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杰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4)
2016年,G20杭州峰會《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首次將“數字經濟”作為重要議題,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峰會、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世界經濟論壇等重要場合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實施數字化轉型,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數字經濟、擴大數字貿易,對于中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1]。
早在1996年經濟學家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就首次提出了“數字經濟”的概念[2],認為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具備價值,而不僅僅是在社會構成層次上的一個基本構件。2021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3]將數字經濟產業分成5個大類,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即數字產業化部分)指向01-04大類且從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兩方面來確定數字經濟的基本范圍。數字產業化[4]是指那些數字及相關技術的產業化應用,主要包括電子信息制造業、電信運營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軟件業)、數據服務業等。其中軟件業從行業上劃分為嵌入式系統軟件行業、信息安全行業、信息技術服務行業、軟件產品行業四類,其業務形態有信息技術外包(ITO)、軟硬件開發、業務流程外包(BPO)、信息技術咨詢以及信息技術系統集成等等。
數字經濟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不斷刺激著當下社會生產生活的信息化發展需求,關鍵基礎設施、重要信息系統安全也受到直接影響,軟件業領域由此得以拓展壯大。另外伴隨著持續上漲的人力資源成本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地提升,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的價值得到彰顯。在我國,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是國家產業振興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其發展不僅直接關系到我國信息產業競爭力的提升,而且對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5]。
軟件業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行業,并且具有高成長性、高附加值和高帶動性等特點。另外河南省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經濟體量近6萬億,位居全國第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萬多家,工業企業15萬家,中小企業55萬家,豐富的市場主體可以為軟件業在數字化轉型工作上提供超大容量的市場和超豐富的應用場景。
近年來,河南省軟件業相關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就業人數也穩步增加。根據《河南省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第四號),2018年年末河南省軟件業企業有4.72萬個,從業人員共計30.56萬人,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1 168.2%和251.2%。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河南省軟件業業務收入、從業人員平均工資也逐步增長。2020年度河南省完成軟件業務收入4 045 999萬元,較2017年增長31.9%,2020年河南省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占全行業收入比重將近7成,較2017年增長31.3%;嵌入式系統軟件收入246 738.9萬元,較2017年增長195.6%,增長最快(見表1)。2020年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城鎮私營單位、城鎮單位其就業人員平均工資50 772元、83 900元,相對2017年分別增長33.9%、15.9%。
表1 2017—2020年河南省軟件業務收入增長情況
河南省軟件業科技創新發展態勢良好。據統計,2021年河南省擁有16家重大新型研發機構,全社會研發投入超千億元;增加100家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15 145家,數量增長28%;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提高12.2%;技術合同成交額608.89億元,較2020年增長58.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8 387家,數量增長33個百分點。根據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信息統計,2021年河南省雖然不在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量省市排名前10行列,但是2018年至2020年河南省排名依次為第10、第7和第8,在軟件創新研發方面保持穩定增長。在數字經濟人才培育方面,河南省不僅在“中原英才計劃”“招才引智”等重大人才工程中統籌納入數字經濟人才需求,另外由政府發起,企業、社會培訓機構、信息技術類高校等多方參與的“數字豫才計劃”,正在為當前數字人才發展注入新動能。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2021年河南省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居全國第13位,為全國中等偏上水平,但全省僅有26.5%的企業達到了高信息化水平建設階段。另據河南省通信管理局消息,2021年河南省5G基站共計有9.71萬個,達到農村、鄉鎮的熱點區域5G網絡全覆蓋。從局部來看,5G網絡建設已走在了全國第一方陣,比如規劃部署鄭州市鄭東新區北龍湖5G智能網聯公交、三門峽下轄市靈寶市寺河鄉的數字果園系統等,用數字提高信息化水平,是奠定河南省軟件業得以高質量發展的基石。自河南省獲批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確立了四島共建的產融生態圈概念以來,智慧島作為其核心區和先導區,力求在大數據產業、創新應用、高層次人才等方面建設發展高地。目前已有華為、浪潮、用友、中誠信等知名大數據企業及其他相關企業約1 300家進駐智慧島。另外洛陽市以河南省獲批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為契機,啟動建設洛陽大數據產業園,并成功入選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據河南省工信廳消息,洛陽大數據產業園已有1 200余家企業入駐,從業人員3.2萬名,產業規模超150億元,面向全國范圍超120萬家企業現已提供逾10億人次的數字服務。
