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實驗小學 李淑紅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進一步做好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成了小學教育階段的重要目標,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要做好對愛國主義內容的滲透,才能獲得進步與發展。從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本質角度來看,無論是學科內容還是教育目標,都包含了許多愛國主義方面的內容,所以在該學科中開展愛國主義滲透教育是具有多方要素支持的,這對教師的教育工作開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滲透,不僅可以給課堂教學工作帶來助力,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這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素質教育目標實現帶來了重要助力。從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角度來看,教師進行愛國主義內容的滲透,能為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帶來諸多方面積極作用,文章選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幾個方面進行簡要闡述。
從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來看,教師選擇將愛國主義內容融入課堂教學,能實現教育素材的豐富,這對提升課堂教育效果,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實際工作中,教師選將愛國主義內容融入道德與法治教育,可以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擁有更多的選擇。同時,在應用愛國主義素材進行教育活動后,學生也會獲得愛國思想方面的引導,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變得更有效果。所以,將愛國主義內容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是推動本學科教育事業良好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小學教育工作中,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學生提供服務的,做好對學生心智培養是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關鍵所在。從學生的成長角度來看,他們所應接受的教育不僅包括知識、智力、思維等基礎方面,還應包括價值觀念、思想素質、意志品質等方面。愛國教育作為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自然也要在小學教育中予以開展。然而,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有限,愛國主義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相對有限,這就會導致在學生心智發育關鍵期,出現了愛國教育內容缺失的情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對學生心智發育造成影響,教師在實際教學環節中,必須做好對愛國主義內容的融入,實現愛國主義內容與課堂教育活動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從他們喜歡的游戲、故事中獲得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
從素質教育角度來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愛國主義內容滲透為方式進行課堂教學的開展,可以進一步實現對素質教育目標的落實,這對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發展,實現素質教育起到了關鍵作用。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小學教育階段的關鍵學科,其本身就是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所開設的課程。當教師能在課堂教學環節中進行愛國主義內容的滲透時,學生不僅可以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還可以獲得思維、觀念上的發展,這為小學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帶來了重要助力。
愛國主義內容是素質教育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想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內容的有效滲透,就必須先做好對其滲透原則的認知與落實。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愛國主義內容的滲透性應用,必須遵循理解為主原則,才能達到理想的應用效果。在實際工作中,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對愛國主義內容的理解效果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設計和開展愛國主義滲透時,必須保證滲透形式和內容都可以符合學生的思維能力,保證他們可以完成對愛國主義內容的理解,實現愛國主義內容與課堂教學內容的關聯,由此實現對學生的引導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適時適當原則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對愛國主義內容予以滲透和應用的重要原則。愛國主義內容作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輔助性內容,必須依托課堂教學內容才能出現,而且需要發揮輔助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的關鍵作用。所以,教師在對愛國主義內容進行滲透應用時,必須做好對適時適當原則的落實,讓愛國主義內容在該出現的時候出現,并做好適度的控制,讓其成為輔助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關鍵內容。
愛國主義內容是基于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存在的價值觀念,教師想要讓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予以應用,就必須保證其能與生活緊密的結合到一起,保證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認知、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保證每一次教學工作的設計都能結合現實生活,從學生的生活角度入手進行滲透和表達,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愛國主義內容,并學會如何在生活中進行愛國精神的表達,由此完成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讓他們成為具有良好愛國主義精神的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
從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狀態來看,雖然教師會嘗試對愛國主義內容予以應用,但實際效果并不好。這說明教師并沒有正確認識愛國主義內容與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關系,會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還會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
