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福綿區福綿鎮竹菜小學 伍惠芬
“學展點練”教學模式旨在切實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其在自學、展評、反思、鞏固中獲得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認知能力的強化。本文重點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展、點、練的應用措施與實現途徑開展了深入分析,以期為小學數學教學效能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塑造而提供助力,奠基鋪路。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學展點練”教學模式更為貼近小學學生的身心特性,也更利于教學效能的提升與學生素養的塑造。而且,通過學生的學與展,教師的點與練,可以切實促進師生、生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互動,以通過彼此之間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來確保對學生完備認知體系的構建。使小學數學教學中所存在的各類問題、面臨的諸多困惑被即時消除,以助力于學生空間想象、實踐應用能力的發展。同時,學生學與展的開展,為教師點與練的實施提供了參考,不僅有助于學生課堂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的調動,而且能更好培育其良好習慣、濃厚興趣、積極態度,更利于小學數學育人功能的彰顯。因此,教師在借助“學展點練”教學模式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指導時,應以學生認知實際為基礎,并結合其在自學與展示中所出現的問題與不足,即時就點撥與訓練的策略進行調控,以構建出更為寬泛、多元、豐富的認知生態,讓學生在學數學、用數學中獲得認知蛻變,以助力于其認知需要的滿足與核心素養的塑造。
“學展點練”教學模式是基于新課改理念下應運而生的一種全新教學策略與育人手段,其重在通過對學、展、點、練協同作用的發揮,切實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為促使教學效能提升與學生素養塑造而提供鋪墊。
所謂“學展點練”教學模式,主要指以學生自學、展示,教師點撥、訓練為統領,來助推教與學的全過程推進。使學生在自主參與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就自己的收獲、所得予以分享,并由教師根據學情,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個性化、典型性問題開展引導,以進一步完善學生的認知體系,來確保其對學習內容的深層次掌握與高質量鞏固。“學展點練”的教學模式較為契合小學生的學齡需求和現階段對教育提出的標準,即在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充分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空間的給予則是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科自信的建立。而在對問題分析解決和自我審視的過程中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通過“學展點練”教學模式的構建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學展點練”教學模式主要由四部分構成,且各要素之間緊密關聯,互相影響。學,即指以預設教學目標為統領,由學生自主開展對教材知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自學。其可切實增強自學的目的性,且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展,即由學生自主就自己的自學成果、收獲等在課內學生中進行展示、分享,來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點,即指由教師根據學生自學情況、展示情況,對其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面臨的困惑等著重強調,與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層次理解與高質量掌握。練,即指結合學、展、點情況,結合學生認知現狀,由教師設置一些針對性訓練,進一步強化對教學內容的鞏固與內化,來助推學生的完備認知體系構建。學,展,點,練四個環節,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相互推動,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綜合成長和能力發展可以起到較高的幫助和影響,這種能力培養不僅會作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都會帶來幫助,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
經過長時間的深入實踐發現,“學展點練”教學模式的應用,可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現狀,且極大節約了教學時間,同時對學生的協作、互助、分享意識培養,也具有重要作用與積極意義。此外,“學展點練”教學模式的深度推行,必然對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創新與變革指明了方向,更利于小學數學學科教育功能與育人作用的發揮。
在“學展點練”教學模式的驅使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積極性、存在感必然會得到切實增強,更利于教師切實掌握學情,并結合學生認知現狀,對其開展針對性指導,以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以生為本”理念的踐行,來引領學生在最為貼近自身“最近發現區”的認知視域內開展知識學習,獲得認知提升。而隨著教師對學情的深度掌握,其教學設計的針對性、精準度必然會全面提升,更利于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實現。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尤其是在自我展示環節。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學生在自我中的弊端和缺陷,而教師則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以及未來的改進方向,在加強學生實情了解后,教師可以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讓教學的針對性進一步提升,真正地實現因材施教的目的。
“學展點練”教學模式無形中提升了教學指導的精準化、精細度,必然更利于教師對教學定位、導向的把握。以最大限度節約教學時間,來緩解教師的教學負擔與學生的學習壓力,使課堂教學的開展,集中于教學問題解決與學生展示交流領域,最大限度提升了教與學的精度、效率。此外,師生之間的分工必然更加精細,生生之間的互動也會更加充分,更利于教學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必然對教學實效提升有著積極影響。能力培養是從根本上解決教學問題的重要手段。而“學展點練”教學模式的構建,則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的學習問題,從能力培養、自信樹立、興趣引導等多個方向,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不斷成長,進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學生在彼此之間的交流、分享、展示中,互相之間的認知差異自會得到進一步彌補,必然會促使其在互相學習、研討探究中養成團結合作意識,不僅完善了其學習方式,且會使學生在彼此之間的借鑒與互動中,慢慢發現自身認知領域的各類問題,以加深其對課堂教學中涉及的各類數學思想方法的內化,來拓寬其認知視域,激活其學習興趣,開啟其思維能力,為確保學生認知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鋪墊,更利于實現對其數學核心素養的深度塑造。從整體上講,學、展、點、練四個環節都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提供助力的,但是細分下來,學展點練在實踐落實的過程中又可以培養其他學習能力或是個人能力,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塑造學習能力培養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信樹立、興趣養成都可以起到有效的幫助和影響,是一項綜合效益相對較強的教學模式。
