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附屬初級中學 何 軍
創造有意味的視覺形象,是提升學生美術表現素養的有力抓手。為了創造更多的有意味的視覺形象,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美術造型活動中進行二次創造,實現造型“生長”。可以通過追求韻味,打通二次創造的生長點;鏈接生活,開闊二次創造的視野;強化質感,渲染二次創造的氛圍;營造空間,感悟二次創造的意境,從而提升學生的“美術表現”素養。
“美術表現”指運用傳統與現代媒材、技術和美術語言創造視覺形象。“美術表現”素養是美術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學生通過美術課程的學習,了解并運用傳統與現代媒材、技術,結合美術語言,通過觀察、想象、構思和表現等過程,創造有意味的視覺形象,表達自己的意圖、思想和情感。
“有意味的視覺形象”通常具備“創新、趣味、生動、鮮活、符合學生年齡”等特點,是學生“美術表現”核心素養在造型活動中的具體體現。與“有意味的視覺形象”相對立的是“缺少觀察、缺少想象、程式化表現、老氣橫秋、了無生趣”的視覺形象。提升學生的美術表現素養,美術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創造出“有意味的視覺形象”即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發現并指導學生對美術作業進行二次創造,表現有意味的視覺形象,實現造型“生長”是提升學生“美術表現”素養的重要策略。
下面筆者以蘇少版美術教材相關內容為例,具體探討在美術教學中運用二次創造,表現“有意味的視覺形象”,提升美術表現素養的策略。
英國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在《藝術論》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美學觀點即“有意味的形式”。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與中國古代的一些美學觀點(如氣韻生動)相似,線條與色彩的聯系與結合,這些在審美意義具有美妙動人的形式,是貝爾對“有意味的形式”的一種定義,貝爾很明確地認為:審美情感為“有意味的形式”所激發,而“有意味的形式”則是各種藝術作品中線條、色彩等“形式因素”之特殊的結合。在中國古代,繪畫又稱為六法,其中的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概括了繪畫內容與形式的關系。追求“韻味”與貝爾的觀點“有意味”不謀而合。
例如,教學“身邊的物品”“耕牛·戰馬”“用心靈接觸自然”“關注你我他”“水墨交融寫青山”等造型表現課時,布置學生先進行造型初次臨摹,再鼓勵學生對造型進行有韻味的二次創造,用流動的線條、生動的造型表達個性化的創意,用“韻味”打通二次創造的生長點,提升美術表現素養。筆者梳理美術教學隨堂作業,將學生初次臨摹作業與二次創造作業進行比對,解析兩組畫面,從中體悟“生長”型作業蘊涵的韻味。
初次作業側重傳統臨摹:臨摹作為繪畫基礎訓練的常規要求,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但過分單純依賴臨摹會消磨學生對藝術形象鮮活的感受力。以“用心靈接觸自然”一課為例,課堂練習臨摹達·芬奇的《與西斯圖合作的樹的習作》,學生按照教材中的教學例圖一板一眼地臨摹,在粗大堅實的主干上逐步添加細細的枝干,把樹的結構與造型塑造得中規中矩。可以說是臨摹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樹分四枝”的知識重點,同時又從大師的作品中深刻感悟到樹的質感、體積、明暗的表現技法。但僅有臨摹是不夠的,臨摹會讓學生的作業千篇一律,難以實現“用心靈接觸自然”的個性表達。這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校園或自然,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發現、寫生樹木的變化之美:春天吐出的嫩枝、秋天落葉的枯黃等。寫生自然讓學生體悟到:原來每一棵樹都有著自己獨有的個性。有了“臨摹大師的樹+寫生自然的樹”的鋪墊,作業也就有了實現二次創造的可能。二次創造則側重表現“樹”的韻味:初次的臨摹讓學生對樹的造型有了基本的掌握,為二次創造奠定了“生長”的基礎。教師鼓勵學生運用獨特的視角,發揮聯想率性大膽地表達“你心中的樹”,造型上不一定要十分準確,但要突出趣味與韻味,要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正是畫面沒有了“畫得像不像”的保守束縛,造型活動變得相對寬松自由,從“大師的樹”到“眼中的樹”再到“心中的樹”,創作的真情實感催生出一定的思想內涵,作品就有了感人的生命韻味。
