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 昊
我1978年出生,因年齡焦慮總耍賴說自己是80后。從小父親就引導我學美術,未曾想竟成了飯碗。盡管家境平常,但小學時父親最多同時訂購八九種美術刊物。在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那些美術刊物幾乎奠定了我未來的一切:大到三觀思想、中到職業規劃、小到審美取向。那時的美術在學科和專業層面的劃分遠未有如今這樣精細,我也因此有幸通過這些美術刊物對工藝美術有了較早的關注。記憶中的工藝美術曾是非常獨特而又非常拉風的存在。
說其獨特,是因為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各個藝術設計專業都剛剛起步,遠未形成專業方向甚至是獨立專業。很多在今天看來應該叫作“視覺傳達”“包裝設計”“產品設計”等的作品在當時都被籠統地稱為“工藝美術”,或實用美術。于是,當時的美術也常被劃分為純美術和工藝美術兩大類。這也使得當時的工藝美術內涵非常寬泛。以至于如果對方說自己從事工藝美術,往往要追問好幾次才能知道對方究竟從事哪方面。而同比之下的純美術至多問一下畫種和題材就完全知曉了。
如今藝術已上升為學科屬類,擁有美術學、藝術設計、藝術理論、音樂、舞蹈等多個一級學科。工藝美術作為二級學科曾短暫歸屬于美術學,后又被劃分到藝術設計旗下。在此時代背景下,工藝美術似乎徹底回歸,甚至回歸到了人類文明的萌芽之時——只作用于具體的一物一器,且還往往與實用性徹底分開,只保留了裝飾這一藝術最為古老的屬性和特征。縱觀人類藝術發展歷程,工藝美術就像是一位養育了多位子女的母親,在子女都長大成人且離家遠行之后,在欣慰之余也只剩下悵惘。然而,生命的延續和發展本就是如此。
受友人之托作卷首語。本因專業不對口而不敢妄言,但不覺間信手隨筆竟已完稿。是否能稱為卷首語自然不敢妄想,但也算是思無邪吧!夜深人靜,想著還真應該感謝這位友人,讓我以工藝美術為題回顧了一下青春甚至是童年。美好的事物一定會被銘記并不斷拿來雕琢。對此,工藝美術最為當仁不讓。畢竟,工藝美術的誕生本就是先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愿望。
美好的事物永遠都在,對美好事物的雕琢也永遠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