內容選擇不當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愛國主義內容存在的基礎問題。從課堂教學角度來看,愛國主義內容是課堂教學工作開展的輔助資源,其設計與應用的價值就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獲得思想認知、價值觀念的提升。但部分教師因為對教學方法的理解存在不足,以至于在教學時沒有嚴格做好愛國主義內容的甄別與選擇,這就導致教師所應用的愛國主義內容與課堂教學主題、知識內容的匹配性出現了問題,進而出現了教輔資源與課堂知識關聯性不強,學生并沒有獲得更好的引導的結果,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每一次教學活動的設計、每一個教學資源的應用,都需要嚴格按照教學流程計劃進行,因為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教學資源在最佳的教學時機出現,給予學生良好的引導。但從當前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來看,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并沒有對愛國主義內容、活動的應用時機予以明確規范,這就導致愛國主義內容的應用不夠科學,不僅會導致愛國主義內容的教育價值有所下降,還會對原有的課堂教學效果帶來影響。為了更好地發揮愛國主義內容的教學價值,教師必須做好對該內容應用時機的科學設計,并嚴格按照要求對其予以應用,讓愛國主義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課堂知識理解,使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互動形式不當是指愛國主義內容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時,教師所開展的互動活動不夠科學,這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進而給課堂教學工作效果帶來消極影響。目前,很多教師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這就導致愛國主義內容雖然得到了應用,但學生并沒有處于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他們仍舊是被動跟著教師的思維節奏去看、去聽,他們的所思所想都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固化產物,課堂仍未擺脫灌輸式教育。正確的愛國主義內容應用應以教師呈現內容,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為模式,在學生思考和探究過程中,教師絕不能對學生進行任何的干擾,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得到鍛煉,獲得自主思維能力的提升。
從課堂教學角度來看,教師想要實現對愛國主義內容的有效滲透,就必須先做好在課堂導入環節中的滲透,因為此環節是教師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的主要環節。在實際導入環節中,為了保證愛國主義內容的滲透有效性,教師必須做好滲透內容與學生認知水平的研究,保證可以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并做好對他們的認知激發。例如,在進行“四通八達的交通”一課的教學導入時,筆者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了關于我國交通發展的視頻資料,在視頻中學生可以看到我國交通的快速發展歷程,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快發展實現了南北縱線、東西橫線的連接。在此基礎上,筆者還為學生播放了“港珠澳大橋”的視頻資料,學生仿佛自己就坐在車里,感受從地上到海中隧道再到地上所帶來的體驗,實現對他們的感官沖擊。之后,筆者又為他們播放了一段Flash資料,內容講的是爺孫兩人坐高鐵,爺爺對孫子說自己以前從家到省城坐火車要一天一夜,現在高鐵3 個小時就到了,爺爺由衷地感慨國家造福人民,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的貢獻。之后,筆者以該話題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意識到交通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是基于國家民生政策而出現的,其是國家注重民生的最好體現,由此實現對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為接下來的教學工作做好鋪墊。
在教學環節中應用愛國主義素材是教師進行愛國主義內容滲透的最佳環節,因為在此環節中進行愛國主義內容的融入,可以讓學生借助對愛國主體內容的探究提升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還可以依托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考查和鍛煉,這對學生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愛國主義內容的應用有效性,教師必須進一步做好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分析,并選擇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方式進行教學,由此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促進他們的學習進步。例如,在進行“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一課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古代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筆者在課堂導入階段先運用信息技術為他們播放了以我國古代科技水平為內容的Flash,因為小學生普遍喜歡看動畫片,所以他們會產生較為濃烈的觀看熱情。通過動畫片他們了解到,在我國古代很多科技方面都有著優秀的代表人物,如數學方面的祖沖之、地理方面的張衡、醫學方面的華佗以及嘗遍百草的李時珍等。觀看完Flash后,學生會產生較強的情感認知,這不僅可以提升他們接下來的學習熱情,還會對他們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帶來助力,愛國主義教育目標由此得以實現。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課堂訓練環節是教師考查學生學習效果,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環節,愛國主義內容在此環節中的應用,需要以訓練活動的方式出現為宜,因為這樣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好的體驗,并實現對他們的認知意識強化。例如,道德與法治課程上,教師以投影放出了一副對聯,說明要奮發圖強的重要意義,這副對聯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請同學們根據這副對聯說說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學生都能明白:讀書要認真,把知識牢記心中的必要意義。教師進一步鼓勵學生想一想,在歷史上,無數次的史實證明,落后、貧窮的國家就會受到欺凌,只有發憤圖強、熱愛祖國,才能真正為祖國作出貢獻。最終引導學生明白,只有祖國強大了,才能與各個國家和平相處,只有國家富強、人民素質提升,才能使祖國富強。這種因果關系體現出在國家統一問題上。學生自主得出結論:熱愛祖國應實實在在地努力,對祖國的愛應匯聚在個人的日常學習和進步中,愛國之情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有實際行動,他們表示:作為青少年,努力學習和發奮圖強才能真正為祖國作出貢獻。
在作業環節布置愛國主義任務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內容,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方法。其對學生的認知發展與進步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師要認識到作業環節對學生的鍛煉與考查的作用,并進一步做好以興趣和體驗為核心的課堂訓練,讓他們真正感受和意識到學習的魅力所在,由此實現對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例如,在完成“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的學習后,筆者為學生布置了“學唱紅歌”的課后作業。在此種作業模式下,學生通過學唱紅歌的方式進一步了解共產黨領導人民走向獨立、民主、富強的過程,由此實現對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又如,在完成“應對自然災害”的學習后,筆者為學生布置了查找關于“我國政府在應對自然災害”資料的作業,讓他們在查找資料的同時,感受到國家以人民為根本、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態度,從而進一步實現對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實現素質教育目標。
總而言之,想要做好對學生的有效教育,進一步落實愛國主義內容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地位,教師除了要做好愛國主義內容的滲透之外,還必須多與學生進行互動,讓他們感受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由此獲得良好的引導。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多為學生提供探究式學習的機會,讓他們進入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進行知識的感知,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素質教育目標,為學生的愛國主義素養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