值得注意的是,美術教學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關注學生能力和素養的成長和提升,更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觀看事物的角度和在觀看完事物后內心的想法往往會有不同的呈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采用一套標準則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和成長,為此教師需引入漸進教學,首先讓學生通過臨摹的方式掌握繪畫的技巧和方法,然后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讓學生的繪畫作品可以更好地凸顯學生的個人特色和個人觀點,為自己的繪畫作品注入生機和活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成長,也給予了一定的探索空間和發揮空間,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繪畫興趣和創造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而教師在這個過程需關注和重視的則是不應以自己的角度或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給予學生過多的干涉或設置過多的規則限制學生的觀點和看法,相反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創造,讓學生學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勇于表達自己、展現自己,進而讓學生學會賦予作品獨特的生命力和靈魂特質。
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后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特別吸引人的是動畫片中哪吒的形象設計得與眾不同——丑丑的煙熏妝,可謂突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另類設計。新版哪吒形象前后共設計了百余稿,最終才被導演敲定,其身上體現了當前現實生活中大人眼中所謂“頑劣”孩童的影子,但又不止于“頑劣”——他的身上還有如“是魔是仙,我自己決定”等很多可貴品質,是與生活鏈接的“有意味的視覺形象”的典型代表。生活化教學是現階段時代實踐教學展開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法,通過生活情境的構建以及生活內容的融入可以讓學生的共情能力進一步提高,進而更快更好地了解教師所講述的內容闡述的觀點傳輸的技巧。美術課堂的造型活動與當前的時代生活相鏈接,開闊學生二次創造的視野,從而提升其美術表現素養。例如,教學“變遷的家園”,教師注重挖掘家鄉的建筑古跡,學習內容巧妙融合南京溧水山凹村的農家樂旅游文化資源,突顯學生生活特色。導入環節以嘗試繪畫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互動點評迅速點燃學生共同參與學習的興趣,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在視頻短片中感受新舊建筑的變遷,在唐詩《回鄉偶書》的誦讀中,點出“家”的意義,升華愛家情懷;學生跟隨教師的鏡頭一起探訪家鄉的“百子堂”“探花牌坊”等老建筑,從中體悟山凹村“馬頭墻、粉墻黛瓦”等古色古香的建筑文化特色,深刻理解其中蘊涵的激勵學子求進的思想內涵;向藝術家學習創作方法,從畫家經典作品中提煉出風景畫的藝術表現元素,感悟速寫藝術的形式美;作業實踐環節分層設計兩次作業,從初次的特寫鏡頭向二次的大場景構圖轉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理解家園寫生的構圖方式,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規律,易于消化吸收,逐步實現從“初步學習”到“深度學習”的遞進;作業展評環節生生互評,關注作業中“桃花源”古村落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節奏美與秩序美;拓展環節關注生活與時俱進,以愛國主義影片《我和我的家鄉》剪輯片段,進一步延伸對家對國的深情熱愛。與生活鏈接、與時代接軌,提高美術表現素養,進而提高文化理解素養,堅定傳統文化自信,收獲美術核心素養發展的愉悅。
例如,學習“最親近的家具”一課,發動學生到生活中尋找身邊簡便易得的材料,以物選材,將廢舊物品變身藝術品裝點生活,實現變廢為寶“二次創造”的審美大逆襲,感受化腐朽為神奇的魅力,如此鏈接生活綜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既是開闊視野提升美術表現素養,也是培育學生高階思維、塑造自信心的過程。