實現“學展點練”教學模式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不論對學生合作意識培養、認知困惑突破,還是課堂教學效能提升、課堂教學模式優化都有著重要作用。而且,學生開展學與展的過程中,必然切實調動了其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點與練的設計上自然更加充分關注了學情與教情,每一項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任務的踐行,都會向著精準化、精細化方向邁進,更利于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打造與構建。
小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很強,且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性格活潑。以致教師在應用“學展點練”教學模式開展自學引導時,應深入強化對自學、預習問題定位導向、呈現形式、預設目標的研究分析,盡量使數學問題的設計,彰顯出更強的吸引力與趣味性,以引導學生在問題的助力下,開展自主學習,掌握基礎知識,提升認知能力,領悟數學內涵,獲得對學習領域數學公式、概念、定律的深入理解與充分掌握,為其后續的“展示”提供鋪墊。例如,為了幫助學生在自學中充分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中涉及的算理與算法,教師可在黑板上畫6根木棍,讓學生數一數,隨后設問:誰能用數學計算的方式來表示其計算過程?以借助自學問題的驅使,來調動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來發展其數學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認知能力。并將自學所獲順勢遷移至關于“10以內數的組成”的自學中,來培養其良好學習習慣,激發其自學興趣。此外,教師還可通過對“自學”環節數學游戲、數學故事、生活實物等的引入,對學生進行自學引導,使其在更為豐富的認知體驗中獲得自學能力強化。
通過“學展點練”教學模式下“自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對教學中涉及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等已獲得了初步了解。此時,教師可通過“展示”環節的引入,讓學生就“自學”所獲即時在課堂予以呈現、展示、反饋,以切實提升其在數學學習中的參與度與成就感,來豐富其認知體驗,提升其學習自信。而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則應充分關注其思路、思維的呈現方式,并找到其存在的缺憾與不足,順勢將具體展示項目中涉及的問題、知識、內容等與輔助生活情境深度融合起來,和學生一起分析、共同探究,來實現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調動。讓學生在認知遷移與過渡中突破學習難點,獲得對教學重點的充分感知與高效學習。例如,結合應用題:小紅和小明用同樣多的錢買了同種的花盆,小紅買了10個花盆,小明買了6個,小紅又給了小明30元,每個花盆多少錢呢?學生的展示思路與解題過程,教師應給予高度關注,并在其出現問題后做出記載,以為后期的“點撥”開展提供參考。讓學生在展示自我中提高學習自信,發展認知能力。
結合學生的展示情況,為了幫助其及時發現自身問題,并著力于對認知困惑的改進。教師可借助情境創設的方式,將一些比較抽象、直觀、形象的素材引入課堂,和學生一起分析、共同探索。讓學生在自己所喜愛的故事、游戲等體驗中感知數學魅力,獲得認知能力的發展與核心素養的塑造。以不同情境的驅使來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使“點撥”與“指導”的開展,更具針對性,更好服務于學生的認知困惑突破。同時,在教師開展“點撥”的過程中,應多關注不同學生的認知體驗,為其提供更多探索、思考、判別、分析的機會,以落實認知潛能,達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例如,在開展“加法的運算定律”教學時,教師可針對學生展示環節的不足與缺憾,在“點撥”中引入“朝三暮四”這一成語故事,并將故事以動漫視頻的方式予以呈現,使學生在觀摩視頻中發現自身認知不足。及時進行改正與糾錯,落實對完備認知體系的構建。
應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是新課標下小學數學必須著力體現的基本育人使命。因此,教師在構建“學展點練”教學模式下的“訓練”環節時,應以實踐性活動為引領,結合所學數學知識的特點與內涵,根據“學展點”三個環節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順勢引入一些帶有實踐性、探究性、發散性、延展性的訓練任務,組織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探究,在探究中強化認知。此外,在必要的課內訓練基礎上,教師還可多設計一些實踐性課外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探索,以鞏固對所學數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例如,在開展“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性作業,要求學生在課外自主制作一個屋頂是三角形的房子的手工作品,并在制作過程中重點研究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結合探究性問題:當兩邊長度之和等于第三邊的長時,能不能做出三角形的屋頂?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理解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強化對課堂所學的理解,來發展學生學科素養。以切實凸顯“學展點練”教學模式的作用,來提升數學教學效能。
總之,“學展點練”教學模式的顯著特性與巨大優勢,使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更具必要性與現實性。而且,隨著“學展點練”教學模式的深度推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良好習慣的培養、認知能力的提升等目標也會得以深度達成,更利于對教學策略的變革與教學途徑的創新。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踐行“學展點練”教學模式時,應以具體教學內容、預設教學目標為載體,科學設定學、展、點、練各環節的教學任務,并將其深度踐行至學生數學學習各個領域。讓學生在自學中夯實認知基礎,在展示中提升認知能力,在點撥中彌補認知缺憾,在訓練中塑造核心素養。以通過“學展點練”教學模式作用的發揮,助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能的提升,服務學生認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