學1~2年級以口頭表達、手工制作等實踐類作業為主,不得布置書面家庭作業或需要用手機完成的作業;3~6年級作業每次時長不超過60分鐘。而通過相關調查,還是有將近百分之七十的小學生需要一小時以上方可完成作業。主要因素是,各個學科的教師在作業布置時未能及時進行溝通協調,沒有統籌管理作業。各科布置各科的,在作業設計和作業形式上沒有統籌兼顧。雖然每門學科的作業量有所減少,但各學科的作業總量實際上還是很多的,這對那些天生頑皮、自控能力差的小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雙減”政策的推行,對教師的學術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應該掌握大量的實踐理論知識和廣泛的人文基礎知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憑經驗現象。比如,一些語文教師對漢字的教學,只是簡單地教讀教認,缺乏深層次的內涵理解,使學習者只知道讀音而不清楚其字理意義,相應的作業也是機械性地反復抄寫,在進行作業評價時,著重激勵作用評價,不去深究學生能否全面解決學習問題,缺乏針對性,這種一味性的表揚式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會大大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性。也就是說,教師的專業素養沒有及時跟上國家政策導向,還存在“吃剩飯”“炒冷飯”現象,教育理念上的落后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由于重復性任務過多,導致重點不明顯、不突出。在布置語文作業時,多數教師幾乎都是將眾多作業形式集中在一起,隨意性較大,課前沒有深入鉆研教材,沒“備教材”“備學生”,導致作業沒有層次性,不能做到“因人而置”。譬如在學習完一課內容后,一些教師并沒有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制定作業,而是要求學生將該課字詞抄寫兩三遍或者多遍,并沒有深入思考,區分出重點的生字詞;再譬如學習完古詩后的作業布置,則是單純安排父母監督學生會背誦,并沒有基于整體的分析對學生進行層次性的作業布置,導致學生只會沒有感情地機械性地背誦,并不知其中含義和蘊涵的情感,甚至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學生背誦一首古詩必須從頭開始背誦,如果隨機要求背誦其中一句,學生就不知所措,無法應對。顯而易見,脫離課程教學目標設計布置的作業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在“雙減”背景下,語文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策略,將更多關注的目光集中在教學的實踐性與內容的多元化上,創設出更多量少質高的作業,以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從而避免因為作業指導性不明確,內容不精而影響教學效率和增加學生學習壓力的情況發生。要精心設計“高質少量”的書面作業和多樣化的實踐作業,落實分層、彈性布置作業,進一步提高作業質量、控制作業數量,讓作業成為提高學習質量的重要途徑。在少量高質的作業練習中,實現作業的布置和學生的學習狀態相匹配,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釋放,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健康成長。
一是精講精練,講練結合。構建多層次、多類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改善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練習、樂于探究。將傳統學習中課后要完成的作業有計劃地分化到課堂上,讓所學與所練緊密結合起來。創新思維,將課后鞏固作業引入課堂教學,在上課期間結合作業本上的知識點幫助學生進行鞏固。
二是量身定做,提升效度。注重課堂學習的高度總結,布置作業有效度,充分發揮作業的過程性評價作用,以作業反饋精準分析學情,有效推動教學提質增效。根據學生情況精心設計作業,布置分層作業、自主作業和實踐作業,增加優質題目,減少相對機械式的作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自我總結,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三是整體協調,控制總量。建立健全校內作業公示制度,向學生、家長公示學生作業的總量及質量檢查結果等信息,接受家長對作業布置情況的監督。建立作業統籌協調制度,合理確定各學科作業比例結構,確保作業總量不超標準。可以設計“作業細目表”,教師在表中登記當日家庭作業和預估時長,然后對每個學生的作業細目表進行評價,以便家長查看作業完成度,實現家校作業管理無縫銜接。
根據“雙減”政策的相關要求,聯系現階段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可以發現語文作業是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語文作業的形成是基于教學任務的目標和階段性總結的基礎上展開的。在內容和形式上是對課堂知識的補充和提升,也是一個不斷總結和完善的過程。基于此項理念,語文教師應該廣開思路,從多元化的角度出發,以實踐為基礎,以學科素養為根本,從方式和效率上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應用能力,使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得到集中體現。如何讓作業的布置對學生產生正面積極的促進作用呢?一是根據學生的記憶能力差異情況,盡量減少作業內容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局限性;二是作業內容避免重復及過多,以便可以更好地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
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們可多設計一些開放式的作業,以達到開拓學生思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例如:在學習五年級《我的長生果》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打開學生思維,充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課前安排學生猜測課文說的什么內容,讓學生帶著疑問閱讀。課中依托課程目標,引導學生闡明課文內容,了解寫作技巧和多讀書的益處。課后作業的布置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做到優化明了。可以寫一篇讀后感或者明確本課主旨思想的作文,體裁不受限制;可以是閱讀積累,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可以是口語表達,推薦閱讀,理由要充分,表述要清晰等,開放化的形式拓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創新能力,真正做到“減負提效”。