目前,全國僅14個城市被認定“中國軟件名城”,其評選條件對于申報城市的軟件龍頭企業數量、高端軟件產品、技術創新能力和研發人才培育均有較高要求,鄭州、洛陽等城市雖然擁有不錯的數據產業發展基礎,但也面臨軟件業的四大短板。
河南省企聯發布2021年河南省企業百強名單里營業收入百億級企業53家,千億級企業5家,其中科技類企業屈指可數且在第50名之外。據工信部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數量為39 048家,而河南省僅279家,在30個省市中排名第19位。河南省軟件業沒有龍頭企業強有力的帶動,很難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過去十幾年,實體經濟中除了龍頭企業在積極進行數字化生態探索,互聯網科技企業也在把擴大數字化生態作為數實融合的抓手,尤其是在大量前端業務爆發式增長例如從10到100,從100到1 000,甚至到10 000的這種新形勢新挑戰下,要想高效處理極大的業務量,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而中小企業在產業轉型升級上力度不一、呈現參差不齊的發展態勢。
當前我國高端軟件市場飽和度較低,系統軟件和支撐軟件市場大都由國外軟件廠商所壟斷,尤其是國內多數軟件企業只能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低端,缺乏與國外廠商抗衡的能力。由圖1可知,2020年河南省軟件產品收入占比25個百分點,是近年來河南省軟件業收入第二大來源,但不足信息技術服務行業收入的1/3,同時從全國來看基礎軟件板塊,國產操作系統只有不到9%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國產傳統數據庫其市場份額不足15%,足見河南省高端軟件產品營收較少、缺口較大、市場占有率低。另外從軟件業行業分類收入占比上來看,軟件產品行業、嵌入式系統軟件行業所占比重過小,軟件產品及其高端軟件亟待企業市場開拓。
河南省相關軟件企業、科研機構研發實力和投入不足,自主化程度偏弱,產業影響力有限。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河南省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分別是793億元、901億元,年增長13.6%。2020年河南省生產總值為54 997億元,投入強度為1.64%,相比較北京的6.44%,江蘇2.93%,湖北2.31%,安徽2.28%,科技經費投入力度不大。另外,2020年試驗發展經費、應用研究經費、基礎研究經費分別為800.3億元、79.8億元、20.9億元,所占比重88.9%、8.8%和2.3%,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較少。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軟件著作權登記情況分析報告指出:排名第1的廣東省軟件著作權登記量在全國占比14%,而河南省排名第8,占全國3%。而我國2021年比2020年度登記總量提升超過50萬件,實現軟件登記數量連續五年年均增長超過30萬件,且2021年我國萬件城市數量比上一年度增加了4個的前提下,河南省的城市卻未在Top10行列。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經濟相關核心產業既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但也意味著人才缺口。一是軟件產業人才結構失衡。像國內高端技術人才還有基礎開發人才所占比重較小,尤其是在基礎軟件、大型工業軟件領域,缺乏具備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底層軟件框架開發能力的人才。二是現有的人才體系無法適配相關產業需求,高校及研究機構當下的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新技術新業態的新要求。
政府要為軟件業創造優質的生長環境,對一些具備強大軟件產品開發服務、對推動數字化轉型具有較強促進作用的新興實體企業給予扶持使其發展成標桿企業。通過遴選一批省內外創新型企業,引進、培育一些軟件業的獨角獸企業,然后給予相適應的政策支持。在招商引資方面,河南省應搶抓國家新基建提速和部分央企總部外遷這一機遇,鎖定“軟件行業100強”“專精特新”等目標企業推動促進項目落地。
河南省中小企業眾多,以平臺凝神聚力。一方面鼓勵行業平臺龍頭企業開放數字化資源和能力,通過提供“上云用數賦智”服務幫助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通過培育和發展一批服務中小企業的數字化采購平臺,平臺聚攏分散的資源像人力、財力、第三方的資源,建議政府聯合數字化采購平臺,為中小企業發放電子采購券等補貼政策,鼓勵中小企業通過采購數據帶動生產經營決策。
近年來軟件技術、產品和市場發展更新較快,不能完全即時匹配信息消費市場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河南省軟件業要想提升高端軟件產品發展空間,首先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比如在政府采購方面加大對國產高端軟件的支持和投入;根據國情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對其重大的產業價值和知識產權價值所產生的法律糾紛問題給予法律法規解釋;緊密結合技術研發、標準化和應用推廣,開展高端軟件應用試點示范工作,在堅持自主創新國產化發展要求的基礎上,在關鍵技術、核心技術以及先導性技術等方面進行突破。
基礎研究是重大技術創新的基礎,應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鼓勵具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參與科研機構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加大,使實際應用場景的基礎研究成果得以加快轉化。
俄烏沖突事件告訴我們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重要性。一是對全球軟件技術、產品的技術創新路線保持密切關注,利用開源軟件、開源社區進行學習,探索研究國際相關標準、協議制定符合國情的軟件協議。二是要加強自主可控軟件的應用,尤其是企業信息安全領域,對系統、芯片等重點核心設備施行國產化替代。三是吸收在黨政、金融等關鍵領域的推廣經驗,在電子通信業等方向設立信創應用試點示范推進技術創新,在產品測試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提高自主研發能力。
河南省應該圍繞產業需求建立人才培養平臺。在規模企業設立研究生工作站,和高等院校合作在企業建設一批創新應用推廣中心和實訓基地,學校企業聯合編制教學教材,基于項目的學習加強產教融合。各企業有針對性地健全完善高端技術人員、基礎開發人員培訓和提升制度,強調人才培養保障工作和聘用制度。
在全球人才競爭的新態勢下,面向全球領域引才納才。比如強化源頭引進,著重引進像USNews報告的美國軟件工程專業大學排名靠前的國際生及其頂尖大學資源;為高技能ICT人才制定特殊“求職簽證”,積極引進優秀的外國理工科高技能高學歷人才。另外,結合區域發展情況,因地制宜,調動各方資源,進行軟件業數字人才知識能力體系建設,探索數字人才培養培育新模式。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代表著現代經濟大盤的穩定根基。通過對河南省軟件服務業發展現狀進行剖析,結合中國軟件名城4個關鍵入選條件為主要問題導向,為河南省軟件服務業發展提供有效的提升路徑,以期為個人和機構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決策參考。