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劉海粟美術幼兒園 黃海燕
在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中,創新打造了兒童藝術生長實驗場,讓兒童在有生長性的藝術實驗場中成為自我喚醒、自我創造,成為有趣的人。讓教師在支持兒童的深度探究中與兒童同生共長。整合藝術教育資源,實現課程以美育人,育完整人的教育理想。從兒童生長需要出發,探究在藝術生長實驗場如何經過一系列的課程實踐,逐步使兒童實現自我喚醒、自我成長、自我創造、自我超越,提供多角度的、動態的、和美的課程生長支持。
作為一所經過二十多年努力探索、以美育人的特色園,2017 年以來幼兒園課程有條不紊地推進了課程游戲化的分步實施,進一步提升課程實施的品質,這離不開全園每個人的參與。管理與實施是課程的一雙“翅膀”,我們在實踐中發現課程的高效管理與實施不單是園長與教師的責任,幼兒同樣可以成為課程管理實施強有力的支持者。
為了幫助全園教師透徹地理解園所最新的課程理念,以保證長期有效的實施幼兒園課程。在課程實踐過程中,我們成立了課程助力工作室,引導教師一同理解課程理念,思考用什么樣的行動讓課程理念落地,以及幫助教師反思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讓課程理念能更有效地落地。課程助力工作室強化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角色轉變與能力提升,全面摸底了解當下一線教師的課程基礎情況、教科研能力、發展問題以及內在需求,培養教師的課程共情能力,形成教師自下而上的“實踐—反思”的內塑課程生長取向,上下融合的“自主—生長”的課程生態發展取向。
例如,課程助力工作室針對大部分教師在課程實施中對繪本資源利用的深度學習存在困惑。首先,聚焦兒童課程探究問題,回歸深度學習的原點。教師在藝趣兒童工作室課程探究活動中,要注意傾聽和收集幼兒提出的各類有趣、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尤其是幼兒的興趣點,并做好及時、全面的記錄,也可以通過集體談話活動獲取。教師在平日教學中做個有心人,建立藝趣工作室的問題池,通過教師平日的教學觀察,將問題都收集匯總在問題池中,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研討時,針對問題池的問題逐步研討,探究適合兒童的課程。課程探究問題的篩選需要具備開放性、多種可能性和價值性。其次,針對多元深度探究鏈接適宜的兒童繪本和相關領域匹配。通過研討,教師發現繪本可以有效介入,藝趣兒童工作室在針對繪本的專題研討中,充分挖掘可以拓展的領域,進行拓展性場域研究,做好幼兒的兒童探究課程。此外,要體現領域特征,如科學領域要重點通過探究、猜想、創設情景,驗證結論等方面進行深度探究,幼兒在實踐操作中,引導幼兒及時記錄。“我的發現、我的問題、我的設計、我的記錄”這些都屬于深度探究的創意表征。孩子在問題解決后,圍繞圖文表征,基于本班低結構材料,以一種材料為主,多種材料為輔進行多種創意表達。創設一種隱含多方面內容、復雜問題的情境,引導教師打破不同年齡、不同領域之間的壁壘,進而促進教師對幼兒深度學習的教學理解,在將不同領域間的知識有意義地進行關聯的過程中,幫助幼兒達到知識和技能的交流、遷移。在編織課程脈絡圖的前期設計中,邀請不同領域專業特長的教師一起討論,合作設計具有真實情境的幼兒創作場域。在不同領域特長的教師之間的合作會帶來不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特長的碰撞,大家在協作中,共同提升對問題的理解。結合研討教師兒童藝術生長實驗場實踐案例,引導教師發現課程的實施既要關注幼兒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養成,觸發實踐反思,助推自身的專業成長,幫助教師在扎實的課程實踐中成為課程的決策者與評估者。幼兒和教師之間不斷思辨,教學相長,促進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完善新一輪教學實踐。
課程助力是具有生長性的,能生長出不同領域之間的發展關系,能生長出主題中不同活動的相互關系,能生長出不同主題間的相互關系,能生長出不同課程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將領域之間、主題之間、活動之間、資源之間的相互鏈接、平衡和整合,從而提升課程管理與實施的效能。
