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榜山第二中心小學 鄭梅芬
研究性學習以它獨特的特點吸引了教育行業工作者的目光,經過相關工作者的調研發現,將研究性學習運用到小學語文學科學習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語文實踐能力。教師在對小學語文學科研究性學習的實踐進行探究時要先對研究性學習的內涵進行深入分析,以此促進探究過程的進行。
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指的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正向引導,在提高學生學科興趣的前提下運用科學的探究方式學習特定學科知識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方法。語文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將研究性學習方法運用到語文學習過程中。研究性學習是借助研究活動開展的,而研究活動選擇是多種多樣的,例如,生活現象、自然環境變化、物理現象等,因此研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點選擇不同的研究活動,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研究性學習既可以一個人開展,也可以以小組的模式進行,在研究性學習開展的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自身,教師通常扮演指導者的角色。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意義是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1.自主性。研究性學習的一大特點就是自主性,這與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有著很大的差別。在傳統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多數都是被動地學習,通過聽取教師講授的知識來豐富自己,而研究性學習則要學生自主進行,在教師的引導下確定研究主體,并在研究過程中學習到課本上的知識以及課本上不曾涉及的實踐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本身,教師更多的是一個“引導者”,將學生引導向正確的方向,關注學生的研究學習過程,在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引導學生轉換思路。研究性學習的自主性特點可以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這在學生日后的學生生活中也會發揮出較大的作用。
2.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是要借助具體的研究活動的,同時學生對具體的研究活動具有自主選擇權,這也導致不同學生選擇的研究活動會產生差別,因此研究性學習具有較強的開放性。但是開放性不僅體現在學生對研究活動的選擇上,學生對研究學習的內容和方式選擇上也有較大的選擇權,而開放性是體現在多方面的。研究性學習對學習內容的限制是非常少的,也正是這樣,研究性學習可以充分地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讓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3.實踐性。研究性學習與傳統學習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研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傳統學習方式都是以理論為基礎開展的。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要確定研究活動的方向以及研究活動的具體研究形式,這就要求學生將學習的理論知識充分運用到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這對剛接觸研究性學習的學生來講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因此在教師該開始引導學生進行時要重點關注學生的研究過程與實踐過程,并在發現問題時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4.探索性。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要學生先對學習內容進行相應的了解,探索更深層的知識,因此學生在運用研究性學習時要有勇于探索、勇于質疑的精神,教師也應該大力倡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提出質疑,并于學生一同制定研究活動,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語文學習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從事語文學習研究時總是從經驗開始總結指導學習。而從研究的思維方式而言是經驗性的。語文教育研究固然要直接的經驗總結。每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多年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具有差異性,不同的教育環境、不同的學生互動,體驗千差萬別,脫離了一些特定條件,對自身而言一套成功的經驗不一定適合其他教師。通過優秀教師的言傳身教,雖然使剛步入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有法可依,操作性強,易于模仿與接受,但中間缺乏理論聯系,對學習效果的評價缺乏指導性。
語文教育活動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長期以來,語文教師關注的是教法研究,而輕視對學生的研究。學法產生于學習實踐而又為學習實踐服務,學法是思維的向導,對學生的學習具有獨立性、啟迪性與指導性,知識是不斷老化和新生的,也是學不勝學的,但方法是常青的,終身受用的。在雙邊活動中因主體地位得到保證而充分顯示學法的優越性。受教育不僅是指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方法的學習。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語文學習中存在問題的成因:尚未從制度上建立起一個開放的、平等的、有效的科研平臺;教師沒有形成科研態度與觀念;語文教育研究沒有“研究類型”觀念;語文教育研究方法缺乏系統性,運用具有主觀性;教師缺乏對語文教學研究的關注。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個專門問題而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作為教學改革背景下的研究性學習的一個學科分支。
一是結合生活確定專題。學生作為發展中的群體,其閱歷有限,視野狹窄。學生的生活無非就是學習生活、日常生活和不多的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專題應該圍繞他們的生活確定。
二是圍繞專題搜集資料。在確立研究專題時可能搜集了一些資料,但對專題研究來說,資料要充足而齊備,所以,還必須搜集更多更典型的資料。這些資料可以是自己實地調查到的,可以是閱讀書刊得到的,可以是和朋友聊天時得到的,也可以是從網上搜索的。必須時時重視資料的搜集。
三是自主合作探究專題。不管是個人的自主探究還是小組合作探究都要有目標、有過程、有策略。首先要設計研究方案,然后按方案進行探究。研究方案包括目標、內容、過程、方法、結果等內容。研究時學生要發揮主體作用,要以問題為先導,圍繞問題進行探究,并接受教師的指導與點撥。研究結果是分層次和分角度的,不必整齊統一。
四是匯報成果,交流總結。專題研究的成果是經過多個小組的結合探究出的,所以,研究的結果由于角度和層次的不同,往往有多個成果,各小組只熟悉自己小組的研究情況和結論,而對其他小組的研究情況和結論不甚了解,所以,就有必要通過匯報的方式來交流各自成果,說明研究情況、共享研究成果、互通有無。匯報可采取研究報告或小論文的方式進行交流。在成果交流后,還要反思和總結,要對各小組匯報的研究成果進行評價,并達成共識。評價是對其成果中有價值的部分表示肯定,對其成果中錯的、無價值的部分表示否定。評價后,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專題研究通過分析研究專門問題,長知識、得方法的目標也就達到了。
筆者在上文已經提到,研究活動的選擇對剛接觸研究性學習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同時小學生受其年齡與心智發育的影響,小學生在進行研究活動的選擇時通常會受到極大阻礙,這時就要教師對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主題選擇時可以嘗試以下集中方法。
1.生活誘發式。生活應該是所有靈感產生的源泉,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各種變化來引導學生確定研究活動的主題。這就要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生活環境,在課程計劃允許的條件下,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與學生一同觀察生活中的變化,并在觀察過程中對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進而幫助學生確立研究主題。例如,下雨時螞蟻為什么要搬家?蝸牛爬過的地方為什么會有黏液?
