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學 柯永紅
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需要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進行觀察。心理的健康為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而對高中生而言,學生心理健康的程度直觀地反映在學生的行為舉止以及性格習慣上。在高中階段,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內心極度渴望獨立以及認可,再加之學習上的壓力較大。因此,學生避免不了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為了提升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善良樂觀,積極開朗的性格,同時為了避免學生在高中的學業生活的壓力下產生心理問題,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情緒管理和自我調節能力。教師,應積極地開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認識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積極地融入學生群體,幫助學生排憂解難,引導學生實現全面健康向上發展。
高中生正處于心理和生理高速成長的狀態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內心極為敏感以及脆弱,同時加上高中階段學生將會接觸到更多的人,以及學習的內容也逐漸變得困難。在生活和學習的壓力下,學生往往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為了讓學生學會辨別自身的心理是否健康,促使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對癥下藥。教師就應積極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秉承著“早發現,早緩解,早治愈,早健康”的思想。正確對待和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保證學生能健康快樂成長。
擁有健康的心理,對學生的學習和工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高中的環境下,學生所學習的科目較多,其作業以及需要了解的內容也較為繁雜。如果學生不能養成健康的心理,會導致學生心神不寧,思慮過多,不能集中學習精力的現象。學生難以擁有朝氣蓬勃的精神以及開朗樂觀的性格。從而限制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難以提高綜合水平。因此,要正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能保持樂觀的狀態去對待消極情緒。在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自我調節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秉承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能提高當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為此,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從多角度多層次的協同,推進心理教育的課程,將心理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結合,滲透于各個學科教學或者是學習中。同時也要求各個教師能敏銳地發現學生所產生的困惑以及情緒和狀態上的問題。真正將學生擺在教育的主體地位,及時地發現學生所產生的問題,從預防、滲透、疏導多方面協同入手,真正做到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
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才會顯得更加具有效用。具體而言,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以集體的形式讓學生參與進來,教師可以通過授課講座或者是采用活動的形式,先激起學生參與的欲望。然后,再兼顧到每一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懷著一視同仁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學生,不能以成績和性格去定論一個學生。既要使大多數學生心理得到教育,也要讓小部分以及極其特殊的學生得到了相應的照顧。
平等交流是改善當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對教師而言,要想讓學生敢于向自己說實話,敢于抒發自身的思想,就必須要和學生打成一片,秉承著平等教育的原則,與學生進行交流。在進行實際心理咨詢的過程中,要營造出一種溫暖和諧的氛圍。并且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切記不能以使用命令或者是強制的方式讓學生開口,要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以及接納。
開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條件,是要正確認知、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首先要明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以發展為理念的教育活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四種觀念,一是可持續發展,即將學生可持續發展作為教育目標;二是全面發展,即重視學生在知識、情感、技能等多維度的發展;三是團體發展,即保障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進步;四是潛能開發,即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因此要竭力激發這種潛力。不難看出,這四種理念是相互聯系的,且均是發展性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明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體現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不同于傳統教育理念下教師在教學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強調對個性的尊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是教師的平等朋友,這種“伙伴”或者說朋友的關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關系。當然,把學生當朋友并不意味著對學生的放縱,而是一種順應學生發展規律,使學生得到及時的幫助和支持的教育。最后,要明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獨特的教育活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上都有其獨特性,其將學生的心理狀態(而不是學生)作為主要對象,主要是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預防、輔導和干預,因此其課程內容可以非常靈活,教育方法不采取講授法而是多采用游戲法、角色扮演法等。
對高中時期的學生而言,由于受到自身心里的閉塞以及渴望獨立,渴望被認可的思想,很容易陷入思維的誤區而產生心理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積極地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講座,要用深入淺出的觀念去引導學生,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也可以通過正確的價值觀念去感染學生,引導全體學生健康發展。
高中階段的學生情緒起伏較大,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壓力以及影響,在不知不覺間就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因此教師應定期面向全體開展主題班會,在主題班會中了解學生情況,對他們感到疑惑的問題給予幫助。讓學生透過事情的表象去看待事情的本質。在這一過程中也要兼顧到全體學生。對那些不善于表達,情緒低落,或者是具有明顯心理問題的特征要加強照顧。主動地走下講座與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通過與教師的交流,學會自我緩解以及分解壓力。同時在講座的過程中,教師則告訴學生一些常用的傾訴和宣泄壓力的方法。如吶喊法、心情樹杈分解法。真正能讓學生在講座中學會緩解自身心理問題的方法,實現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在實際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空談理論知識,也不能只講緩解方法。因為無論是哪一種,都過于空洞化,無法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因此教師應基于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出發,構建友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于向教師進行吐訴,推動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以此來幫助學生走出心理誤區。