傳統語文作業通常都是通過讀、寫、背等固定形式展示出來,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想提高學生對作業的興趣,勢必要將作業進行創新。教師可以合理運用語文教學環境,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價值,將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作業的內容和形式要緊扣教材內容,兼顧語文教學聽、說、讀、寫的各個方面。例如,教學《望廬山瀑布》,進行作業設計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圖畫,將詩意想象出來,將詩人在欣賞瀑布美景的畫面想象出來。這樣的作業設計,可以加深學生對詩句的印象,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詩句的含義,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具體而言,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根據不同的文本內容設計不同內容的作業,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是對語文知識進行鞏固與復習的過程,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促進作用。再如,學完《田忌賽馬》,教師要擺脫固有抄寫字詞作業模式,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豐富作業的形式。可以設計布置實踐活動性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將此課以小故事形式講給父母聽,并為父母講解生字詞,同時和父母探討其他類似故事,與父母一起朗讀課外故事;在完成講故事作業后,可默寫此課生字詞,可與父母展開生字詞識記競賽。通過講故事與字詞識記競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對此課進行探究性學習,同時又有利于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這樣的作業無疑是高效的,是落實“減負提質”的有效方式。
以“雙減”為背景展開的作業優化設計,因為作業內容相比之前有所減少,會讓很多家長出現功利化問題,當傳統教育觀念受到新型教育理念的沖擊,會讓家長產生不安和焦慮的情緒。為此,通過對課后作業內容以及形式的優化,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此類問題的出現,從而避免或者減少家長因為課后作業內容的減少而產生的對教學質量和效率方面的疑惑。教師在課程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遵循適量的基本原則,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例如,在學習《秋天的雨》一文時,教師講授完課文,就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班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布置“趣味朗讀”作業。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將朗讀的音頻或者視頻上傳到教師的微信,通過教師的評價和補充,讓學生反復進行練習,擇優展示。有情感的朗讀能促進學習積極性,得到學生更多的關注,同時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從而實現作業設計的優化。
作業的價值是對學生聽課效率的補充和完善,在學習過程中起到查缺補漏的作用,“雙減”要求給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和自由空間,不能讓過多、過重的作業占用學生的睡眠、鍛煉時間。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個體化差異,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和學習能力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業優化設計,根據課堂教學效果的反饋有針對性,分層次、分能力進行作業預設,以實踐為作業設計的出發點,讓語文知識和生活實踐不斷融合。此外,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差異,針對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提供更多的教學支持與幫助,根據預設作業的形式和內容以動態化、層次化的方式開展教學,以便可以更好地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從而讓“雙減”落到實處。教師還可以加入層次化、動態化的教育評價機制,讓學生以較高的學習積極性投入到學習中,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夯實基礎。
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落實與推進,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通過互相合作的形式完成作業,此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從而提升教學質量。例如,在講解《曹沖稱象》知識點時,教師引導學生對這篇課文進行探究,了解課文中心思想,明確課文內容主旨后發表自己的觀點,說說自己從課文內容中所明白的道理。然后,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并推選出一個小組長和一個討論記錄員,主要工作是對討論內容進行詳細記錄,學生對所學內容展開激烈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小組成員可以將自身的意見以及見解表述出來,小組記錄員將組內成員的意見進行詳細記錄。當再回到課堂中,每個小組推選出一個代表將組內成員討論的答案表達出來。教師設計這樣的作業形式,是讓學生通過交流的方式、通過合作的形式高效地共同完成作業。與此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幫助小學生提高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質量,有效降低學習壓力。
小學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首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的系統性研究,準確把握教材,對文章內容進行反復閱讀,提高自身對設計作業內容的把控力,將其與傳統作業模式進行有效區分,適當進行優化與創新。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設置巧妙的作業問題,引領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逐漸提高對完成語文作業的積極性及主動性。與此同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添加一些其他內容,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例如,要想學生讓掌握課文《呼風喚雨的世紀》的知識點,教師在利用這篇課文設計作業時,可以設置作業問題。如,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暢想一下未來的廚房以及制作美食的方法。當教師為學生設計這樣的作業問題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實際的認知情況對未來進行暢想,將自己對未來的暢想和未來的美食制作通過書寫、繪畫的形式展現出來。
在“雙減”背景下,作業的數量和質量已然成為衡量教學效果和改革的重要指標,在形式和內容上要不斷進行修正和完善,這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模式的養成具有關鍵性的指導作用。要想更深一步的釋放學生學習活力和提升教學質量,就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課內外的學習壓力。教師要善于研究留置作業的標準,掌握優化的方法,以更科學的方式設計課內外作業,讓每一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掌握和找到適合自身學習的方法。
綜上所述,在“雙減”為背景的政策指向下,教學理念和課內外作業的布置優化正在面臨新的挑戰,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及時轉變固式思維,將更多科學元素融入作業的設計中,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的不同,通過實踐研究和數據分析等科學方法,設計效率更高、質量更好的作業,讓作業的價值能充分體現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