在兒童藝術生長實驗場中,從兒童的立場出發,尊重幼兒個體差異,關注幼兒的真實需要,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有效資源。把適宜性課程與兒童學習品質的發展緊密融合,從打破到重建,生成破繭而出的藝術生長課程。幼兒在課程探究中能對一種或一類藝術材料或媒介進行深度的持續探索,并在探索過程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基于藝趣兒童工作室中單項材料深度探究,研討單項深度法對處于感官運動階段的幼兒來說,幼兒直接接觸材料,而后去探索、發現和運用這些材料,最終借助這些材料再現幼兒的認識。
前期的課程中,大部分幼兒和材料之間的互動只限于學會了基本技能,沒有時間真正探究材料,了解每一種材料及工具的獨特特征。這直接影響了幼兒對事物認識的專注度,縮短了幼兒的發現過程。隨著兒童藝術生長實驗場中幼兒持續深入的課程探究,以“紙”這項材料為例。首先,幼兒在課程探究中發現宣紙具有吸水性強、肌理特性、強烈的視覺沖擊。基于吸水性的特征,大班幼兒利用墨在水中自然暈開的特性,觀察墨汁在水里的變化的深淺,并嘗試用水粉顏料的水溶性進行濕拓畫。利用水、墨色的深淺,反復疊加,觀察感知多樣的畫面。不規則的形狀、墨色和色彩的自然暈染效果,通過重新組合出具象的畫面,還嘗試將這樣的作品融入環境創作中。在宣紙與其他的美術材料的碰撞的嘗試中,大班幼兒還發現炫彩棒也具有水溶性,宣紙也具有水溶性,利用兩者的特性,再運用小手涂抹,能暈染出朦朧感。金屬記號筆不溶于水,裝飾性很強,用肌理更加粗糙的高麗紙能創作出耳目一新的童彩畫。大班幼兒在作品呈現過程中意外突破二維局限,嘗試三維空間,打破這個小紙片原本的形態,發現了卷曲等多元有趣的方式。其次,幼兒在課程探究中發現馬克筆油性不溶于水、色彩鮮艷、有一定的透明性可疊加。馬克筆與不同濃度的酒精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嘗試在宣紙噴上酒精,馬克筆的顏色就能不停往外單染,幼兒觀察到顏色和顏色的碰撞,可以不停重復添加,這種肌理和色彩是一種不可復制的藝術。通過探究還發現透明膠片紙也很適合暈染,過渡自然,有非常好的筆觸感。最后,幼兒還發現了透明膠片顯色性弱、具有透光性、可反復疊加。光影能呈現出哥特式教堂彩繪玻璃窗效果,通過簡單的組合初步感受波普藝術帶來的視覺感受,通過反復疊加增加畫面細節,以及不同的組合表現出無限可能。再進一步的課程探究中又發現了可以用海綿膠增加高度,通過光影豐富畫面。還可以電子蠟燭增加光影效果,可以投放在環境創設中,如表演區等。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明白真正適合投放的材料要符合兩個原則:材質多樣的一類材料原則;可改變的一類材料原則。
幼兒在探究各種各樣、不同材質的紙與不同繪畫材料的組合創作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有趣、有型的紙的世界,見識了多種多樣紙的創作,對紙的學習熱情漸增,對藝術探究這種形式的學習更是充滿期待,此時教師繼續加以指導,引導幼兒充分展開頭腦風暴,深入探究,又生成了“與紙邂逅”“紙里乾坤大”“紙上談繽”“紙上生花”“不紙如此”五個主題下的探究學習。通過后期材料匯總、布展交流中,師幼也學會了采用豐富多樣的展示方式把結果呈現出來,再一次內化探究成果,達到深度學習。
之前教師對單項深度探究的理解是一類材料的探究,如紙,各種各樣的紙,不能采用畫的方式,大多采用膠水等黏合劑的方式進行各類紙的組合。幼兒生長性的探究給課程帶來了新的思路,還可以通過了解一種材料的特性,思考把一類材料與其他工具進行結合,運用游戲化課程的方式幫助幼兒了解和喜愛探究這種材料,并最終愿意通這種材料進行幼兒所需的情感表達和創意表征。總之,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在親歷事件的過程中體驗多種探究、積累知識經驗,藝術探究轉變為綜合性學習過程,促進兒童的深度學習自然發生。真正讓幼兒成為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研究者和設計者,潛移默化地發展兒童探究、創意、協作、堅持、獨立、尊重、分享等學習品質。
