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鯉南中心小學 王慶冷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明確生活即教育是人類共同始終的教育,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人們在種種生活中受教育,生活決定教育,而教育又能改造生活。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群,構建學校德育新體系,要將課程與生活聯系起來進行教學。但是受到傳統教育觀念與教學方法的限制,過去的教學中多是進行理論講授,教師依照教材內容實施授課,引入生活化的教學資源不足,實際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難以有效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道德與法治能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品格,生活化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更好理解教材知識,而且可以讓學生深入探究社會生活,與社會生活進行交流,拉近學生與生活的距離,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長遠發展。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實施生活化教學。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蘊涵和教育,教育又源于生活。在過去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多是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方式,在新課導入環節中較少與生活內容聯系,或者引入的生活內容與小學生的距離較遠,難以有效吸引住學生,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和學習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景教學法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課程主題內容,挖掘生活化元素,制作生活化資源,在課堂上創設生活化問題情景,從而開展趣味的新課教學。例如,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的“這些事我來做”,通過研讀課程內容、明確基本學情、確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認識與體諒父母的辛苦,激發學生感恩父母的情感,讓學生形成良好生活習慣,少給父母添麻煩,做力所能及的事。根據這個基礎,教師利用提前準備好的圖文課件,展現一些生活化情景:小敏每天放學回家后主動掃地;小剛放學后負責喂家中的小羊;周末上午,小亮提前淘米做飯,等待家人下班回家吃飯。根據這些生活化情景提問:“大家平時做過這些家務活嗎?”學生爭先恐后回答,有的學生說“我都做過”,有的學生說“有的做過,有的沒做過”,還有的學生說“我家沒有小羊”。然后繼續提問:“你還會做什么?”有的學生說“我還會做菜”,有的學生說“我會疊衣服”,還有的學生說“我能洗自己的衣服”。接著讓會疊衣服的學生嘗試展示給同學看,講解如何將自己的衣服疊放整齊,獲得了同學的一致好評。通過創設生活化問題情景,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然后再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能將這些家務活做得又快又好,互相探討一下做家務活有哪些好處,通過普通的家務活動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與探討,趣味化進入本節課程。
基于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先要做好新課導入工作。教師需要根據課程主題內容,搜集與整理豐富的、貼近小學生生活的生活化資源,借助電子課件與大屏幕生動展現,創設生活化情景,通過提問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和探討,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再讓學生完成簡單的生活化任務,可以更好地將學生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新課導入的效果。
案例教學法是當前教育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以實際案例為基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討論,師生共同分析與探討案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與理論知識結合,更好解答相關問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運用案例教學法實施教學,結合相關課程的課題與內容,在生活中或互聯網上搜集與引入生活化生動案例,將其導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閱讀和分析案例,這樣不僅可以運用所學理論解讀案例,也可以借助案例更好理解課程知識。例如,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的“網絡新世界”,包括互聯網與生活的關系,互聯網運用的規則,正確看待和參與網絡游戲等內容。教師通過做好備課工作,根據課程內容與新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認識到網絡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要學會合理利用網絡;遵循網絡規則和講究網絡道德,做到文明上網;認識網絡游戲的利弊,避免沉溺網絡游戲。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中,很多課題和內容都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教師根據其中具體內容挖掘生活中的案例,在課堂上進行圖文并茂地展現,可以更好地引發學生思考與探討,與理論結合解析案例,并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指導學生更好地生活。
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實施生活化教學,教師還可以將生活化內容“挪”到課堂上,即通過在課堂上模擬生活化真實情境,將學生更好調動起來,引發學生積極進行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參與探討,形成積極活躍、熱火朝天的課堂環境,能有效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選擇與小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生活化資源,先介紹一些背景,然后讓各小組適合分角色對話和試著表演,之后小組可以上臺表演,其他小組學生要認真觀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的“學會溝通交流”,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與人溝通、人際交往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當與他人產生不同看法時,要學會理性看待,尊重他人的觀點與看法;學會坦率溝通,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針對本課教學,教師先布置自主預習任務,要求學生提前閱讀本課內容,根據“活動園”中的案例,試著進行分角色對話。在課堂上,教師將學生分組:一組表演班上同學討論籃球比賽的事情,三名學生分別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討論過程整體比較和諧;另一組試著練習表演梁同學和吳同學的對話,因為吳同學下棋速度較慢,引發梁同學不滿,兩人發生爭吵。之后,教師讓兩個小組上臺分別模擬表演這兩個生活情境,并借助大屏幕進行布景,下面的學生看得津津有味。基于這個生活化情境,教師讓學生思考:“同一場籃球賽,同班同學為何會有不同的看法呢?一對好朋友為什么也會發生爭吵呢?”先讓各組學生自行思考與探討,提問多名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點評與總結,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成長環境會讓人們形成不同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看待問題的立場有所不同,當產生不同看法時,如果只堅持自己觀點而不考慮他人的想法,就容易產生矛盾、引發沖突;要學會理性地對待分歧,學會換位思考與合理表達。
