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
(河南省圖書館,河南 鄭州 450000)
2021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國內專家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黃河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江凌[1]提出,中原文化是黃河文化的基本支撐和集中體現,以中原文化繁榮興盛推動黃河文化傳承創新;以黃河申報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為統領,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以夏文化研究為龍頭,深化黃河文化的研究闡釋;以打造重大黃河文化品牌為載體,講好“黃河故事”;以沿黃生態文化帶建設為抓手,推進黃河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以機制建設為保障,加快構建有利于黃河文化傳承創新的制度體系。李庚香[2]提出必須對黃河政治文明的思想內涵與實踐得失進行審視、提煉、轉化、創新、運用,以增強國家現代治理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省、文化自新、文化自強。樊躍發、任靜華[3]提出推動中原黃河文化傳播的三個重要途徑包括創立實踐觀光教育基地、運用新媒體傳播、開展課堂教育。楊艷萍[4]探索了開發黃河文化資源、促進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路徑。羅春芳[5]探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原因、青少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出通過引導青少年兒童主動閱讀經典,規范青少年兒童的行為,充分開發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等手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學術界對黃河文化的研究多是以宏觀層面總結為主,對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及青少年如何通過黃河文化核心價值的學習引導的具體實施辦法闡述較少。筆者以河南省圖書館對黃河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創新的作用機理入手,以期能為青少年價值觀的形塑提供有效手段。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是黃河流域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層面的文化的總和,包括一定的社會規范、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黃河文化具有很強的教育價值,能夠為鑄魂育人提供重要支撐,其中的道德、思想可幫助立德修身,文學、藝術可用來提升素養,是新時代鑄魂育人的寶貴財富。在早期教育和基礎教育中,通過家庭、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學校等多共建,將黃河文化通過簡便、易得的形式融入青少年的學習生活中去,將“文化傳承”“黃河文化”的觀念厚植青少年心中,對青少年的品格培養、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不能故步自封,要看到黃河文化的多樣性,讓青少年更加了解和學習黃河文化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賡續國家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精神,將黃河文化“走”進開學第一課,樹立感悟黃河文化的家國情懷、發掘學習黃河文化的理論深度、實踐高度,感受黃河文化歷史厚重,在參與中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精神認同,通過拓展青少年學習黃河文化的空間,激發青少年探索的興趣,使他們真正地認識和體會到黃河文化與他們息息相關,使其以后參與應對紛繁復雜的多元文化環境時能做出客觀理性的判斷。
有百年歷史的河南省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豐富,擁有許多珍貴的善本,引領著全省的數字化建設,研究黃河文化特別是中原地區黃河文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蓮娜宋?、地理、民俗、科技等不同角度進行分類梳理,向讀者推介有關黃河文化的館藏圖書資源。并通過讀書分享會、專家論壇、特色資源展示等手段系統介紹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及傳承。河南省圖書館一直以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注重加強對青少年群體的服務。先后通過申報專項資金,打造鮮活的特色資源。比如河南省圖書館從河南詩詞為切入點,深入研究《全唐詩》《全宋詞》《百年絕句大典》《詩韻合璧》《中國當代詩人詞家代表作大觀》等眾多資料,從中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詩詞。運用科技手段,再造場景,拍攝成短片。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游”“學”結合的形式呈現,內容為河南籍詩人寫河南地域或事件的詩詞,以青少年可接受程度為脈絡劃分,講述河南區域內杜甫、李清照、岳飛等著名詩人以描寫河南地域文化歷史的詩詞故事。完全可以通過深入挖掘詩詞故事里的黃河文化資源,幫助青少年樹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通過建設黃河文化特色數字資源平臺,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以獨具地方性、交互性、特色性及便捷性的互聯網數據庫服務于廣大讀者,把黃河文化的傳承與科技創新推廣到全省各地公共圖書館,進而普及到更多讀者人群。比如河南省圖書館通過申報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地方資源建設項目,確定“中原神話故事”地方特色資源建設三年計劃,計劃完成《中國神話經典動漫·河南篇》建設,包括《盤古開天辟地》《大禹治水》等10個神話故事,進行全新創作,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旅游特色,為保護和傳承黃河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圖書館通過加強各類資源、平臺、載體的整合,進行數字化展示和品牌化宣傳,采取市場化、專業化、規范化的運作模式,打造黃河文化遺產品牌文化活動,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和傳承。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國目前弘揚民族文化、黃河文化、振興民族精神、講好中國故事、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方針政策不謀而合,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與作用。通過搜集、篩查、整理黃河文化文獻資料,與沿黃流域城市圖書館進行黃河文獻及數字資源的共享與合作,策劃省內外各級公共圖書館參與黃河文化相關的系列數字資源建設,以及特色研學案例和研學基地推介展示。在利用好圖書館資源的基礎上,創新青少年校外教育模式,遴選推廣一批黃河研學精品課程,組織開展系列研學實踐活動,進一步暢通青少年黃河研學實踐路徑,搭建黃河流域研學高品質共享合作平臺,引導青少年講好黃河故事,傳承歷史文脈,有效促進青少年綜合素質提升。比如利用實地考察沿黃地區地理環境、文化生態,打造以黃河文化、歷史遺產、古代科技為主題的研學之旅,讓廣大青少年通過學習精品課程,參觀博物館,走訪歷史遺跡、研學基地等,親身感受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
目前,黃河文化精神價值及符號意義的挖掘還存在困難,相關文化資源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梳理及充分開發,文化價值與科技產業融合度較低。一是黃河文化的內涵不明確,價值闡釋較為薄弱,缺乏系統挖掘、研究和保護;二是黃河文化的傳承在活態展示方面形式不豐富;三是黃河文化宣傳方式和傳播手段相對滯后,社會關注度和認可度不高。各類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只有與文創產業深度融合,才能實現產業的跨界創新發展[6]。
另外,青少年對黃河文化的認知仍處于初級階段,缺乏對黃河文化的深入了解,缺乏特色鮮明的黃河文化符號,缺乏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引領及以科技創新為抓手的展示黃河文化的載體及體驗手段。黃河文化面向青少年的傳播體系尚不完善。省內特色優勢公共服務平臺在為青少年提供黃河文化產品和服務方面,顯現出相對落后和發展緩慢的特征。黃河流域的大城市輻射力和帶動力偏弱,給傳播發揚黃河文化的先進性和持續性帶來較大考驗。
3.2.1 豐富傳統黃河文化故事的傳播形式。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展現黃河所蘊含的偉大精神,及時吸收黃河文化的新形式、新標志,尤其是在青少年群體對黃河文化符號的認同感塑造方面,要構建黃河文化元素的媒介傳播矩陣,積極策劃黃河知識普及活動,依托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平臺,加強青少年黃河文化普及教育。
3.2.2 提升黃河流域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積極開展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打造黃河文化旅游精品項目,發展黃河流域文化產業,鞏固和完善黃河流域公共文化服務。通過組織或舉辦各類黃河流域民間文化藝術的推介或研討活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挖掘、嫁接和創新,促進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彰顯黃河文化的當代價值。
3.2.3 創新各種文化建設的載體。從文化產業角度出發,對黃河流域的發展載體進行全新的謀劃和建設,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符號的意義與內涵,設計含有黃河文化符號的文創產品、研學基地、文化傳承館等,提高黃河文化的社會認可度和影響力,促進各種黃河文化載體的更新,為黃河文化傳承和創新提供堅實的生長根基和弘揚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