課程以兒童發展目標為引領,以開放性的課程資源為依托,關注藝術生長實驗場中小班兒童元素涂鴉、中班兒童多元探究、大班兒童融合探究的生長點,提供名畫欣賞、繪本工具書、單項深度法適宜兒童自主創造的支持,形成了全園融通的課程深度探究體系。
優化藝術生長課程資源管理庫。將園內與園外資源融通,實現課程資源共生。即時分享的周邊資源,多維度體驗輸入,點燃兒童在實驗場中創意的熱情。將地域特色資源與不同領域的教育結合;依托主題活動進行實驗場活動園本化建構,關注核心經驗,著眼兒童的學習發展,對資源進行審議甄選、梳理反思,寓地域特色資源于活動和材料中,引導兒童在自由選擇、自主探索過程中實現教育的最優化。
搭建課程資源管理共享平臺。信息化的課程資源庫管理有助于提升課程資源管理的效率,以幼兒園課程資源建設為基礎,搭建兒童藝術生長課程資源庫及共享平臺是幼兒園課程資源與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徑。課程資源的收集應當是專門管理員和教師共同的職責,管理人員按照教學的整體安排和課程的整體需求進行宏觀收集管理,教師可以每學期將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經典優秀的課程資源整理成資源包提交共享平臺。建立靈活的幼兒園課程資源分類系統是保障共享平臺有效管理的必要條件,實踐中可以采用多種分類并用、相互補充的方式,利用層級分類的方法進行課程資源的有效管理。
課程植根兒童生活經驗,圍繞兒童藝術生長實驗場中的深度探索軌跡與多元表達,充分運用微平臺進行線上微課推送。建立課程審議推送機制,課程資料管理組將收集、整理、歸納藝術生長實驗場中兒童全部過程性探究資料,收入課程資源庫。通過組建家長課程資源庫、盤活區域課程資源帶、打造社區課程資源場,打破有形的一班一場,將兒童藝術生長實驗場拓展到家庭、社會。有效推進課程的管理實施。
教師始終立足于兒童的視角定義課程,“讓學習真正發生”需要的是幼兒的全情投入,需要教師的思維領航,更需要家庭、幼兒園的通力配合。幼兒園通過多種方式指導兒童參與課程,并借助廣告墻、藝術展、幼兒園官方公眾號、視頻號以及直播等途徑展示研究兒童的藝術創作過程的平臺。各領域教師和家長主動參與,思維重籌,幼兒善思善學、樂思樂學,用一沓沓的探究成果豐盈了課程活動。
幼兒園、家庭、社會形成藝術素養培養的合力,幼兒園藝術課程這張大網,將園區上百個家庭、上百名教師凝結在了一起,實現三位一體的教育。從園內到園外,從幼兒園到社會,從理論到實踐,兒童藝術課程給了幼兒繽紛開闊的學習空間,讓童年有了歸屬,讓天性得以解放,幼兒的藝術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行動的長期性和堅持性,讓家園共育藝術課程張弛有度,滴水穿石,成為幼兒園管理的有益延伸。家長志愿者參與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實現了家園合作的開放性,讓家園不斷匯聚更多力量。讓家庭和家庭之間通過家園共育共同體互相交往,讓傳統中關著門的家庭藝術教育,因為家園共育而透進一絲光亮。這縷光亮由幼兒園引領著,由家庭移動著,在開放中讓一個家庭中的陽光,逐漸照進所有家庭,讓教育生活完整而幸福。
基于兒童構建“共生有機體”,形成一個以幼兒園為軸心,藝術生長實驗場為半徑,漸次逐層構建的兒童藝術生長同心圓。在同心圓中,包含以集團園所為主的中心圈、以其他園所為主的緊密圈、以各類社會團體為主的協同圈和以家長、社區等為主的共建圈,優化完善四圈深融頂層設計,創新打造兒童藝術生長課程聚合平臺。以藝術生長實驗場、創意微展、藝術周邊、聯合大賽等優化運行模式,給課程搭建更多的藝術生長聚合平臺。
堅持以人為本的課程管理理念,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師,滿足教師的合理需求,讓每一位教師的課程潛質發揮到最佳。實現課程生長與園所文化產生深度共鳴。善于突出課程藝術生長個性,打造生長型課程。用管理引領課程,以課程提升效能。一是建立基于幼兒園價值觀的課程哲學,讓教育品牌與課程價值觀共享;二是讓課程故事傳遞幼兒園文化內涵,讓每一個人都從這些故事中感受幼兒園藝術生長之力,實現課程生長與園所文化產生積極互動和深度共鳴。
綜上所述,課程和管理很重要。沒有管理的課程,是拼圖;擁有管理的課程,是藍圖。生長,是一種樣態。好課程,慢生長。堅持學理表達與的育人實踐雙向管理,定能更好地扎根課程實踐,提升課程管理的理性思考能力,點亮師幼與課程同生共長的理想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