根據教材中的生活化情境,教師指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在課堂上模擬表演生活化情境,可以進行生動直觀地展現,更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與探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點評與總結,能培養學生正確思想觀念。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在課堂上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小學生還會遇到一些難解的問題,這些問題或超出他們的認知范疇,或與他們的生活經驗不相符,或需要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解答。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中,就包含一些類似的課程,課程中包括一些生活中的難題。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內容,借助豐富的生活化教學資源,開展生活化探究活動,引領學生一起參與小組合作探究,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的“協商決定班級事務”,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通過充分做好備課工作,結合新課改教育理念,基于基本學情,明確教學目標。熟悉班級事務決策的一般形式,學會處理班級事務的一般程序,能通過小組探討交流,解決班級事務,感受民主討論、協商解決問題的意義。通過“活動園”部分的學習,可以明確班級活動中班會流程是:班會主持人履行職責,提醒大家注意事項和要遵守的規則;提案人介紹提案的主要內容;各小組充分討論,積極表達意見;采用協商或投票方式進行表決,公示最終結果。與此同時,教師讓學生先閱讀“拜訪秋天”的主題活動資料,根據這兩種不同的活動方案,先在組內進行探討,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已學的班會流程,開展一次小型的班會活動,班長作為主持人主持這次活動,依照民主討論程序,針對兩份提案進行共同決定。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決定將這兩種方案結合起來,增減部分內容:周末去大自然中欣賞美景,辨認農作物和樹木,在校園中參與清掃樹葉的勞動,利用課后服務時間組織朗誦經典古詩詞的活動,這樣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落實,取得了不錯的探究結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先通過圖文并茂講解課程知識,讓學生熟悉基礎的理論,然后根據課程主題內容,組織學生參與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可以營造積極活躍、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每名學生都能發揮聰明才智、暢所欲言、表達觀點,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協作互助精神,有利于學生表達和交往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課后復習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通過完成課后作業進行課后復習,能有效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要重視落實減量提質、減負增效,根據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知識,設計與布置豐富多樣的生活化課后作業,包括簡單的書面作業、合作探究作業、課后實踐作業等。生活化課后作業,能啟發小學生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不僅能更好鞏固知識,而且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的“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通過研讀本課內容,做好備課工作,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結合青銅器、絲綢和瓷器等古代的發明創造,感受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與領先世界的技術創作;了解四大發明以及對世界文明進步的深遠影響;啟發學生探究意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在完成本課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生活化作業:1.總結本課內容,說說你都有哪些收獲?2.我們現在使用的什么東西曾經是我國首先發明創造的,試著在生活中尋找;3.利用互聯網搜索引擎,搜索我國古代還有哪些領先世界的科技發明創造。以上作業與本課的主要內容和教學目標息息相關,不僅可以讓學生自主歸納總結本課主要內容,還包括讓學生自主探究的作業,學生需要根據自身生活經驗,借助互聯網進行探究,能有效啟發學生探究意識,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同樣可以布置類似的生活化課后作業。
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題內容,根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課堂表現,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教師還要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利用自身生活經驗分析問題、深入探究、解決問題,輔助學生復習課程,提升學生探究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中,還提出“社會即學校”的觀點,明確要在社會中開展教育,利用社會資源實施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僅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還要重視培養學生一定的生活技能,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學生綜合素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教學資源畢竟是有限的,為了讓學生拓寬眼界、拓展知識,掌握生活技能,教師還要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小學生對現實世界、未知事物充滿了求知欲,根據課程主題組織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鼓勵和指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育人效果更為突出。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的“自主選擇課余生活”,通過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學到:自主選擇是我們的權利,我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的課余生活;在自主選擇中,還要聽取父母和教師的意見,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爭取鍛煉與成長的機會;通過參與形式多樣的課余實踐活動,可以健康地成長。基于這個背景,教師讓各小組合作,共同商討在課后服務時間、周末時間都可以參與哪些生活化實踐活動,有哪些注意事項。經過一系列的小組探討,明確課后服務時間可以開展跳繩、拔河、合唱、書法、剪紙等活動,利用周末或較長時間開展機器人制作、植物栽培、與家人購物或旅行、社會公益活動等。根據小學生商討的課后實踐活動方案,教師還要強調一些注意事項,比如,去圖書館閱覽時要保持安靜,外出游玩時不能亂丟垃圾,不要去河湖旁玩耍等。根據不同的小學生的情況,教師針對性布置生活化實踐活動,或者帶領學生一同參加相關實踐活動,這樣可以有效發展學生協作精神、創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活化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望,更好磨煉小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優良品質,有效開發小學生的潛能,還能陶冶他們的情操,促進學生實現自我發展。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更好地實施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教師需要更新教育思想與教學觀念,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構建生活化教學實踐方案。通過引入豐富多樣的生活化教學資源,開展多元化的生活化教學,引領學生通過生活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各類問題,積極參與各項生活化的實踐活動,進行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探究,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