2.課堂拓展式。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各種科目中,語文學科的課程安排是最具有組織性的,語文教材的每一個單元中的文章都包含有相同的主題。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這些相同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學生確立研究主題。例如,小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要學習的《花鐘》《蜜蜂》《找駱駝》,這些課文都對動植物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教師就可以以此為依據,引導學生進行“動植物生活習性”的研究。這種研究主題的確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學習課本知識,還可以促進學生與自然進行更親密的接觸,提高學生的常識知識。
3.學科聯系性。語文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因此語文學科是非常容易與其他學科聯系起來的,要想讓學生對語文學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就要教師勇于打破學科之間的芥蒂,利用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將不同的學科聯系到一起,讓學生將其他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聯系起來,以此提高學生研究選題的廣泛性。
研究性學習的實踐過程是整個學習過程中最終的部分,因為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各個特點都是由此過程發展的,因此教師應該足夠重視這個過程,在學生進行時間時盡可能地陪在學生身邊,時刻關注學生的實踐進程。同時學生還應該鼓勵學生拜托課堂的“束縛”,勇敢地走入社會環境進行調研,通過與外界的接觸,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在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入自然環境,讓學生深入自然環境進行實地考察調研,促進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課本內容。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互相交流與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小組研究,一些較難的課題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利用小組的形式進行研究學習。不論是小組式研究性學習和個人,在學生研究結束之后,教師都應該組織小規模的課堂討論,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討論自己的研究成果。讓學生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思考不同研究方式對研究性學習成果產生的影響。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所有成果進行匯總,整理成固定的形式,在方便所有人進行查閱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合作意識。
鼓勵是促進小學生心智發育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來源,因此在學生對最終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匯總之后,教師可以所有的作品進行評價總結,可以先讓學生對自我學習成果進行自評與互評,在完成自評與互評之后再由教師進行最后評價,結合學生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全部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并對較優秀的學生進行相應的鼓勵與獎勵。同時教師還應該對互評階段中出現的問題與討論進行解釋,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根據該內容引導學生建立新的研究主題,鼓勵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探索問題的答案。
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要在語文科的學習中探究語文,也可以在其他科相關內容的學習中探究語文。“跨學科的語文研究性學習”,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在語文學科內容的探究中牽涉到其他學科的內容。這種語文內部的綜合性研究性學習稱為跨學科的學習,由于它畢竟牽涉到語言、文學、歷史、哲學等學科的內容。從語文的綜合性講,把這種跨學科的學習稱為語文綜合性研究性學習更合適。二是依托其他科內容所進行的語文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改革后得到重視。在綜合性學習和活動課程往往就是一種跨學科的語文研究性學習。跨學科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成果,它的特點是突破了語文研究性學習視野的狹窄性。它更突出了語文的綜合性;彰顯了語文實踐性和學習的多樣性。
1.結合其他學科,確定研究專題。跨學科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專題選擇要與語文研究性學習和其他形式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區分開。區分的方法:要結合其他學科來選擇研究專題,但研究的目的又主要不是其他學科的而是語文學科的。表述的語言技巧并得出若干語文性的結論,在其他學科內容的專題研究中,最終獲得的還是語文知識、能力和人文精神。
2.圍繞研究專題,進行多方研究。跨學科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專題研究內容,是多方的探究。第一,所選學科專題科普知識的探究。這是跨學科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基礎。第二,語文三維目標的探究。這是跨學科語文研究性學習體現語文性的關鍵。對專題內容的精確理解、把握及運用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實踐運用,就能體現語文的三維目標,而防止跨學科語文研究性學習滑向泛語文和非語文。第三,學習方法的探究。牽涉到跨學科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否順利實現。由于一個專題研究的完成,最終要落實到方法上。
綜上所述,研究性學習在當代小學語文學科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的,因為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完美符合了當代教育規劃與社會對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要求,研究性學習不但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學科的內容,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索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