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單縣高老家鄉董吳莊小學 張 波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學生的全面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此種情況下,教師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更是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這一學科的教學時,不僅要讓小學生掌握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掌握最基本的字詞,還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對在核心素養下如何進行小學高年級拓展閱讀部分的教學進行了相關分析,希望能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提供一些建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閱讀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紙質版、電子版形式的閱讀應有盡有。閱讀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因此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學科的教學時,應該將拓展閱讀部分的教學作為自己教學的重要部分,保證通過拓展閱讀的教學讓小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下文對拓展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進行了相關闡述,并依此提出了進行拓展閱讀教學的策略。
語文課程是小學教育階段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在傳統教學中,小學語文課程將閱讀不同背景下創作的文章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但基于新課標教學改革背景則是如何更高效地拓展學生的閱讀知識作為首要教學內容,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進步。所謂的語文核心素養,不僅僅由語言知識的多少、基礎課文的背誦情況以及家庭作業的完成度構成,還包括以拓展閱讀作為核心能力與傳統課文內容為基礎,向課文生出的其他文學作品展開閱讀,從而落實語文知識面以及理解能力的拓展。因此在實際語文課程上落實好語文拓展閱讀的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師要學會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使語文課程的教學效率有所提升。
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認為學習好課堂中的知識內容即可,沒有必要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語文課文拓展閱讀上。毫無疑問,這樣的觀點是片面的。小學語文課程的考試過程中,很少涉及拓展式閱讀的內容,更多的是課堂內部的教學知識,導致了學生和家長對拓展式閱讀的輕視。但是在新課標改革要求下,語文課程的考查內容已經不僅僅唯書本上的課內知識,而是將出題的方向拓展開來,以書上的課文為基礎,聯系課內外的知識面,從而實現學生教學知識網格化,專精化的閱讀,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素質以及語文課堂效率的目的。另外,系統性的拓展語文閱讀也可以激發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在小學、初中以及高中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提升學生的課堂興趣以及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參與課堂等問題是教師所面臨的實際問題,而小學語文拓展閱讀可以被教師當作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方式,從而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并且脫離語文教學中的知識局限性,在拓寬學生眼界培養學生情操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接觸更多的關于語文課堂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教學的興趣,這對學生日后的學習發展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
縱觀如今的教育形式,便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都將拓展閱讀部分的教學作為了自己教學的一個重點部分,但這一現象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基于如今的教育體制和拓展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而出現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可以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以一種正確的態度對待閱讀。在如今的教育形勢下,教師更注重的還是教材中理論知識的教學,也正是因為教師對不同內容的重視程度不同,導致小學生對不同內容的重視程度不同,由此出現了小學生只注重學習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而不注重培養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的現象,而一旦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將拓展閱讀部分的教學融入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那么將大大改觀小學生對拓展閱讀的看法,讓他們以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對待拓展閱讀部分的內容;第二,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與人交流能力和寫作能力。當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將語文課堂轉換為教材中理論知識的轉述過程時,就將會降低小學生對課堂的期待,進而讓他們對語文這一學科失去興趣,這樣不僅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還會降低學生語文學科的學習效率。因此,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便可以將拓展閱讀部分的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以此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最大程度地提高小學生的與人交流的能力和寫作能力;第三,可以滿足當今教育體制的要求。教育體制是不斷變化的,在此種情況下,教師也應該根據教育體制的變化方向適當地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由此可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將拓展閱讀部分的教學作為自己教學的一部分,便很好地符合了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符合了當今人才的培養要求。
教師在進行教材中理論知識的教學時,能很好地落實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理念,并且在這一教學理念的引導下,獲得了較為突出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其在進行拓展閱讀部分的教學時,也應該保證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首先,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向學生講解教材中的基本內容,逐步為學生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保證讓學生對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有一個較為深入和透徹的理解;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聯想,讓他們思考教材中的內容與哪些課外讀物相關。比如,教師在講到某一名著的節選部分時,便可以引導小學生對此名著的其他節選部分進行閱讀,以此完成閱讀部分的教學;教師還可以在講到一些具有獨特的情感韻味的文章時,為小學生提供一些與此文章表達情感一致的閱讀內容,讓他們更快地了解和理解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拓展閱讀的具體內容。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可以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課堂知識的學習過程,讓他們更快速地掌握教材中的一些重點內容,還可以幫助小學生了解更多的課外內容,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另外,在現代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明白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改變把教師當成課堂主體,向小學生填鴨式傳授知識的傳統式教學模式,從而加深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也是提升小學語文教師工作質量的關鍵方法。