總之,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在美術教學展開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繪畫技巧和繪畫能力,更需要培養學生的繪畫思維和繪畫習慣,將美術教學與生活充分連接,一方面有助于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讓學生認識到美術學習的作用和影響,認識到生活處處有美術,進而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觀念,另外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習慣和態度,讓學生在生活中也學會發現美術同時更能利用美術思維和審美情趣來觀看一些生活現象并且學會應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美術創作,進而有效地打破藝術教育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藝術創作。
藝術作品中的造型所呈現出的質感,是畫家運用創作技巧表現的“藝術質感”,它是一種綜合了光影、色澤、肌理、質地、情感等形式美要素的“復合式審美感受”,已不單單是真實物體原有的質感了。這種“復合式審美感受”與作品表現的主題內容是融為一體的,不能簡單將其獨立剝離游離出整體畫面之外。在美術造型活動中需要有意強化這種“藝術質感”,以達到突出作品主題思想、渲染氛圍、提升美術表現素養的目的。
例如,教學“畫家筆下的質感”時,教師在課堂開始環節引導學生賞析名家作品中的造型特點,由感性到理性逐層深入了解質感。王迎春、楊力舟的水墨國畫《太行鐵壁》,畫面中將朱德、彭德懷、鄧小平、太行山老百姓等人物造型與太行山峰合二為一,表達軍民攜手并肩作戰、毅如高山鐵壁般的豪邁士氣不可戰勝。這里表現的人物質感已超越人物原有的真實質感,強化為審美的“藝術質感”——人即山、山即人、人山皆鐵壁;在技法傳授環節,采用講解與示范相結合的方式,便于學生學習領悟技法;在創作實踐環節,布置學生觀察實物表現質感,做到了眼中有物、質存于物、學以致用。先嘗試表現石塊、斷枝、羽毛、蘋果、鋼筆等物體“天然”的質感,接著進行質感表達的二次創造,在畫面中適當進行氛圍的營造,如“冬天的斷枝”“星空中飛舞的羽毛”“跌落中的蘋果”“手中緊攥的鋼筆”,賦予其生命的創意,體驗畫面質感與主題表達、情感表現之間的內在聯系。
因此,教師在藝術教育展開的過程中需關注畫面的質感,培養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方法技巧觀看藝術作品,并且在自己創作的過程中學會應用這些技巧對自身作品做出相應的優化和改良,藝術不僅需要創造,更需要借鑒和參考,而很多藝術大家的繪畫作品可以給學生帶來啟迪和幫助,教師則要給學生傳遞藝術觀摩的鑰匙,讓學生了解如何有效地觀賞藝術作品,如何有效地分析藝術作品,在自己創作的過程中也會更加關注如何有效地凸顯畫面的質感,讓自己的藝術作品呈現得更具高級感。
“理解和運用不同的空間形態,是美術表現的基礎。”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提出營造空間“三遠法”理論,即中國山水畫作品在藝術空間處理上有平遠、高遠、深遠三種方式。其作品《早春圖》從前山窺后山,就是深遠空間營造的代表性作品;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運用了平遠的空間營造方法,在這幅保存最早的山水畫作中,作者從近山到遠山,山體漸遠漸小,營造咫尺千里的藝術空間;被譽為“宋畫第一”的宋代范寬《溪山行旅圖》則運用高遠的空間營造方法,從山腳看到山頂,山體頂天立地,為世人呈現出北方山水雄渾高大沉穩厚重的意境。在山水畫的造型表現教學中需著重強調空間營造,感悟二次創造的意境,提升美術表現素養。
例如,教學“水墨改畫”時,教師在創作實踐環節巧借譚維維以音樂演繹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帶領學生感悟山水畫意境,營造北國茫茫草原的意象空間,提升美術表現素養。“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在譚維維連綿不斷、蒼涼渾厚的高音長音中,學生打開聯想與思維創意,腦海浮現策馬奔騰草原的深遠空間,用水墨手段表現《敕勒歌》的山水意境。學生課堂創作的山水畫“敕勒川”有墨色濃淡的變化,有計白當黑的留白,更有意境空間的營造,可謂美術與詩歌、音樂共舞,意境與空間互生,傳統與現代融合,實現經典流傳的二次創造。
簡言之,意境是中國山水畫的靈魂,意境離不開空間的營造。在中國畫教學中,需要教師采用多樣手段和多種視角引導學生感悟、理解、掌握空間營造的方法,在靈活自由的散點透視中,形成空間意識,創造出有意味的視覺形象。
綜上所述,“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美術造型活動中追求韻味、鏈接生活、強化質感、營造空間,實現二次創造,創造有意味的視覺形象,是提升學生美術表現素養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