擁有良好的交流環境,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以及效果。為此,在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交流環境的建構。可以朋友的方式去對待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與教師相處的輕松和愉快。在此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情況引出一些生活中所常見的話題。比如,對學業的話題以及對生活上的話題和學生進一步地拉近關系。讓學生敢于向教師表達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則需要讓學生思考自己在這些方面有哪些看法。以這種方式讓學生進行吐訴,當學生吐訴完成后,教師這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意義深刻的小故事以及道理。讓學生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以更加全面的眼光對待當前所發生的一些問題。在這種平等交流的過程中,能顯著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若高中生產生心理問題,則直觀的會表現為自身的健康狀況以及情緒管理上。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問題,針對學生所產生的問題,應以預防為主,通過心理暗示或者心理疏導的方式,讓學生能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以此來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
當學生產生心理問題時,教師鼓勵學生自由互動交流,講解自己舒緩心情的方法。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足,進一步降低高要求,使學生能以更加平常的心態對待高中的學習和生活。同時,也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切實融入每一課的教學中,各科教師共同努力,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向學生講解正確的人生觀念。最后,教師也應積極地聯系學生的家庭,通過多方面的渠道去觀察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真正將學生奉為教育的主體,體現出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為了真正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學生增進對其的認知與興趣,就要規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施。首先,要選擇適宜的課程內容。當下,關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因此,課程內容選擇的自由度很高,教師應結合本地文化特色、教育傳統和學生實際開發適合學情的校本課程,如針對高三學生,他們面臨學業和高考的壓力,可以選擇一些幫助學生調節壓力、焦慮和情緒的教育內容,并引導他們學會自我排解。其次,要采用靈活變通的教學方法。高中生比較年輕,他們的個性獨特、喜歡新鮮事物,因此教師應緊密結合時代特征,利用一些有趣的教學方法。例如,游戲法,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游戲規則,如“你畫我猜”“請你跟我這樣做”,讓學生快速跟周圍人、集體和環境熟悉起來,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會事半功倍。最后,要采用豐富多樣的課程形式,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課程形式應盡量多元化,可以開展團體心理活動,基于學生的心理需要,讓他們參與到主題辯論賽、心理小品等團體心理活動中,讓學生扎實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深刻體會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此外,還可以組織心理影片鑒賞活動,作為一種備受學生歡迎的活動形式,在鑒賞心理影片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跟隨情節的發展獲得別樣的情感體驗,還能借此實現一次心理輔導。如組織學生觀看《肖申克的救贖》《國王的演講》《當幸福來敲門》等正能量電影,不僅能給予學生特別的體驗,也能引發他們關于意志力、正能量、堅持和努力的討論,并將其中的一些積極元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面對學生已經存在的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心理問題,應構建專門的學校心理咨詢室,滿足學生心理咨詢的需求。心理咨詢室的選址要安靜,充分保護學生的隱私,布置要溫馨,給人一種溫馨、舒適的感覺,配置要基本保證,如有舒適的軟硬沙發、紙筆若干等。為了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室的教育價值,教師應該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全面了解和記錄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生活經驗、學習情況,從而及時發現其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對學生進行及時疏導和引領。例如,對高一入學的新生,教師應組織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主要記錄學生的三個方面,一是個人概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等;二是身體狀況,包括身高、體重、視力狀況、健康狀況等;三是家庭主要成員情況,包括家庭成員姓名、工作單位、職務等。對檔案的管理堅決執行保密原則,除了教師和學生,其他人查閱學生的心理檔案必須經過學生本人同意。同時,要倡導健康的心理咨詢觀念,心理咨詢類似于心理體檢,要讓學生有定期做“體檢”的意識,如通過校園廣播進行對心理咨詢介紹和宣傳,使學生認可心理咨詢,做好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其經常去咨詢室聊聊自己的想法和問題,發揮好咨詢室的“軟”作用。還可以和班級進行聯合,定期開展活動,尤其是在班會時間,做好案例的講解,做到人盡其能、物盡其用。
當下,關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力量較為不足。作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要具備較高的教師素養和專業能力。具體而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提升心理教師的地位和待遇。當下,高中心理教師及心理課程的開設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很多學校并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心理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仍需要提升。除了要調整學校課程設置,增加心理健康教師課時,還有提高其工資水平,大力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程度,提高這一職業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二是發展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人的學習與成長離不開環境和組織,而教師專業共同體就是教師專業提升的重要組織,在共同體中,教師與其他教師同心同行,探討各類問題、相互監督促進、展開思想交流、進行溝通協作,實現知識經驗的傳遞和專業素養的共同提升。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領域,也應發展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讓不同所長的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借鑒,探討自己遇到的實際問題,利用教師合作的積極因素和優點,提升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營造出一種團結互助、親和溫馨的工作氛圍,更加有利于教師的成長和職業融入,以進一步做好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與否,關乎學生的成長發育以及學習生活。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多種方法影響學生,緩解學生的壓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養成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性格。真正讓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學會自我緩解消極情緒,提高情緒管理的能力,實現學生長遠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