通過拓展式閱讀教學模式,能向學生提供更多閱讀課外經典圖書的機會,提升學生對語文課文以及課外讀物的理解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這也是強化學生自主探索能力以及課內外創造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應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保障學生參與教學。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向小學生講解《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文章內容時,便可以首先向小學生講解這一文章中所闡述的具體故事,讓小學生對此文章內容和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有一個較為具體的了解。此后,語文教師便可以讓小學生根據此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情感進行聯想,讓他們思考自己聽過的哪些童話故事或文章內容也在傳達同樣的內容,由此,便能激發小學生閱讀的興趣,讓他們完成拓展閱讀部分的任務。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分析空間和表達空間,讓學生的表達欲望被充分激發,利用教學內容的延伸強化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同時利用教學內容的延伸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科素養的目的。這種方法的優勢和影響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學科素養的養成,另外一方面不同學生知識儲備、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及個人的成長經歷有所不同,導致學生在拓展和延伸的過程中方向也會有所差別,內容也會出現不同,而這些多方向、多內容、多維度的延伸和拓寬可以更好地開闊學生的視野,也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現個性化教育。
教師的教學觀念往往會從很大程度上影響課堂教學的走向和課堂教學所能達成的效益。素質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影子,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終身成長奠定好基礎和保障,在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和發展,通過教學理念優化對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作出合理的調整和改良。同時教師也要認識到現階段教師不再是課堂的獨裁者和決策者,而應是學生的引導者和指路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要降低姿態,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進而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時,通常會為了與其他教師保持相同的教學進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內容的教學。在此種情況下,教師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的教學進度,保證了按時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卻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減少了學生提高自己其他方面能力的機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將拓展閱讀部分的教學融入語文課堂時,就應該適當地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以全新的觀念進行相關內容的教學。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一些信息技術,然后為小學生設定特定的信息技術情境,讓他們在此特定的情境下學習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完成拓展閱讀的任務;還可以適當地增加課堂活動,讓小學生在課堂活動的氛圍中學習教材中的相關理論知識。通過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不僅能優化教師的教學方法,改變教師的教學策略,還能幫助小學生更快、更好地完成相關內容的學習目標。
教師在實際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也要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學習反思,向學生提出三個問題:本堂課程的學習主題是什么?我在這一堂課程中學到了什么?接下來的學習課程中我該怎么做?通過以上三個問題,可以清晰地指導學生了解接下來的學習目標,從而有效地記錄閱讀時候的感想,將閱讀感想匯總,最終發現自己在語文課程上的成長。學生在獲得一定的滿足感后,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未來課程的預習以及學習中,這就形成了良好的教學循環。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向小學生講解《狼牙山五壯士》這一文章內容時,為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便可以在講解這一文章內容前,利用多媒體向小學生展示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戰士的豐功偉績,讓他們對我國抗日戰爭當時的局勢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而后再利用多媒體向他們展示五壯士飛身跳下絕壁的具體原因,由此便能激發小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在新課程教學改革模式下,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從一開始的基礎教學逐漸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模式看齊,并且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有著明確規定,要求教師提升學生的基礎閱讀能力,并且意識到閱讀模式的創新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結合時代的發展,教師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將小學語文課堂與多樣化教學模式相結合,在創新的教學模式下,為學生創造有利于學生的教學模擬氛圍,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確保學生能有效進行教學課程的學習。另外通過強化學生的閱讀教學方式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可以確保學生能真正掌握閱讀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進行語文課程的教學考試時,能理解文章中的內涵和思想,意識到作者的寫作意圖,強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最終在閱讀中提高學生語文方面的綜合能力以及核心素養。另外,語文學科的知識是小學基礎型課程的根本,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只需要通過基本的閱讀便可以實現。所以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選擇高效率的教學方法,重視開展拓展閱讀式教學。學生作為拓展式閱讀活動的教學主體,應該充分發揮他們在課堂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根據學生個人學習情況,及其對課程的理解程度,為學生選擇并提供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滿足學生的課堂需求。
綜上所述,閱讀能力是每個學生都必須具有的,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更快、更好地理解和解決一些問題。由此可見,任何一個階段的語文教師都應該將拓展閱讀部分的教學作為自己教學的一部分,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教師也要學會創設相對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想思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身思維的拓展性和流暢性,不要過多限制學生的思考方向,使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進行思考,從而足以做到深度解析文章,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